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慶祝天主聖三節。在上個主日慶祝聖神降臨節的道理中,我提到了三位一體的天主在整個創造、救贖和聖化工程中的分工合作。至於到底怎麼一個天主是三位,三位又是一個天主,這是一個愛的奧秘。既然是奧秘,有限的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但也不是一點兒不能理解。我們可以想一下,愛是什麼?一個人從內心發出愛,分享這份來自心底的愛,或者是接受來自別人的愛。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和感受,但這種奇妙卻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三位一體的天主就是愛的源頭,因為祂就是愛(若壹4:16)。
我們在彌撒和任何祈禱中都“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開始和結束,而父、子和聖神就是一個天主的三個不同位格。这里无意分享三位一體的道理,只和大家一起反省福音中耶穌對門徒們簡短的叮囑。 今天彌撒的福音中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28:19)。這裡我們需要反省領洗之後就成為門徒了嗎?根據耶穌的話,要先使萬民成為門徒,然後才給他們受洗,還要教訓他們遵守耶穌的一切教導。給人受洗容易,但要人們真正成為門徒,並遵守耶穌的教導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一想我們自己,雖然早已接受洗禮,但是否完全遵守了基督的吩咐,是否成為了耶穌真正的門徒呢? 領洗成為基督徒是做耶穌門徒的開始,但耶穌的真門徒是需要遵守耶穌吩咐的一切。耶穌曾給了門徒們什麼樣的吩咐呢?你們該彼此相愛、應該寬恕他人、應該以德報怨、應該謙卑服務……,我們做到了多少呢!如果我們做到了那非常好,我們是耶穌的真門徒。但作為基督的門徒不只是自己做到了,耶穌還要求“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所以不但自己做到,還要努力讓別人也做到,這才是跟隨耶穌的門徒。由此看,做耶穌的門徒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好,耶穌許諾祂會天天同我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在此天主聖三的節日,讓我們祈求創造、救贖和聖化我們的三位一體的天主,時常引領我們做基督真實的門徒,並向他人廣傳的天主的愛。
0 评论
今天普世教會慶祝聖神降臨的節日。教會禮儀年在經過四十天的四旬期和五十天的復活期後,又回到了常年期。禮儀年的慶祝回到了常年期,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又回到了過去的日子,而是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因為聖神降臨節是教會的生日。也就是說,自聖神降臨節開始,初期的宗徒教會團體正式開始了其公開生活。所以自聖神降臨節進入常年期,不是回到原來的日常生活,而是開始了由聖神帶領的全新生活。
聖神到底是誰呢?我們應該都知道是三位一體的天主的第三位,正如我們在信經中所承認的是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教會教導說:聖父的工作是創造;聖子來救贖;聖神來聖化。聖父的創造工程我們很容易理解,即從無到有的世界;聖子的救贖工程也是可見的,祂為了人類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而聖神的聖化工程卻好像沒有那麼明顯,因為好像不是有形可見的工程。雖然不可見,但聖神卻可以光照我們的信德,使人更好第認識天主。聖伊拉略主教曾說:就如沒有了光亮,眼睛便什麼都看不到;如果沒有了聲音,耳朵也就什麼都聽不到;同樣,如果沒有聖神,人們就無法經驗或認識天主(复活期第七周星期五 诵读2)。 從福音中我們知道耶穌復活後雖然給宗徒們和追隨祂的人帶來了希望,但是他們仍舊停留在恐懼不安的狀態中,直到五旬節聖神降臨後,他們才真正明白了耶穌到底是誰,對耶穌的降生、受難、死亡和復活才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因此他們才從躲藏的地方走了出來,開始遵從耶穌的遺言向外宣講福音,基督所建立的教會也才開始活躍了起來,這就是聖神的力量。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聖路加記載當時聚在耶路撒冷來自“天下各國”的人都聽懂了宗徒們所說的話。在那一天,大約有三千人接受了洗禮(宗2:5-11;2:41)。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福音就傳遍了羅馬帝國的大多數主要城市,並最終傳遍了整個世界。 顯然,這些都是天主聖神的工作,是天主的能力,才使福音奇跡般地傳播開來。雖然宗徒們會死去,事實上他們也都為了福音而殉道,但是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教會的發展。