今天的福音中,有人要求耶穌為他分家。耶穌的回應引出了今天彌撒幾篇讀經的主題: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如果只看人群中的人請耶穌為他分家這一點,說明當時聽耶穌講道的人群是承認耶穌的權威的,否則他們就不會邀請耶穌做這件事。在很多民族中,家中遇到重要事件,都會邀請所謂德高望重者參與見證,也為主持公道。分家當然也是大事,所以要邀請一些有身份的人在場。在中華民族中也曾有這樣的習慣,比如分家要請村裡的村長,如果是教友的話可能會請教堂的會長,甚至神父。現在很多地方也還有這種習慣,猶太人請經師很自然的。這人邀請耶穌為他分家,足見耶穌當時在一般猶太人中的地位。既然他們承認耶穌的權威,所以耶穌教訓他們要躲避貪婪,明白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第一篇讀經中指出,在太陽底下一切都是虛幻,人只靠自己的所謂努力和智慧勞苦得來的一切也都是空虛,並無什麼益處(訓2:21-23)。接著,答唱詠指出:在虛幻的塵世中,唯有上主才是人永遠的靠山(詠90:1)。福音中,耶穌用比喻告訴人們,如果一個人貪婪地只為自己積累財富,那他將一無所有。其實耶穌不見得是譴責富翁積累財富,重要的是他忘了生命的意義,因為耶穌在講比喻前已經說的很清楚:“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2:15)第二篇讀經中,聖保錄宗徒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貪婪、罪惡、仇視……等等,都會讓人陷入死亡,唯有天上的事才是值得追求的。聖保錄指出,雖然因為罪過,我們都死了,但藉著洗禮,我們與基督一起重生,我們的生命也與基督一同在天主內了。(哥3:1-5)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人之所以陷入痛苦,就是因為貪婪、或者說想擁有太多。當人們擁有越多的時候,就越會怕失去,自然也就越加焦慮。就如今天福音中耶穌的比喻:你的資產並不能保證你的安全。比如在一個荒無人煙的荒島上困了兩個人,一個有麵包,一個沒有,那晚上睡不著覺的會是哪一個呢?當然是擁有麵包的那個。他怕,怕沒有麵包的那個人來偷,怕出不去這裡……總之有好多焦慮的東西。看看今日的人們,或者我們自己,有多少個不眠之夜、焦慮、心臟病、家庭爭吵、婚姻破裂是由於渴望擁有更多、做得更多、獲得更多而造成的? 擁有更多,往往會導致享受更少。其實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超出了金錢的購買力,或者說根本就是免費的。 今天的我們比以前擁有更多的財富,但卻少了滿足:我們的餐桌上有了更多地選擇,但少了承諾;我們有更多選擇,但忠誠度卻較低了;生活中有了更多地發展機會,但抑鬱甚至自殺的人卻也更多了;房子變大了,家庭卻變小了;通訊方式更先進了,而人心卻更孤獨了;我們在網上沖浪,但只是在網上,甚至遠離了生活……也許是時候考慮什麼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進而減少我們的需求並致力於永恆的價值。
0 评论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主日平安!順祝各位祖父母及長者節日快樂!
這個主日是“世界第二屆祖父母及長者日”。教宗方濟各在去年欽定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以紀念他們为这个社会所做的貢獻,也為了使年長者與年輕人互相支持。教宗在欽定這個節日時說:“祖父母經常遭到遺忘,我們忘記了這個守護根基並加以傳遞的富饒。為此,我決定創設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全體教會將於每年七月的第四個主日舉行,那個日子臨近耶穌的祖父母、聖若亞敬和聖婦亞納瞻禮。”当然也鼓励长者在社会中继续奉献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就如今年该日文告的主题“虽已年老,仍然结果。”(詠92:15)聖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在一份公告中稱“不是只有孫子孫女和青年蒙召要臨在於年長者的生活中,年長者和祖父母也有福傳、宣揚、祈禱,以及向年輕一代傳遞信仰的使命”。 既然长者向年轻一代传递了信仰,那年轻一代自然也就有了接受的责任和使命。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的福音中,一个法學士問耶穌:“師傅,我該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 法學士這里所說的“承受”絕無承擔壓力之意,反而是接受,更好說是繼承的意思,就是英文的Inherit。也就是说,我们也需要从长者那里继承他们所传递给我们信仰。 