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2023年四旬期文告

21/2/2023

0 评论

 
图片
教宗方濟各
2023年四旬期文告
四旬期的刻苦──同道偕行的歷程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瑪竇、馬爾谷和路加三部福音都不約而同地敘述了耶穌顯聖容的故事。從福音的記載,我們看到耶穌因為門徒對祂不了解所產生的反應。事實上,在更 早之前,主耶穌和西滿伯多祿之間,曾經發生嚴厲和強烈的爭執。伯多祿在 宣示他承認耶穌是基督、是天主子之後,卻拒絕接受耶穌所作出祂受難和被釘死的宣告。於是,耶穌嚴厲地斥責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十六 23)。接著,「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瑪十七 1)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都會宣讀耶穌顯聖容。在禮儀年的這個期間, 上主帶我們與祂去一個避靜的地方。即使每日要盡的責任讓我們不得不停留在平常所在的地方,以及往往是千篇一律、有時又令人厭煩的日常工作,而在四旬期,我們獲邀陪伴耶穌登上「一座高山」,以天主神聖子民的身分, 體驗一種靈修的特別刻苦經驗。 

四旬期的刻苦是一種承諾,這承諾因著天主的恩寵而能持續下去,以克服我們所缺乏的信德,以及對跟隨耶穌走向十字架所產生的心理抗拒。這正是必 須如同伯多祿及其他門徒一樣,應該做的事。為加深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 為充分了解並接納祂救恩的奧祕──那是在愛的激發下,完全獻出自己而完 成的──我們必須讓自己被祂帶領,脫離平庸和虛榮。我們必須起程,踏上 登山的路途,需要努力、犧牲和專注。這些必要條件,在同道偕行的歷程 上,也很重要,我們作為信友,必須致力投身其中。四旬期的刻苦與同道偕 行的經驗,我們若反省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必獲益匪淺。 

耶穌挑選了三位門徒,上大博爾山作「退省」,要他們作為這獨一無二事件的證人。耶穌不想要這個恩寵的經驗是祂個人獨有的,而是要與其他人分享,就如我們整個人生的信仰,是一個要與人分享的經驗。跟隨耶穌,是大 家一起跟隨祂的。在人生的歲月裡,我們身在旅途中的教會,也一起經歷禮 儀年,與那些天主安排在四旬期,作為我們旅途的同伴們,一起同行。一如 耶穌與門徒們同登大博爾山,同樣地,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四旬期之旅也是 一趟「同道偕行」,因為我們在同一道路上一起前行,大家都是同一位師主的門徒。既然我們知道耶穌本身就是道路,因此,教會要更深入、更完全地進入救主基督的奧祕,唯有在禮儀上,以及在同道偕行歷程中,僅此而 已。 

於是,我們登上巔峰。福音敘述「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祂的面貌發光有如太陽,祂的衣服潔白如光」(瑪十七 2)。這是「最高峰」,是此趟旅程的終點。當他們上到最高處,與耶穌一起站在高山上時,三位門徒得到這恩寵,目睹了上主的榮耀,看到祂放射出超性的燦爛光輝。那光不是來自外面,而是由祂自身發射出來的。這神性的美,比起門徒們為登上大博爾山要作的努力,無論有多大,都是無可比擬的。在走艱難的山路時,我們一定要專注觀看路徑;然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美景,令我們驚異,而它的壯麗就是給我們的一種回報。同樣地,同道偕行的過程,或許備極艱辛,有時令我們感到沮喪。然而,在最後等著我們的,一定會是美好奇妙的,能夠幫助我們更了解天主的旨意,以及我們的使命──為祂的國度服務。 

隨著耶穌的顯現聖容,又因為梅瑟和厄里亞的顯現,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的 體驗變得更加豐富,這兩位分別象徵法律和先知(參閱:瑪十七 3)。基督的新穎,就是滿全舊約和天主所作的許諾:基督的新穎,與天主的歷史和祂子民的歷史,是不可分的,並且透露了其中更深的意義。同樣地,同道偕行 的歷程也是扎根於教會傳統,並向新穎保持開放。「傳統」是尋求新路程的 靈感泉源,也能使人避免陷於裹足不前、隨時花樣百出的誘惑。
 