縱然今天的教會在各地都需要面對不同的困難和阻力,但我們相信聖神將繼續在教會內推動其發展,當我們將自己的信仰生活出來時,住在我們內的聖神就會引領他人歸向基督。 讓我們呼求聖神降臨,祈求祂帶領我們進入全新的生命;賜給我們宣講福音的勇氣;相信祂的臨在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和他人。聖神,請降臨! 教宗方濟各 第 55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你來看一看吧!」(若一 46) 與眼前的人相遇,與真實的人溝通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你來看一看吧!」這個邀請,不僅是耶穌與門徒們初次相遇時動人的一幕,同時也是眾人的真實交流方式。為了講述成為故事的生命事實(參閱:第 54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2020 年 1 月 24 日),我們必須跨出自滿的心態 ──覺得自己「已經知道」某些事情。相反地,我們應該親自去看看他們,去花時間跟別人相處,去聆聽他們的故事,接觸那總是令人驚奇的現實。「用你驚奇的眼光去觀看,讓你的手感受到事物的鮮活,以致別人在看你寫的東西時,他們也可以觸摸到生命的奇蹟,躍然紙上。」這是真福路山諾(Manuel Lozano Garrido)1 給其他記者同儕們的建議。因此,今年我想藉此文告作一個邀請:「來看看吧」,呼籲新聞界、網路、教會每天的講道、政治或社會論壇,在表達時能做到清楚忠實的溝通。「來看看吧!」──從約旦河岸、加里肋亞海的那些初次相遇開始,一直都是基督信仰的傳播方式。 實地街訪 讓我們思考新聞報導這重大話題。有些人士因已有一段時間注意到一種風險而表示不滿:在「影印複製」的報紙,或在電視、廣播、網路等的各類 媒體上,存在著一種偏頗的報導方式,使預設的、「中央新聞社」的和自我指涉的通訊逐漸取代採訪性的新聞報導。這種報導,對事情的真相,以及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認知能力,愈來愈薄弱,無法報導在基層中日趨嚴重的社會現象或其正面的動力。編輯工作很容易就陷入此風險:在編輯室、在電腦前、在公司的遠端進行,在社群網站上撰寫而來的,不再做「實地街訪」,不再為採訪新聞而與人們相遇,或面對面地查證某些特殊情況。各種技術的革新讓人感覺自己沉浸在更大、更即時的現實之中,除非能夠向這種面對面的相遇機會開放自己,否則我們仍然只是旁觀者。任何工具,只有當它促使我們走出去看本來不會知道的事物,使我們在網路上接觸到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取的知識,使我們經驗到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的相遇,才算是有用和珍貴。 福⾳記載上的細節 在約旦河受洗之後,耶穌對好奇祂的首批門徒說:「你們來看看吧!」(若一 39),藉此邀請他們和自己往來。時隔半個多世紀,當年事已高的若望在撰寫福音時,回想起一些「有報導價值」的細節,其中不但透露了在他所報導的事件中,他當時就在現場,同時也描述了那段經歷對他人生的影響。他寫道:「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也就是下午四點(參閱:若一 39)。若望還告訴我們,翌日,斐理伯跟納塔乃耳說了自己與默西亞的相遇。他的朋友懷疑地問道:「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斐理伯沒打算以理服人,只是跟他說:「你來看一看吧!」納塔乃耳確實去看了,而從那時起,他的人生有了轉變。基督信仰的開始和傳遞,就是這樣:作為直接的知識,由經驗而來,而非傳言。所以在耶穌住下了以後,城裡的人對那撒瑪黎雅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參閱:若四 39~42)。「來看一看」是了解狀況最簡單的方式;同時也是對所有訊息最實在的檢驗,因為若要了解狀況,我們必須跟人見面,讓眼前的人說話,聽取對方的見證。 向眾多新聞⼯作者的勇氣致謝 為報導事實,就要有能力去誰也想不到的地方,新聞工作也是這樣:隨時準備動身、渴望親眼目睹。好奇、開放、熱忱。我們都應該好好地感謝那些專業人士的英勇與付出(記者、攝影師、剪輯和導播),他們時常用生命在完成他們的工作。多虧有他們的努力,我們才得知:受迫害的少數族群在世界各地所經歷的艱困;對窮人與環境,那不計其數的壓迫和不義;以 及本來會被忽視的諸多戰爭。若是沒了他們的聲音,不只是對新聞報導,對社會、對整個民主都是很大的損失。我們的整個人類大家庭都會變得十分貧乏。 我們的世界中有許多境況都在邀請傳播媒體「來看一看」,而在此次疫情中更是如此。若是只透過富裕國家的鏡頭去報導疫情、每次的危機,那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做兩套帳」的風險。例如,現在有疫苗的問題和一般醫療保健的問題,這些都有著排除窮人的風險。誰能讓我們知道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貧困村莊裡,那些對於治療的長久等待?全世界在社會經濟上的差異,決定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分配順序,窮人永遠排在最後,說是都有醫療保障的權利,卻又不見成效。