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2020 年 5 月(聖母月)」牧函

29/4/2020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就
「2020 年 5 月(聖母月)」致函全體信友
​親愛的弟兄姐妹:

五月(聖母月)將臨,這是天主子民格外熱誠向童貞聖母瑪利亞表達孝愛之情的時刻。在這個月裡,我們一直有與家人在家中一起誦念玫瑰經的傳統。疫情下,種種的限制使我們更珍視「家庭」的幅度,也促使我們從靈性的角度去看這個幅度。

因這緣故,我切願鼓勵每個人重新發現五月(聖母月)在家誦念玫瑰經之美。你可以斟酌各自的情況,善用機會,以個人或群組進行。誦念玫瑰經的關鍵常應以「簡單」為準,並且在互聯網(網際網路)也可輕易找到玫瑰經祈禱的範例,易於跟從。

我還提供了兩篇向聖母的禱文,大家可以在玫瑰經結束時誦念。同時,我也會在五月份(聖母月)誦念玫瑰經,俾能在心神上與大家合而為一。我把它們連同這封信放在一起,以便所有人都得以使用。

親愛的弟兄姐妹,以我們母親瑪利亞的心,默想基督的面貌,會使我們更團結,成為一個屬靈的家庭,也會幫助我們克服這段考驗。我為你們眾人祈禱,尤其為那些受苦至深的人們;也請你們為我祈禱。我感謝大家,並以摯愛之情祝福大家。

發自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2020 年 4 月 25 日聖馬爾谷聖史慶日
教宗方濟各

向聖母祈求(一)
 
聖母瑪利亞,妳總是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閃耀發光,一如救恩和希望的標記。我們將自己託付於妳、病人之痊。妳持守著堅定的信德,在十字架下參與耶穌的苦難。

妳,羅馬人民的救援,明瞭我們的需要;我們確信妳的照顧。 一如在加里肋亞加納,在這考驗的時期過後,妳將恢復我們的喜樂與歡慶。

天主仁愛之母,請幫助我們眾人順從天父的旨意,並實踐耶穌所吩咐的;祂承擔了我們的苦難,藉著十字架,引領我們到達復活的喜樂。阿們。

天主聖母,我們投奔到妳的保護下。噢!榮福童貞瑪利亞, 請勿輕忽我們在急需中的懇求,但救我們免於一切危險。
 
 
向聖母祈求(二)
 天主聖母,我們投奔到妳的保護
 
天主聖母,我們的母親,我們正受疫情侵蝕,全球飽受痛苦和焦慮。我們投奔於妳,並尋求藏身於妳的保護之下。

童貞瑪利亞,請轉目憐視處於疫症下的我們。請安慰那些悲 痛哀悼的人,因為他們痛失所愛的親友;有時埋葬的安排,亦加深了哀悼者的悲痛。請陪伴那些因所愛的人病了而憂心忡忡,卻又因防範疫症傳播而不能陪伴染病親友的人。為那些憂慮前景不穩、經濟和就業困難的人,請給予他們希望。

天主聖母,我們的母親,請為我們向天主——仁慈的聖父祈 求,使能結束這場巨大的苦難,重現希望與平安的曙光。請向妳 的聖子懇求吧!正如妳在加納所做的,使病人和亡者的家人得到安慰,開解他們的心靈,使能重獲信心和依靠。

請保護前線醫護人員和志工;他們正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助別人。請支援他們英勇的努力,給予他們力量、無私的精神和健康的體魄。

請陪伴日夜照顧病人的人士。也請陪伴善盡牧職的司鐸;他們忠於福音,盡力幫助和支援眾人。

至聖童貞,請光照科研人士的智慧,使他們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去克勝這病毒。

請支援各國領導人,以智慧、關心和慷慨的精神,去援助那些缺乏生存基本需要的人,並以遠大的眼光,及休戚與共的態度,制定社會和經濟上的解決辦法。

聖母瑪利亞,請激發我們的良知,把發展和囤積武器的投資,改為用於提昇有效的研究,去避免同樣的悲劇,將來再度發生。

可愛之母,請幫助我們明白,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 並承認我們是連成一體的,好使我們在友愛和團結的精神下,能 夠彼此幫助,減輕無數貧窮和匱乏人士的困境。請加強我們的信心,堅忍服務,恆心祈禱。