四旬期的刻苦和同道偕行的歷程,都以轉變個人及教會為目標。在這兩種情況中,其變化都以耶穌的顯聖容為模式,也因著逾越奧蹟的恩寵而進行。今年,為了讓這轉變在我們身上成為事實,我願提出兩條要遵循的「路徑」, 與耶穌一起登上高山,以達到目標:

第一條路徑,指的是當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默觀轉變了聖容的耶穌時,天 父給他們的訓令。雲彩中有個聲音說:「你們要聽從祂!」(瑪十七 5)。 因此,第一個指示很清楚:我們必須聽從耶穌。四旬期是一段恩寵的時期, 使我們能聽祂對我們說話。祂如何對我們說話呢?首先,是祂透過教會禮儀所提供的天主聖言對我們說話。我們不應讓聖言落在耳後;如果我們無法常常參與彌撒,就要每天誦讀當天的讀經,亦可藉由網際網路閱讀。除了聖經 以外,天主也透過我們的弟兄姊妹對我們說話,尤其是透過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的面孔,以及在他們的遭遇中,對我們說話。我願意另加一點,在同道偕行的歷程中是相當重要的:聆聽基督,往往是藉著聆聽教會內弟兄姊妹時發 生的。在某些層面上,這種互相聆聽,是首要目標,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 共議性的教會永遠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風格。 

門徒們一聽到天父的聲音,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遂前來,撫摩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獨自 一人」(瑪十七 6~8)。這是今年四旬期的第二個指示:不要因為害怕面對現實及每天的辛苦、艱難和衝突,而利用特殊事件及富於感性的宗教經驗作 為避難所。耶穌顯示給門徒的光,是祂光榮復活的預兆,而我們若「只追隨 祂」,就必須往那方向前進。四旬期指向復活節:耶穌的「避靜」本身不是 目的,而是為要預備我們,在信望愛中體驗祂的苦難與十字架,最後要抵達復活。在同道偕行的途徑上,也是如此,當天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獲得 某種強烈的共融體驗時,我們也不應以為已抵達終點。到了那一時刻,上主 也會一再對我們說:「起來,不要害怕!」讓我們下到平地,願我們體驗到的恩寵支持我們,好能在團體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共議精神的工匠」。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年的四旬期,願聖神激勵並支持我們與耶穌一起上山,好使我們也能體驗到祂神聖的光輝,而能堅定信仰,在與耶穌──上主 子民的光榮和萬民的真光──同行的道路上,堅毅不撓。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 1月 25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第 56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31/12/2022

0 评论

 
图片
教宗方濟各
第 56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3 年 1 月 1 日
 
無人能獨自得救
共同對抗新冠肺炎 
一起踏上和平的道路

「弟兄姊妹們,至論那時候與日期,
不需要給你們寫什麼。
因為你們確實知道:
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的盜賊一樣來到。」(得前五 1~2)
1. 聖保祿宗徒用以上幾句話來勉勵得撒洛尼教會,要他們保持堅定,心神和雙腳穩穩地扎根,目光要凝視著四周的世界以及歷史大事,即使是在等待主的再來時亦當如此。當悲慘的事件似乎壓垮我們的生命,感到陷入不義和受苦的黑暗且艱困的漩渦中,我們依然受到召喚,要保持心靈的開放, 懷抱希望,依靠天主,相信祂臨在於我們當中,以溫柔陪伴我們,在我們 疲累時支持我們,更重要的是祂指引我們的道路。為此聖保祿宗徒不斷勸 勉該教會要保持警醒,追求善良、正義與真理:「所以我們不當像其他的人一樣貪睡,卻當醒寤清醒」(五 6)。他這話是一項請求,要我們保持警醒, 不要因恐懼、悲傷或順服而畏縮不前,或變得煩亂沮喪。我們反而應該像 哨兵一樣提高警覺,甚至在最黑暗的時刻,隨時準備迎接曙光初現。 

2. 新冠肺炎使我們墜入暗夜。它擾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打亂了我們的計 畫和慣常的活動,而且破壞了生活表面上的平靜,即使是在最富裕的社會 中亦不例外。它導致迷失和痛苦,也造成許多弟兄姊妹的喪亡。