然而,即使是在世界上比較幸運的角落,仍然隱藏著許多家庭忽然陷入貧窮的社會悲劇;為了領取一包物資,人們不再恥於到慈善組織那裡排隊等待,而這也不算什麼新聞了。 網路上潛伏的轉機與危機 網路世界藉著數不清的社群媒體,能使報導和分享的功能擴大:有更多的眼睛觀看世界各地,因而蒐集大量的資料畫面和見證。數位科技讓我們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相關且有用的資訊。我們要留意:在緊急的情況,網路就是第一個報導新聞並傳達官方訊息的地方。那是強而有力的工具,我們因此必須承擔作為上傳者和瀏覽者的責任。在傳統媒體被忽略的各種事件,我們都有可能成為目擊者,能對社會作出貢獻,使更多的事件(包括正面的)能得到聚焦。藉著網路,我們因而有機會報導自己親眼看到的、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情,我們也有機會與別人分享我們的報導。 眾所皆知,社群媒體的風險,就是其資訊不一定經過查證。我們早已知道新聞、甚至是圖像,由於千百種理由,都可以被輕易假造,有時只是因為自我欣賞。在這方面有所批判,不是為了要把網路妖魔化,只是想鼓勵在發送與接收訊息時,能有更好的分辨習慣與更負責任。對於我們所作的溝通,所分享的資訊,以及對於我們有能力揭發的假新聞,大家都是有責任的。我們眾人都蒙召成為真理的見證人:去看和去分享。 親眼所⾒──無可取代 在溝通交流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完全取代親眼所見的事物。有些事情就是要親身體驗,方能有所領會。我們實際上的溝通,不只是靠文字來 寫或講,還有眼神、語調和手勢。對於見到耶穌的人來說,祂的魅力來自於祂所宣講的真理;然而,祂如何看人、如何待人,以及祂的靜默,卻與祂說話的果效密不可分。門徒們不只是聽祂說話,也在祂說話時看著祂。永生的話(Logos)降生成人,在祂──聖言(Word)──身上,確實顯露了面容;正如若望所述(參閱:若壹一 1~3),不可見的天主使自己可以被看見、被聽見、被觸摸。言語若是要有果效,就必須「被看見」,必須使我們都能一起經驗,都能參與到對話當中。因此,「來看看吧!」這個邀請,不論是在過去或是將來,都至關重要。 我們留意到在我們的時代,在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在生意和政治場合,到底充斥了多少空洞的言語。有的人「拉上一大堆廢話。他的道理就像藏在兩桶礱糠裡的兩粒麥子,你必須費去整天工夫才能夠把它們找到,可是找到了它們以後,你會覺得費這許多氣力找它們出來,是一點不值得的。」2 這番英國劇作家的激烈言詞,同樣也適用於身為基督徒傳播者的我們身上。福音的喜訊之所以能廣傳於世,是來自人與人、心與心的相遇;人們接受了「來看一看」的邀請,同時,在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人身上,從他們的注視、言談和手勢中,那種人性的「光輝」也打動了人心。每個工具都有它的價值,而那位偉大的傳播者──塔爾索人保祿,他肯定也會用電郵跟社群軟體來傳訊息。但不論是聽過他講道、有幸與他共處的,還是在集會中見過他、單獨與他交談的人,真正讓同時代的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信德、望德和愛德。他們看到,無論他身在何處,總是在積極地活動;藉著天主的恩寵,他們也親眼目睹了他所宣講的救恩訊息對他們的生命是多麼的真實而豐盛。即便無法與這位天主的僕人相遇,但他所打發的門徒,也同樣能為他在基督內的生活方式作見證。(參閱:格前四 17) 在論及聖經裡的預言要在現實上應驗才能確認的時候,聖奧斯定便肯定道:「書本在我們手中,事實在我們眼前。」3 同樣地,當我們相信那些因為與耶穌相遇,生命有了轉變的精彩見證,那麼福音就會開始在我們的時代活躍起來。兩千年來,一連串的這種相遇,已經散播了基督徒冒險生活的吸引力。而等待我們的挑戰,就是與眼前的人相遇,與真實的人溝通。 上主,求祢教導我們走出自我, 並動身尋求真理。 請教導我們親自去看, 請教導我們去聆聽, 而不要自滿於偏見, 也不要太快下結論。 請教導我們走向沒人想去的地方, 花時間去了解、關注真正的重要事物, 不被無謂的事物分心, 以辨認出虛假的表象與真相。 求祢賜予恩寵,使我們能認出祢在世界上的住所, 並使能誠實地報導我們所看到的。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1 年 1 月 23 日,聖師方濟‧沙雷主教紀念日前夕 ———————————-- 1 西班牙記者(1920~1971),2021 年列為真福。 2 威廉.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場。 3 《道理》(Sermo )360/B,20。 今天我們慶祝耶穌的升天。從福音中我們知道耶穌在被釘死以前,為了讓宗徒們認清祂到底是誰,就和宗徒們講論了很多關於祂自己或將要發生的事。但是在祂被釘死以後,宗徒們還是陷入了極大的恐懼與迷茫當中,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還好有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陪伴著他們,並同他們在一起祈禱。耶穌復活後又陪伴宗徒們四十天之久,才離開了他們。