瑪利亞,憂苦者的安慰,請擁抱妳受苦的眾子女,並祈求天 主伸出祂大能的手,從這恐怖的疫症中,解救我們,好使生命能安穩地重回正軌。

童貞瑪利亞,妳是寬仁的、慈悲的、甘飴的,我們把自己託付於妳;妳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閃耀發光,一如救恩和希望的標記。阿們。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
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 合譯
2020 年 4 月 28 日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第 57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27/4/2020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第 57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2020 年 5月 3日
聖召的關鍵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去年 8 月 4 日為亞爾斯本堂神父聖維雅納逝世160 周年,我當時決定寫一封信給所有司鐸:他們日日奉獻自己的生命,為服務天主的子民,以回應上主 的召叫。

當時,我選用四個關鍵詞:痛苦、感謝、鼓勵和讚美,藉此向所有的司鐸們致謝並支持他們的鐸職。如今,我相信這四個關鍵詞,在第 57 屆世界聖 召祈禱日這一天,福音所記載有關耶穌和伯多祿在加利肋亞海上風雨交加的奇妙經歷為背景,也適用於全體天主子民。(參閱:瑪十四 22~33)

增餅奇蹟曾經使群眾大為驚異;在此之後,耶穌要祂的門徒們上船而先祂抵達對岸;在此同時,祂遣散了群眾。門徒們橫渡水面的景象,喚起我們自己的生命歷程。的確,我們生命的小船緩慢地前進,無時無刻都在尋找一處安全的避風港,隨時準備好在海上面對危險和尋求希望,同時相信船上的舵手最終會引領我們航向正道。不過,小船偶而也會偏離航道,因海市蜃樓而迷航,不僅未受燈塔的指引返家,反而更因困難、疑惑和恐懼的風暴而顛簸不 己。

那些受召跟隨納匝肋人耶穌為師傅的人,在他們心中也會遭遇類似的情況; 他們必須有所超越,放棄安穩的生活,方能成為主的門徒。可能承擔的風險包括:黑夜降臨、逆風咆哮、船隻受浪拋擲,以及害怕失敗、無法活出自己的召叫,以上種種,都會使他們不知所措。

然而,福音告訴我們,在這趟充斥著挑戰的歷程上,我們並不孤單。上主在 波濤洶湧的水面上步行朝向門徒們,如同在暗夜中發出的第一道曙光;在驚滔駭浪中,祂邀請伯多祿到祂跟前來;當上主見他在下沉時便向他伸出手來 救他,而祂一上船就平息風浪。

因此,聖召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感謝。我們能夠踏上正途,並非只靠自己的能力,也不僅取決於我們所選擇的旅程而已。我們如何能找到生命的圓 滿,這不僅只是我們每個人各自所作的決定,而是我們對從天上而來的召叫所作的回應。上主向我們指出我們的目的地,即在對岸,並給予我們上船的 勇氣。祂召叫我們,並成為我們的掌舵人;祂陪伴我們,引導我們;祂使我 們不致在猶豫不決的泥灘地上擱淺,甚至使我們能在滔滔水面上行走。

每一個聖召都出自上主愛的目光,祂來與我們相遇,甚至可能是在我們的船隻被暴風雨襲擊的時刻。「聖召,不僅是我們個人的選擇,更是我們對天主白白召叫的回應」(《寫給司鐸們的一封信》,2019 年 8 月 4 日)。一旦我 們在感恩中敞開心門,並在我們的生命中體察天主的蹤跡,我們將能成功地 發現並擁抱我們的聖召。

當門徒們看見耶穌在水面上步行朝向他們時,他們一開始以為祂是鬼,所以非常害怕。耶穌立刻向他們說話,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害怕」 (瑪十四 27)。這句話應持續不斷地陪伴我們的生命和聖召的歷程。這就是我希望給你們的第二個關鍵詞:鼓勵。

某些「鬼」使我們心煩意亂,經常對我們的歷程和成長造成阻礙,使我們無法放心選擇上主為我們劃定的道路。當我們被召叫要離開安全的岸邊,接受 另一種生活型態,例如:婚姻、鐸職和獻身生活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常是「不信」,以為是見到了「鬼」。這當然不是我的聖召!這真的是正確的 途徑嗎?上主真的要我去這樣做嗎?