在這股突如其來的旋風中,以及在一個即使從科學觀點來看也是一團混亂 的情況,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因此都動員起來,以減輕巨大的痛苦和尋求 可能的藥方。同時,當權者也必得要採取各種措施,組織起來並設法努力回應這樣的緊急情況。

新冠肺炎除了對身體的影響,造成長期性的重大後果,也引起許多個人和家庭的忐忑不安;長期的孤立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限制自由,更都加深了身心的不安。 

我們也不可忽略此疫情所造成的社會及經濟秩序的破裂,以及它所突顯出來的矛盾和不平等,同時危害到許多個別人士的工作安全,並使「孤單」 這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特別是窮人和在艱難貧困中的人。我們也該想想世 界上許多地方好幾百萬非正式的工人,他們在這段遭封鎖的期間,沒有工 作,也沒有任何支援。

在這種產生沮喪和不滿情緒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個人和社會能有進 展,因為不滿的情緒會減弱維持和平的努力,反而會在社會上激發的衝突、 挫折感和各種不同形式的暴力。確實,此一疫情似乎使世上最平靜的地區都會產生懊惱、沮喪,並使生命各種形式的脆弱凸顯出來。

3. 三年後,現在正是反省、學習、成長並讓我們以個人身分和團體身分有所改變的時候: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時刻,讓我們能預備「主的日子」。我已 在許多場合中觀察到,經過這一次危機後,我們永遠不會再像從前一樣: 我們會變得更好或更壞。今天我們被問到:我們從此次的疫情學習到了什麼?我們應跟隨什麼樣的新途徑,為擺脫老舊習慣的束縛,並作更好的準備,敢嘗試新的事物?我們看到有那些生命與希望的跡象,能幫助我們向 前進,並努力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當然,在直接體驗到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們生命的脆弱後,我們可以說,我們從新冠肺炎學習到的最大教訓,就是明白我們需要彼此。我們最大也是 最脆弱的寶藏就是兄弟情誼--身為天主子女的共同人性。而我們沒有一 個人能獨自得救。因此我們急需一起携手追求並推動那些帶領我們踏上兄 弟情誼之路的普世價值。我們也學習到,我們對進步、科技和全球化效果 的信賴,不只是過度,而且將之轉化成一種沈醉於個人主義和偶像崇拜的狀況,令我們對曾經如此熱心追求的正義、和諧及和平的許諾,作了妥協。 在這個步伐快速的世界上,不平等、不正義、貧窮和邊緣化等等普遍的問 題,仍然不斷地引起不安和衝突,並產生暴力甚至戰爭。

疫情把這一切暴露無遺,但我們也能發現正向的效果:我們因而變得謙卑, 再次思考某些過度消費的現象,以及有了一種革新的精誠團結感,使我們對他人的受苦更有敏銳的感覺,也更能回應他們的需要。我們也想到許多 人的投入其中,盡己之能──他們的努力有時真可用英勇兩字來形容── 好使每個人渡過緊急關頭。 

這個經驗使我們更意識到,要把重心放在「一起」(together)這個詞彙, 其中包括人民與國家。事實上,我們要一起,在兄弟情誼與精誠團結中才能建立和平,維護正義,克服最悲痛的事件。確實,對疫情最有效的回應, 是來自社會團體、公眾和私人機構以及國際組織;他們能把他們個別的利益放在一邊,團結一致來接受挑戰。只有從兄弟情誼和無私的愛而來的和 平,才能幫助我們克服個人、社會及全球的危機。

4. 就在我們大膽地盼望新冠肺炎疫情的最黑暗時刻已過去時,一個可怕的新災難又降臨人間。我們見到了另一個災禍的突擊:另一場戰爭,從某種 程度來說就像新冠肺炎,卻是由人的決定所發動,這是該受讉責的決定。 烏克蘭戰爭奪取的是無辜的生命,並使人處處沒有安全感,不但在那些直接受到影響的人當中,也廣泛並不分皂白地波及每一個人,即使是幾千公里之外的人,也因附帶影響而受苦──糧倉的短缺及油價的上漲,就足以證明!