耶穌升天後,世界有什麼變化嗎?看上去好像沒任何變化。因為人們依然像以前一樣繼續重複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播種、收割、經商、旅行、聚會……;即使是宗徒們也沒有減少對生活不確定性的焦慮。但是,整個世界又的確正在發生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變化,因為基督正在向人類生活本身投射新的光芒。就像在大霧天,當太陽突然出現時,大海、山嶺、原野、樹木、鳥語花香……等地上的萬物都沒有任何變化,但是我們看待這些事物的方式和感受卻發生了變化。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在升天前告訴宗徒們要“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甚至耶穌還說,那些信了的人因祂的名字可以“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命的毒物,也不會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癒。”(谷16:15-18)可是看看今天的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些嗎?可能有人會說,只是我們信德不夠,如果完全相信耶穌的話就可以。所以真有團體會以手拿毒蛇和喝毒藥,來驗證團體中每個人的信德。當然奇跡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只是從字面理解耶穌的訓言,可能就會發現耶穌的許諾更加真實。 看看這個世界的各種誘惑和罪惡思潮,這些不正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毒蛇和毒藥嗎?如果我們相信耶穌,並完全跟隨祂、依靠祂,那我們就能躲過或者是不被這些誘惑和罪惡所傷害,因為有祂與我們同在(瑪28:20)。但是如果我們只靠自己的能力,忘卻甚至不相信祂的能力,那就很難躲過這個世界中的各種毒蛇和毒藥。 讓我們祈求升天的主耶穌,常與我們同在,並光照我們不被生活中各種誘惑的毒藥和罪惡的毒蛇所傷害。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們,主日平安!並祝所有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今天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在慶祝“母親節”,以表達對母親的尊敬和對母親們在家庭和社會中所辛苦付出的肯定。在祝福我們肉身的母親節日快樂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記得在天上的母親,尤其是作為華人教友。因為母親節的前一日是華人教會慶祝“中華聖母”的慶日。 歷來教會的聖師們都主張:天主賞賜給我們的任何聖寵,都願意經過聖母的手,因此聖教會很早就立了“聖母為諸寵中保”的瞻禮。可是在中國,不但慶祝“諸寵中保”的榮銜,還加列“中華聖母”的名號。因為早在中國剛建立教會聖統治的時期,各教區的主教們感到要使中國同胞早日歸化於基督,就必須依靠諸寵中保的聖母,所以1924年教廷駐華代表剛恒毅總主教在上海帶領全國主教們舉行的第一屆主教會議中,主教們一致決議把中國奉獻給聖母瑪利亞,但當時尚未立定“中國之後”的瞻禮。 其實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前的彌撒經書中仍有21個地區性的聖母慶節,因這些慶節的慶祝合乎禮儀精神,地方教會仍可予以保留。在中國,因第一屆全國主教會議中,曾把中國奉獻給聖母瑪利亞。1941年教廷駐華代表蔡寧總主教採納全國主教提議,請求教宗比約十二世允許中國舉行“中國之後節”。教宗于同年2月8日特予核准,在每年5月31日慶祝“聖母諸寵中保及中國之後”。梵二大公會議後,隨著教會年曆的改革,將5月30日定為“聖母訪親節”。1973年教廷聖禮部應“臺灣地區主教團”(當時仍為“中國主教團”)的申請,批准“中華聖母”慶節,改在母親節前一天舉行,亦即5月第2主日前的星期六。 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一個新生的,包括聖母、宗徒和婦女的教會團體;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也把這個團體交托給聖母。因著這份交托,聖母與教會團體有了一個獨特的聯繫──基督的交托。因此,中國首屆主教會議決意要建設一個中國化的天主教會時,自然想到把這個團體交托給聖母:“女人,看,你的兒子!”,通過這份交托,基督也提出了祂在十字架上的交托:“看,你的母親!”(若19:26-27)。從這份交托中可以看到教會的共融特性,既是母與子的共融,也是團體的共融。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讓我們也記的“中華聖母”這個獨特的慶節,盼望每一位中國信眾都能在聖母與基督的共融中,體會中國教會內的共融,以及中國教會與普世教會的共融! 再次祝福:母親節快樂! |
扫码加博主微信博客分類
全部
博客檔案
七月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