這些思想可能會不斷地擴大;我們不停地尋找理由和藉口,並在心中盤算利弊,無法下定決心,於是顯得徬徨無力,一直在準備啟程的岸邊躊躇。我們 覺得自己可能判斷錯誤,應該沒有能力迎接挑戰;或者以為自己是看到了鬼,應該把它趕走。

上主知道人生的重要抉擇,比如:婚姻,或者是全然獻身事奉主,都需要勇氣。祂認識我們心中的那艘船,會因問題、疑問和困難而不停地晃蕩,所以祂安慰我們說:「放心,是我;不要害怕!」我們在信德中知道祂與我們同 在,並來與我們相遇,甚至在暴風雨興起的水面上,與我們同行。有了這認知,我們不再沮喪,不再如我所說的充滿「甜膩的憂傷」(《寫給司鐸們的 一封信》,2019 年 8 月 4 日),即失去內在的熱忱,使我們難以經驗到自身 聖召的美好。

在《給司鐸的一封信》中,我也提到了痛苦,但在此我想用另一個字來表 達,就是勞苦。每一個聖召都帶有一份責任。上主召叫我們,因為祂要賦予我們能力「步行水面」,如同伯多祿那樣,換句話說,即為我們的生命負起 責任,效法耶穌,以具體和平常的方式,尤其藉不同形式的聖召生活(平信 徒、司鐸和獻身生活者),日日為福音服務。然而,我們一如聖伯多祿,心 中雖然懷有熱忱和渴望,卻也必須面對失敗和恐懼。

如果我們因婚姻生活或司鐸職務中迎面而來的重責大任,或可能遭遇的艱難困苦而感到畏縮,那麼我們就是在拒絕耶穌愛的目光;我們會像伯多祿一 樣,開始下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儘管我們會有軟弱與貧乏,信德卻使我們得以走向復活的主,安然度過每一場暴風雨。當疲憊和畏懼令我們開始下沉時,耶穌向我們伸出祂的手來。祂賜予我們所需的熱情,以喜樂和殷切期 盼的心活出我們的聖召。

當耶穌終於上了船,頓時風平浪靜。可見上主在我們生命中屢次遭遇的湍流和暴風雨中,能行何等奇事。祂平息風浪,使得邪惡、恐懼和怯懦不得在我 們身上施展。

當我們履行我們自身的聖召時,逆風有可能使我們一時動搖,陷於軟弱。在此,我所想到的,是那些在世俗社會中肩負重任的人們——那些我願意稱為 「勇士」的為人夫妻者,特別是那些全心度獻身生活和司鐸聖召的人。我知道你們努力工作,有時疏離感重壓心頭;也擔心因慣於例行公事而使聖召的 熱火日漸消退,感受到日子不安和不確定的重擔,並憂心著未來。放心,不要害怕!耶穌站在我們這邊,如果我們承認祂是我們生命中唯一的主,祂會 向我們伸開雙手,扶助我們,拯救我們。

即使在暴風興起的浪濤澎湃水面上,我們的生命卻正向讚美敞開!這是聖召的最後一個關鍵字,邀請我們效法童貞榮福瑪利亞內心的態度:她感謝上主的垂顧,在驚恐和困惑時仍然保持忠信,並勇敢地擁抱她的聖召,使她的生命成為一首讚美天主的永恆詩歌。

親愛的朋友們,我不只特別在這一天,我也在我們所隸屬的團體的日常牧靈生活中,要求教會繼續鼓勵聖召。但願她觸動信徒們的心,使他們都能懷著感恩,為發現天主在他們生命中作出的召叫,並獲得勇氣向天主說:「我願意」,藉著在基督內的信德,克服一切困頓勞苦,使他們的生命成為一首獻 於天主,為兄弟姊妹和為全世界所吟詠的讚美詩歌。願童貞瑪利亞陪伴我們,並為我們轉求。

教宗方濟各

發自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0年 3月 8日——四旬期第二主日

(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0 评论

復活期第三主日:與復活的主同行

25/4/2020

0 评论

 
宗2:14,22-33       詠16:1-2,5,7-11       伯前1:17-21       路24:13-35
Picture
        宗徒們在耶穌被捕後,除了若望遠遠地跟著耶穌外,其餘的都嚇的四處逃散。拍著胸脯要與耶穌同死的伯多祿雖然回到了審判耶穌的大司祭庭院,但是卻三次不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而今天福音中的兩位門徒,在恐懼失望中甚至離開了基督的團體,即使有耶穌與他們同行,他們也沒認出來和他們談話的就是祂。更有意思的是在福音中我們會發現,耶穌復活後顯現給曾經跟隨祂的人,他們大多數在第一時間都沒有認出祂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宗徒們認不出祂(若21:4)瑪利亞瑪達肋納認為祂是園丁(若20:14-15);今天去厄瑪烏的兩位門徒認為祂只是來耶路撒冷過節的旅客(路24:18);聽厄瑪烏回來的兩位門徒報告的其他門徒們甚至認為祂是鬼(路24:36-37)。