顯然,這新冠肺炎疫情的後時代,不是我們所希望或所期待的。這場戰爭, 與全球其他所有的衝突一樣,不僅是直接事關交戰國,而是代表著全人類的挫敗。雖然人們已找到克服新冠肺炎的疫苗,但為這場戰爭,尚未找到 適當的解決方法。戰爭的病毒當然比起損壞我們身體的病毒更難克服,因 為它不是來自我們的體外,而是來自被罪惡所損壞的人的內心。(參閱:谷 七 17~23) 

5.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做什麼呢?首先,要讓我們的心被這危機的經驗所改變,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讓天主改變我們看四周世界的慣常標準。我們 不再只能完全汲汲於個人或國家的利益,而是必須謀取空間,要為大眾利 益著想,向普世人類的兄弟情誼開放心靈,即承認「我們」屬於一個更大 的團體。我們不能再單單注意於保護自己;現在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癒合我 們的社會和地球的時候,要為一個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奠下基礎,也要為追求真正的公眾利益而認真地全力以赴。

因此,為了在新冠肺炎緊急狀況之後能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能忽略一個 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所經驗的許多道德、社會、政治和經濟危機,都互有關聯,我們看到的單一問題,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原因及後果。因此 我們受召,以負責的精神和惻隱之心來面對這世界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重 新考慮保障所有人的公共衛生的議題。我們必須推動促進和平的行動,並 中止那繼續滋生貧窮和死亡的衝突和戰爭。我們亟需關心共同的家園,執行一些明確和有效的措施來對抗氣候的變遷。我們必須戰勝不平等的「病 毒」,確保所有人都有食物和有尊嚴的勞動,支持幫助那些連最低工資都沒 有,陷於極度艱難環境的人。所有人民都在挨餓,這有關國家民族的醜事 是我們的傷口。我們也需要發展適當的政策,來接納和融入移民以及被社 會所丟棄的人。只有懷著天主無限仁慈的愛所激發的利他主義,慷慨地回 應這些情況,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新的世界,並才會對拓展天主的國度── 愛、正義與和平的國度──有所貢獻。

在分享這些反省時,我希望在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中,我們能一起前行, 重視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我向各國及各政府領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以 及不同宗教的領袖致上最大的祝福。我要向所有善心人士表達我虔誠的信 賴,他們身為和平的工匠,可以日復一日地努力使這新的一年成為美好的 一年!願無玷聖母瑪利亞──耶穌之母、和平之后為我們及為全世界代禱。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22 年 12 月 8 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0 评论

教宗2022年聖誕文告:求主啟迪那些能遏止武器的人

27/12/2022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 2022 年聖誕節文告
​
2022 年 12 月 25 日(主日)
羅馬以及全球的親愛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願由童貞瑪利亞誕生的主耶穌帶給你們所有的人天主的愛——信心與希望的泉源,並也帶給你們這份和平的禮物,這是天使們向白冷的牧羊人所宣告的:「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4)

在今天的慶日,讓我們目光轉向白冷。上主降臨人間,來到了一個岩洞內,並且被安放在一個家畜用的馬槽。即使瑪利亞分娩的日期滿了,但祂的父母親卻找不到一個客棧。而天主聖言在寧靜和深夜的黑暗中來到我們當中,因為祂不需要鎂光燈,也不需要人群嘈雜的聲音。祂本身就是賦予人生意義的聖言,祂是照亮人生旅途的光:「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若一9)

耶穌誕生在我們當中,祂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祂來,是為了陪伴我們日常的生活、為了與我們分享一切:喜樂與悲傷、希望與擔憂。祂以嬰兒的身分前來,手無寸鐵,在寒冷中誕生,成為窮人中的一位。祂什麼都需要,祂敲我們的心門,為要得到些溫情和庇蔭。