在六月底的最后两周,藉着自己的小假期我和幾位兄弟姊妹駕車在新南威爾士州內陸遊走,沿途共去了十二座天主教堂,每座教堂都超過百年,可很多教堂主日天參與彌撒者也不會超過半百,且基本都是年长者。沿途各個小鎮人口稀少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顯示,其實大部分小鎮還是以出生在澳洲的天主教徒居多。 有時候我們在教堂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如何接受信仰時會說:我是老教友世家,或者我的信仰是遺傳的(我常這樣說)。換句話說,出生在教友世家,因著從小接受了洗禮,也就繼承或者用福音中法學士的話是承受了教友的身份。但承受了這份信仰,是否就可以順利承受永生呢?這可能就是法學士所犯的錯誤:亞巴郎的後裔,天主特選的民族,自然也有權承受天國的永生。 每次在參觀沿途小鎮的教堂時都在思考,150年前來到這里的先輩們修建了這座至今也算宏偉的教堂,而現在呢?他們的後裔是否承受了他們曾經的信仰,或者保留了多少呢,以致在教堂內只能看到寥寥無幾的耄耋老者? 願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將這份天主特殊的恩賜傳承給自己的後裔;也願我們的年輕人都能承受天主藉先輩帶給我們的這份恩寵。再一次祝福所有祖父母及长者节日快乐! 今天彌撒的幾篇讀經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主題:祈禱。其實在人類社會中,不管什麼宗教,都有向神祈禱的習慣和傳統;有時候即使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在危急關頭,人也會自然地向所謂的“老天爺”或“gods”祈禱;至於那些原始部落,更是會向比自己強大的任何事物祈禱,比如一顆大樹、一塊大石頭、一座山……等等,總之祈禱好似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自然存在。所以人們會為那些患病者、失業者、迷失者祈禱,也會為家庭的不睦、社會的罪惡、天災人禍、疾病、戰爭……等祈禱。而所有這些祈禱,基本都是向神或者所謂更有能力者(Higher Power)的請求。
作為今天的基督徒又該如何向天主祈禱呢?我們可能常聽說:既然天主什麼都知道,祂也願意把好東西給人,那為什麼還要向祂祈禱呢?並且祂還時常對我們的祈禱沉默不語。很多時候,看著這個世界所有事情的發生,甚至讓人感覺到天主根本不存在似的。甚至在天主子最後“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的呻吟中,祂也沒有伸出援手(詠22:2)。這就是天主,即使在最不該沉默的時候祂都會沉默。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我們聽到亞巴郎向天主的祈禱。 亞巴郎的祈禱有點像今天有時候的我們:和天主討價還價。祢真要將義人和惡人一同消滅嗎?假如有50個義人呢?假如有45、40、30、20、10個呢?像不像我們有時候向天主說:祢如果應允了我的祈禱,我就會如何如何的“許願”呢?亞巴郎的祈禱似乎到最後天主也沒有答應。可是索多瑪和哈摩辣兩座城的人對天主是否盡了他們自己的義務呢?天主從這兩座城中只救出了羅特一家,還是被天使拖出來的(創19:16)。 今天福音中的耶穌教給了祂的門徒們該如何祈禱(路11:10)。從耶穌教給門徒們的祈禱文,也就是我們每天都念的《天主經》中可以看到,耶穌所教的祈禱是要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天主內:天父的名受顯揚、天國的來臨、寬恕他人、遠離罪過,瑪竇福音中還有承行天主的旨意,當然也祈禱賜給我們日用糧。這就是基督徒的祈禱。 聖女小德蘭說:“對我來說;祈禱是內心的奮發之情,向蒼天的淳樸凝視;是困苦中或歡樂中感恩報愛的頌謝聲。”(自傳手稿)天主教教理中說:祈禱是天主的恩賜。既然是恩賜,對於祈禱的結果就是謙虛接受。所以祈禱是為承行天主的旨意,不是要天主屈從我們的要求。讓我們祈求天主,在祈禱中能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完成天主在我們身上的旨意。 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 宗座聖赦院 法 令 宗座聖赦院為增進信友的虔敬,並為人靈的得救,憑藉蒙天主召選的教宗方 濟各所授予之權柄,應允平信徒、家庭及生命部部長──羅馬天主教凱文・ 若瑟・法雷爾樞機的請求,在教宗欽定為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的 7 月第四主日,依照慣常的條件〔領受和好聖事、在彌撒中恭領聖體,並為 教宗的意向祈禱〕,惠然自教會天上的寶庫,頒賜全大赦予基於真心懺悔 和愛德,於 2022 年 7 月 24 日、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親身參與教 宗在梵蒂岡宗座大殿主持的隆重典禮或世界各地舉行的相關慶典的祖父 母、長者及所有信友;本大赦亦可讓予煉獄的靈魂。 