        跟隨耶穌且與祂同食共飲的門徒們怎麼會認不出耶穌呢?也許是過於興奮,但更多的應該是的失望、恐懼。聖奧思定認為︰“他們看到主耶穌懸掛在十字架上時,心志意念完全被打擾了;他們忘記祂的教導和承諾。”耶穌的追隨者認定的拯救以色列的默西亞君王,居然被釘死了。這讓他們失去了希望,陷入了恐懼之中;對於祂已復活了的消息,他們甚至害怕起來(路24:22)。所以,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這兩位門徒乾脆選擇了逃離耶路撒冷。

        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的焦慮、失敗或者是挫折等束縛起來;也會讓悲傷、困苦等壓倒自己。使自己失去希望,看不到光明,也想不起耶穌的許諾。進而我們會抱怨天主,甚至失去對天主的信賴而遠離天主。

        跟隨耶穌的門徒們雖然沒認出復活的基督,但是主基督從來沒有拋棄他們,而是不停地顯現給他們,以增加他們的勇氣。所以才有了今天讀經中,聖伯多祿宗徒的慷慨見證(宗2:22-33)和熱心提醒(伯前1:17-21)。今天福音中的兩位門徒也是,當他們把自己的憂慮與煩惱全告訴耶穌,且在晚餐時認出耶穌後,他們就立刻啟程,又回到了耶路撒冷向其他門徒報告他們看見了復活了的主耶穌。
​
        同樣,在我們心灰意冷,痛苦掙扎的時候,主耶穌也會與我們一起前行;當我們向祂敞開心扉時,祂也一定會向我們展示祂的釘孔和傷痕;當我們懷著一顆火熱的心聆聽祂的教導時,我們就會認出祂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讓我們一起祈求天主,藉著祂留下聖體聖事,使我們在痛苦、無助或者是失意時能夠認出祂,並立即起身,為祂做復活的見證。

0 评论

“青年人的力量”

23/4/2020

0 评论

 
        起初收到Junie的電子郵件說這期Sinica的主題是Youth時,首先想到的是青年人是這個社會的未來。可當坐下來要寫的時候,卻有點找不到主題的感覺。是讚美青年人呢,還是教育青年人或者什麼呢?又或者該如何界定“青年”的範圍呢?琢磨的過了交稿時間了也沒找到主題。細省之下,方發現找不到主題是因為為年輕人或者說青年人做的太少,不免慚愧。

        就怎麼界定“青年”(Youth),在中西方好像真有點不同。比如在教會團體內,我們說青年組(Youth Group)的時候,一般會指已成年但尚未結婚的年輕人小組。而在西方人的理解中,Youth Group則是指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小組。也就是說我們對青年的理解通常是Young Adult,而西方人好像認為是 Teenager。2017年聯合國對青年的定義是指15到24歲的年輕人(據說1994年以前是指18-40歲),世界衛生組織雖然也說Youth是指15-24歲,但又指出10-19歲屬於青少年(Adolescent),10-24歲的是年輕人(Young people)。所以怎麼理解“青年”還真有點複雜。當然不管怎麼定義,青年人總會改變這個世界,既是看聯合國的青年議題有點可怕。

        去年8月,美國《時代》雜誌將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選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之一,12月該雜誌在“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投票中,格蕾塔又力壓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獲得了“2019年年度風雲人物”的頭銜。從2018年一個人舉塊牌子抗議氣候變化,到2019年3月僅僅半年時間就引發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萬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響應她的號召,以致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關注。雖然來自世界各地政要的褒貶不一,但格蕾塔無疑將氣候變化的議題帶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正如《時代》雜誌的封面對她的注解:青年的力量(the Power of Youth)。的確,當青年人行動起來時,總會充滿力量。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對此評價說:“縱觀整個歷史,許多偉大的運動都是因年輕人的努力而得到關注的。”(RFI)

        素有“青年人的教宗”之稱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85年設立了“普世青年節”,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向青年人帶去福音和希望,也是希望將年輕人的自信和力量帶回教會,同時還期盼藉著世青節讓全世界的青年團結在一起,抵抗現代世界的暴力衝突,為世界帶來和平。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也發現:青少年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團結,這種團結不僅從青年志願者、童子軍和運動員的活動中表現出來,而且在一些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以來也多次指出:青年是和平的酵母。同時教宗方濟各也一再強調青年在教會中的作用,並囑託青年人為他人帶去基督的福音,甚至在2018年還召開了以青年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