讓我們像白冷的牧羊人一樣,被天光所環繞,並前往去看天主給我們的標誌。讓我們克服靈修上沉睡的麻木,以及聖誕節日的一些假圖像,它們使我們忘記所慶祝的是誰。讓我們脫離那麻醉我們心靈的喧擾,它要我們寧可準備裝飾品和禮物,卻不靜觀默想這聖誕奧蹟:天主子為我們誕生了。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轉向白冷,在那裡迴響著和平之王的第一聲啼哭。是的,因為耶穌祂本身就是我們的和平:是世界無法給予的和平,是天主父派遣祂的聖子來到世上,賜予人類的和平。聖大良教宗有一句精短的拉丁文表述,綜合了今天這個日子的訊息:「Natalis Domini, Natalis est pacis」,「上主的聖誕是和平的誕生。」(〈證道〉廿六5)
耶穌基督也是和平的道路。藉著祂的降生成人、苦難、聖死與復活,祂在這封閉、處在敵意和戰爭陰霾的世界,打開了一條通道,通往一個開放、在兄弟情誼及和平中自由生活的世界。弟兄姊妹們,我們要跟循這條道路!可是,要做到這一點、要能夠在耶穌背後跟隨祂,我們必擺脫那些令我們腳步蹣跚和滯留不前的重擔。

這些是什麼重擔呢?這「壓載物」又是什麼呢?是那些負面的私情偏慾,它們阻擋了黑落德王和他宮殿裡的臣僕認出並迎接耶穌的誕生:也就是,對權勢、錢財、自傲、虛偽和謊言的依戀。這些重擔阻礙我們前往白冷,拒絕聖誕的恩寵,並封閉了前往和平的通道。而事實上,我們必須痛心地承認,在我們被賜予和平之王之際,戰爭的寒風繼續向人類迎面吹來。

如果我們要聖誕節慶祝的是耶穌和平安的聖誕,我們就要注視白冷,定睛看那為我們誕生的聖嬰的面容!在那天真無邪的小聖容上,我們認出在世界各地渴望和平的眾嬰孩的面孔。

我們的目光裡滿是烏克蘭弟兄姊妹們的面容,他們今年在黑暗、寒冷,或遠離自己家鄉的境況中度聖誕節,這是十個多月的戰争造成的。願上主使我們迅即作出精誠關懷的具體行動,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並啟發那些有權柄使武器噤聲和中止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的人!可惜的是,人們寧可聽從那些依照世俗思維的其他理由。然而,聖嬰的聲音,有誰聆聽呢?

在其他地區、其他上演這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方,我們也是活在一個嚴重缺乏和平的時期。我們想到依然遭受衝突蹂躪的敘利亞,即使衝突不再備受矚目,但尚未結束;我們又想到聖地,過去九個月增加了暴力和衝突,有人命喪亡。我們要懇求上主,好能在那裡,在那塊目睹祂出生的聖地,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彼此恢復對話、重啟相互間的信任。

願耶穌聖嬰扶持生活在中東的基督徒團體,讓那些國家的每一個人都能活出不同信徒之間兄弟情誼和睦相處的美好。

願耶穌聖嬰特別幫助黎巴嫩,好使黎巴嫩藉著國際社會的援助,以及兄弟情誼與精誠團結的力量,終於能重建家園。

願基督之光照耀薩赫勒地區,那裡的不同民族與傳統受到衝突和暴力的嚴重打擊。

願耶穌聖嬰將也門引向持久的停火,將緬甸和伊朗引向和解,使這兩個國家停止流血事件。
願耶穌聖嬰啟發美洲的政治當局和所有善心人士,使他們致力於緩和在不同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緊張局勢;我特別想到海地人民,他們受苦已經有許多年了。

今天,在這個眾人圍坐在餐桌前享受豐富餐宴的日子裡,我們的目光不應遠離白冷,其意為「麵包之家」。我們要念及那些忍饑受餓的人,尤其是孩童,因為與此同時,每天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費,大量的花費用於武器。烏克蘭的戰爭進一步惡化,使同國家的整個人口都面臨饑荒,尤其是阿富汗和非洲之角國家的人民。

我們知道,每一個戰爭都導致饑荒,又把糧食當作武器,阻止向那些已在受苦的人民提供糧食。在這一天,讓我們所有的人向和平之王學習,盡己所能,從那些政治負責人開始,使糧食只作為和平的工具。正當我們體驗到與自己親人團聚的喜樂之際,我們也要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更飽受傷害的家庭,以及那些在這經濟危機中,由於失業和缺乏基本生活所需而難以維持生計的家庭。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今天如昔日,耶穌——那真光,來到了一個患了冷漠病——糟糕的疾病——的世界裡,冷漠不接受祂(參閱:若一11),反而排斥祂,正如在許多外鄉人身上所發生的那樣;或無視祂,就像我們經常對待窮人一樣。我們今天不要忘記許多移民和難民,他們敲我們的門,為尋求安慰、溫情和食物。我們也不要忘記邊緣人、孤獨者、孤兒和年長者——民族的智慧,他們面對被人丟棄的危險;還有那些被囚禁的人,我們只看他們的過錯,卻不把他們當作人類看待。