本聖赦院於同日亦頒賜全大赦予那些以親身或視訊方式,奉獻時間去悉心 探望他們有需要或有困難(如患病、被遺棄、殘障或類似狀況)的年長弟兄姊妹們的眾信友。 無法出門參禮的患病長者,以及所有因重大理由不能外出者,若決意擺脫 一切罪惡及盡快滿全以上三個慣常條件,在心靈上共襄盛舉,尤其透過媒體,收聽教宗的訓勉和收看慶典活動,並將自己的祈禱和生活上的困苦, 奉獻給慈悲的天主,亦能獲得全大赦。 因此,為更方便信眾憑著掌握天國鑰匙的教會,接受天主的寬恕,本聖赦院懇請獲授聽告解權力的司鐸們,本著牧靈上的愛德,以慷慨的精神,隨 時施行和好聖事。 本法令對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具有效力,與此法令相牴觸之任何措 施,一概無效。 於羅馬宗座聖赦院 主曆 2022 年 5 月 30 日 聖赦院院長──皮亞琴扎樞機 (Mauro Card. Piacenza) 副院長──克尼基爾 (Krzysztof Nykiel) (台灣地區主教團與香港教區合譯) 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祈禱文
上主,我感謝祢 恩賜我長壽的福分, 因為凡投靠祢的人, 祢都使他們結實纍纍。 主啊!請寬恕 我的灰心與喪志, 但在我氣力衰弱時, 求祢不要拋棄我。 請教導我懷著希望 期盼祢所賜予的未來, 以及祢所託付給我的使命, 並永不止息地歌頌祢。 請使我成為 一個祢革新世界的溫柔工匠, 用愛守護我的孫子們, 以及所有在祢內尋求庇蔭的最小弟兄姊妹。 主啊!請保護教宗方濟各, 並恩賜祢的教會使世界免於孤單。 求祢引領我們的腳步, 走上平安的道路。 阿們。 (主教團祕書處中文翻譯) 教宗方濟各 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文告 2022 年 7 月 24 日 「雖已年老,仍然結果。」(詠九二 15) 親愛的朋友們:
「雖已年老,仍然結果」(詠九二 15)。聖詠作者的這句話是個好消息,也是我們在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能向世人宣講的一個真實「喜訊」。這喜訊不僅與世界對於這個人生階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也與我們當中一些長者懷憂喪志,對未來不再抱有期待的心態背道而馳。 很多人都害怕老年。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疾病,最好避免任何接觸的機會。「老人與我們無關」,很多人這樣想,「能夠離他們多遠就多遠,也許可以把他們安置在一些能照顧他們的機構,讓他們在一起,免得我們要負起他們的重擔。」「丟棄文化」的心態就是:覺得自己總是與我們當中的弱小者和陌生人不一樣,對他們的脆弱無動於衷,以為「我們」有理由與「他們」各走各路。但事實上,聖經教導我們長壽是一種祝福,而且長者不應該是被遠離、被拋棄的人,而是天主──豐盛生命的施予者──美善、活著的標記。家中有長者是何等有福!敬愛祖父母的家庭是何等幸福! 其實,老年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生命季節,即便對於我們這些老人家也是如此。雖然走過了漫長的人生旅程,卻沒有人替我們去準備面對老年,似乎就是這麼令人措手不及。為了這個人生階段,高度發展的社會付出了 許多經費,卻無法真正幫助人們去了解它。他們提供的是健康照護計畫,不是富足生命的計畫。1 因此,難以展望未來,也看不見值得努力的前景。一方面,我們試圖隱藏皺紋、假裝青春不老,另一方面,我們似乎只能意志消沉地度日,默認自己不再能夠「結出果實」。 退休的生活以及孩子的獨立,都使得我們無須再像從前那樣付出大量的精力。一旦意識到自己漸漸使不上力氣,或是開始生病,都會影響我們的自信心。一生為了跟上現世生活快速的腳步而辛苦,但結果似乎只促使我們無奈地接受「丟棄文化」。聖詠的這段祈禱使我們產生共鳴:「在我年老時,求祢不要拋棄我,在我氣力衰弱時,不要遠離我。」(詠七一 9) 然而,同一篇聖詠也勾勒出上主是如何臨在我們的每個生命季節,並敦促我們繼續懷抱希望:當我們白髮蒼蒼,祂還是繼續給予我們更多的生命,並使我們不致被邪惡所擊倒。只要我們相信祂,就會有更多的力量去讚美祂(參閱:詠七一 14~20),也會發現變老並不只是身體機能的衰退,或是時間必然的流逝,而是一種長壽的禮物。歲數的增長,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祝福! 因此,我們應當好好看顧自己,並且學習度有活力的晚年生活,在靈性方面也是如此,我們要勤奮誦讀天主聖言、每日祈禱,常領受聖事並參加禮儀,從而培養我們的內在生命。這也涵蓋著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我們首先是向家庭、孩子、孫子和孫女們表達誠摯的關愛,而對於貧窮與受苦的人,則以實質的幫助和祈禱來親近他們。