        當然,包括教會或年長者的整個世界都對青年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那我們可以為青年做些什麼呢?2018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在《結束文件》中指出:聆聽和陪伴。以謙虛、耐心聆聽他們的呼聲和需要,接納他們,並在適當引導、教育中與他們同行。教宗方濟各在去年的一次公開接見活動中呼籲成年人負起責任,好使新一代人不缺乏教育、工作、團體和家庭(2019年1月30)。

        其實在和青年人的相處中,他們總能帶給人特有的活力和激情。尤其是現代社會的青年人,也許是因為現代科技帶來了五彩繽紛的多元化資訊,或者是豐富的營養帶來的聰明智慧,現代青年人對事情的反應和機智總讓我嘆服。所以毫無疑問,青年人將改變這個世界。正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言:你們青年人可以做得比其他人告訴你們的更好,你們是非常優秀的,遠超過你們對自己的假設,世界的文化也因你們而改變,“如果你們成為你們所應該成為的人,你們必定會在全世界燃起光芒萬丈和充滿熱情的火焰。”(2000年世青節講道)
​
        對於我們團體中的青年人,真無顏說什麼,只能借用教宗方濟各的通諭:“摰愛的青年人,看到你們比那些步履緩慢和心裡恐懼的人跑得更快,我會感到高興。你們要奔跑!……教會需要你們的動力、你們的直覺、你們的信德。我們需要這一切!若你們先於我們抵達終點,請耐心等待我們。”(生活的基督299)

0 评论

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

18/4/2020

0 评论

 
宗2:42-47       詠118:2-4,13-15,22-24       伯前1:3-9       若20:19-31
Picture
        今天是復活期第二主日,也即復活八日慶期的結束。同時,今天也是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2000年欽定的救主慈悲主日。從今天的福音中,可以看出救主基督的慈悲:復活後顯現給宗徒們的救主說了三次“願你們平安”;將赦罪的權柄留給宗徒們,更彰顯了祂對人類的慈悲與愛。

        隨著耶穌的被釘死,宗徒們失去了原有的平安。三天后耶穌雖然復活了,但是他們仍處在迷茫與失落當中,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對耶穌的復活甚至也有所懷疑,所以他們仍感覺不到內心的平安。他們似乎失去了對耶穌的信心,因此他們恐懼不安,或關緊門窗藏在家裡,或離開耶路撒冷避避風聲。這種迷茫與失落直到聖神降臨後才徹底發生了改變。所以從耶穌的受難開始,跟隨耶穌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內心的平安,這也正是耶穌復活後每次的顯現帶給他們的禮物。當宗徒們看見主“便喜歡起來”。

        今天的我們也時常陷入不同的焦慮當中。各種疾病的肆虐、工作、生活的壓力等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恐懼,甚至失望。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時期,由於整個世界疫情的傳播,我們看到了人的有限與無力,看到了自己根本無法掌控生死、病痛等很多東西,因此很多人陷入了空前的痛苦、焦慮當中,以致身體沒有被病毒摧毀,而心智已經幾近被焦慮摧毀了。所以今天的我們非常需要來自主耶穌的安慰“願你平安”。

        宗徒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耶穌的受難中,沒有真正進入復活的基督。很多的時候因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或打擊,使我們常會停留在耶穌受難的日子。但復活的基督改變了一切,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從今天耶穌的傷痕中我們也同樣可以反省:我們每個人都有從各自的“受難日”所帶來的傷痕或者是“釘孔”,經歷過這些傷痕或“釘孔”以後,我們自然也會經驗到自己的新生或“復活”。這些“釘痕”提醒我們,所有的痛苦、悲傷、嘲弄、失落和苦惱都會轉變成在基督愛內的安慰和平安。當然這種安慰與平安不是這個世界所能給的,而是建立在信德之上的。其實想想我們的生活,內心的不平安不也正是缺少了對主耶穌的信賴嗎?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天主是否真的關心這個世界;如果祂真是慈悲的,看看這個世界上發生的那些可怕事件(就如現在正肆虐世界的疫情),祂到底在哪裡呢?如果我們能像多默一樣,谦卑地跪在主前承認“我主,我天主”時,就會真的發現復活的救主帶來的平安與喜樂。
​
        聖伯多祿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中說的很清楚:仁慈的天主,藉耶穌基督由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我們(伯1:4)。所以,讓我們一同用耶穌啟示給聖傅天娜修女所要求的,向祂祈禱說:“耶穌,我信賴你!”因為只有信賴耶穌,才能得到這個世界所不能給予我們的平安。

0 评论
<<上一篇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