弟兄姊妹們,白冷向我們顯示天主的簡單,祂不把自己啟示給智慧和明達的人,而是給小孩子、給那些心地純潔和開放的人(參閱:瑪十一25)。而正像那些牧羊人一樣,我們要毫不遲疑地動身,並因天主為拯救我們而取了人性這不可思議的事蹟而驚訝。萬善之源的那一位成為貧窮者,[1]並向我們窮苦的人類請求施捨。讓我們被天主的愛所感動,並跟隨耶穌,祂放棄了祂的光榮,為使我們有分於祂的圓滿。[2]

祝大家聖誕快樂!
​

[1] 參閱:聖額我略.納齊盎,〈道理〉(Discorso)45。
[2] 參閱:同上。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9/11/2022

0 评论

 
图片
教宗方濟各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2 年 11 月 13 日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參閱:格後八 9) 
1.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參閱:格後八 9)。聖保祿宗徒以這句話訓誨格林多初期的基督徒,藉此說出他們要致力與貧窮的弟兄姊妹們精誠關懷的理由。今年的世界窮人日,如同一個溫馨提醒,再次誘發我們反省自身的生活方式及思考現今的貧窮問題。

幾個月前,全球正在脫離疫情的風暴,展示出經濟復甦的跡象,讓上百萬因失去工作而陷於貧困的人,稍作喘息。又正當風定天晴,雖然人們失去家人的痛苦仍在,卻致力要回到直接的人際關係,彼此間再次相遇,不再受到進一步的限制或禁止。然而,就在此刻,新的悲劇又突然間出現在眼前,逼迫全球面對一個不同的局勢。

因為烏克蘭的戰爭爆發了,使在這些年來一直在散播死亡和破壞的地區性戰爭,又添增了一個。不過,由於一個「超強大國」的直接介入,違反國家人民自主權的原則,意圖強迫其他人民接受己意。歷史的悲劇重演,幾個強者的威嚇聲,再一次地遮蓋了人類呼求和平的聲音。

2. 愚昧的戰爭製造了這麼多的窮人!無論我們的目光轉向哪裡,我們都看到暴力打擊手無寸鐵和最弱小的人。成千上萬的人,尤其是婦孺,因流浪 異鄉與自己的文化斷絕根源,並被強迫接受另一個身分。聖詠的作者面臨 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年輕猶太人流離遷徙所說的一番話,再次成為現實: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熙雍即淚流滿面。在那地的楊柳間,掛 起我們的琴絃。因那些俘虜我們的,要我們唱歌,那些迫害我們的,還要我們奏樂。【……】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詠一三七 1~4)

上百萬的婦女、兒童、年長者為了求生,成為了難民,被迫要冒著烽火的危險,往鄰近的國家尋求庇護。多少人停留在戰區,天天生活在恐懼中, 缺乏食糧和水、缺乏醫療,尤其是缺乏親情。在這些困境中,人的理性被 蒙蔽,而如此眾多的百姓要承擔後果,使本來人數已多的窮人數目上升。 面對如此眾多生活在不安和不穩定的人們,又如何給予他們足夠的安慰及平安呢? 

3. 我們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就聖保祿宗徒的呼籲——慶祝第六屆世界窮人日:「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 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 9),把目光放在耶穌身上。聖保祿宗徒在 探訪耶路撒冷時,遇見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他們請他不要忘記窮人。 因為耶路撒冷面臨缺乏糧食的問題,耶路撒冷的團體處在艱辛的情況之 下。聖保祿宗徒便馬上為當地的窮人作了一個盛大的募款。格林多的信徒反應十分熱烈,並大力支持。他們依照聖保祿的指示,每週的第一天,收集他們所能節省的積蓄,眾人都表現得十分慷慨大方。