這一切都可以幫助我們不再覺得自己好像電影院的觀眾一樣,只能從窗戶去窺探這個世界。不僅如此,我們更要盡一切所能去認出上主的臨在,2 猶如「天主殿中的茂盛橄欖樹」(詠五二 10),成為近人的祝福。 老年並不是一段無所事事、功成身退的歲月,而是繼續開花結果的季節:有一個新的使命在等待我們,邀請我們展望未來。「我們這些老年人所具有的特殊敏銳度,出自高齡的關懷、思想和感情,都讓我們更有人情味,應當再次成為許多人的召叫,並成為老年人熱愛年輕世代的標記。」 3 親愛的祖父母和長者們,我鼓勵你們在這「溫柔革命」 4──屬靈、非暴力的革命──當中成為主角,這就是我們能作的貢獻。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一段充斥著艱難考驗的時期,先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暴,之後又有危害全球和平與發展的戰爭。正當上個世紀經歷戰亂的那一輩逐漸消逝,在這時候戰火在歐洲重燃,這些都不是巧合的事。這些重大危機都可能使我們麻木不仁,使我們眼看危及人類大家庭和共同家園的其他「流行病」問題,或四處可見的各種暴力形式而無動於衷。 面對這一切,我們需要一個深刻的轉變及悔改,使我們卸下心防,並將他人視為自己的弟兄姊妹。作為祖父母及長者,我們有一項重大的責任,就是要教導同時代的人們,如何用我們對孫子和孫女們的溫柔目光和同理心來看待他人。在對近人的關懷中,我們磨礪了自己的人格,而如今我們也可以溫和體貼地去面對最有需要的人,從而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導師。這樣的心態或許會被人看作軟弱或消極,但卻不會讓人有壓迫感,反而是屬於要承受土地的溫良的人。(參閱:瑪五 5) 守護世界,是我們受召要結出的果實之一。「我們都曾在祖父母的膝蓋下爬行,也曾被他們用雙手抱過」;5 但現在是時候輪到我們用實質的幫助或是祈禱來照顧我們的孫子和孫女,以及那些我們尚未遇到或其他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孫子和孫女。讓我們效法溫柔體貼的父親聖若瑟,將烏克蘭、阿富汗、南蘇丹等地方的孩子們牽掛在心中。 我們很多人都因為成熟而變得謙遜和睿智,領悟到這個世界亟需要有的意識:我們是無法獨自獲救的,而且幸福是一份共享的食糧。那些誤以為在鬥爭中才能自我實現並獲得成功的人,我們要向他們作見證。每個人,甚至是最弱小的都可以做到:我們讓自己被其他國家的人照顧,這表示我們不但能夠一起生活,也必須生活在一起。 親愛的祖父母們、親愛的長者們,我們都受召在這個世界做溫柔革命的工匠!讓我們身體力行,並學習更頻繁地去善用我們最寶貴,也是我們的年紀最適合的工具:祈禱。「我們在祈禱時也要成為詩人:樂於用自己的詞彙祈禱,並反覆採用天主聖言所教導的那些詞彙。」 6 帶著信心所作的祈 禱能使大事成就,能夠陪伴受苦者的哭泣,也能使人回心轉意。我們可以「在一個浩大的屬靈聖所中成為永駐的『合唱團』,以懇切的祈禱和讚美的詩歌,來支持在生活領域中工作和奮鬥的團體。」 7 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再次懷著喜樂的心情去宣講:整個教會都渴望能與這些如聖經所言的「富享天年者」共同歡慶。讓我們一起慶祝!我邀請各位在堂區和團體中宣報這個節日,並拜訪在家獨居,或是寄居養護機構的長者。讓我們確保今時今日沒有人活在孤獨之中。對於那些不再期待未來、新的友誼和新的相遇能有什麼美好事物的人,只要他們可以等待有人探訪,就足以轉變他們的生活目標。拜訪獨居的年長者,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慈善事工! 讓我們請求聖母──溫柔之母,使我們成為溫柔革命的工匠,與她一同將世界從戰爭的魔掌及孤獨的陰影中釋放出來。 我在此保證以摯愛與你們同在,也予以你們各位和你們的家人我的降福,並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5 月 3 日,聖斐理與聖雅格宗徒慶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論老年的教理》:一、時間的恩寵與年紀在生命中的盟約,2022 年 2 月 23 日。 2 《論老年的教理》:五、為下一個世代向上主的眷顧保持忠信,2022 年 3 月 30 日。 3 《論老年的教理》:三、老年:予涉世未深青年的資源,2022 年 3 月 16 日。 4 《論聖若瑟的教理》:八、聖若瑟,溫柔的父親,2022 年 1 月 19 日。 5 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彌撒講道,2021 年 7 月 25 日。 6 《論家庭的教理》:七、祖父母,2015 年 3 月 11 日。 7 同上。 |
扫码加博主微信博客分類
全部
博客檔案
七月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