我們每個主日在慶祝感恩聖祭,都共襄盛舉,以同樣的動作獻上我們共同的奉獻,好使我們的團體能滿足最貧窮者的需要,彷彿初期教會的那時刻 從未消失過。那是每一個基督徒一直以來帶著喜樂和責任感所作出的舉動,好使沒有一個弟兄姊妹有所欠缺。在第二世紀,聖猶定(St. Justin) 已經記載,他向羅馬帝國君王安東尼.碧岳(Antonius Pius),描述基督徒的 主日慶祝時寫道:「在稱為『太陽日』的那一天,所有人——城市和鄉村 的——都聚集在一起,按照時間上的許可,閱讀宗徒們的紀錄或先知書。 【……】他們分享和分配祝福過的物件,並透過執事們帶給缺席的人。那些富裕的,以及那些想自由奉獻的人,每一個人量力而為,而人們把自己 收集到的奉獻置放在司祭旁邊。司祭救助孤兒寡婦、那些因患病或其他原 因而成為窮苦的人、被囚禁的人、在我們當中的外鄉人:總而言之,大家照顧那些有需要的人。」(《第一護教書》,六十七章,1~6)

4. 聖保祿宗徒回到了格林多的團體,信徒們最初投入的那股熱情減弱,以致聖保祿宗徒的呼籲失去了行動力量。正是這原因催使聖保祿宗徒滿腔熱情地再次勸募:「好使你們怎樣甘心情願,也怎樣照所有的予以完成。」(格 後八 11) 

我在此刻想到,過去幾年人們的鼎力相助,使全體民眾大開門戶接納在中東、中非,而如今在烏克蘭逃避戰爭的上百萬難民。當地的居民向其他家 庭大開自己的家門,而一些團體又慷慨大方地收容了如此眾多的婦女和兒 童,使他們獲得該有的尊嚴。然而,戰爭越延長,戰爭的後果就越嚴重。 接待國的人民日漸有困難繼續提供援助;接待的家庭及團體開始感覺到一種已超出緊急情況的壓力。這正是不放棄,而是再次更新起初救援動機的時刻。我們開始所做的事,我們也必須以同樣負責的態度去完成。

5. 事實上,「精誠關懷」這就是:與一無所有的人分享我們所有的那一點點,好使沒有人會受苦。團體感及共融的生活方式越增長,精誠關懷的發展也日臻完善。此外,必須要考慮到,過去幾十年,在一些國家,一般家庭都享有相當富裕和安穩的生活。那是私人的設施和鼓勵經濟成長,以及在家庭政策和社會責任上,予以一些具體獎勵的正面成果。這安全和穩定 方面的效益,現在就可以與那些為了尋求安全和求生而被迫要離鄉背井的人分享。身為文明社會的一分子,讓我們繼續維護自由、責任感、兄弟情誼和精誠關懷的價值。而作為基督徒,讓我們總以信、望、愛,作為我們生活及行動的基礎。

6.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聖保祿宗徒並沒有強迫那些基督徒要他們行善。他實際上是這樣說:「我說這話並不是出命」(格後八 8);他倒是要藉別人對窮人的熱情來「試驗他們愛情的真誠」(參閱:同上)。聖保祿宗徒的請求是基於事實;肯定是有需要提供具體援助的,然而,他渴望的是更深切。 他呼籲格林多的信徒捐款,為使這行動成為一個愛的標記,如同耶穌親自所見證的愛一樣。總而言之,我們對窮人的慷慨大方,是自己在選擇成了 貧困的天主子的典範中,得到最強烈的動力。

聖保祿宗徒並不害怕肯定基督的這個選擇——祂的「自我空虛」,那是一個 「恩賜」,的確,是「主耶穌基督的恩賜」(格後八 9),而我們只有領受這 恩賜,才能具體地和表裡一致地表達我們的信仰。在這一點,整本新約的 教導是前後一致的,聖保祿宗徒的教導也在聖雅各伯宗徒的話裡迴響著: 「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因為,誰若只聽聖言而不去實行,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照自己生來的面貌,照完以後, 就離去,遂即忘卻了自己是什麼樣子。至於那細察賜予自由的完美法律, 而又保持不變,不隨聽隨忘,卻實際力行的,這人因他的作為,必是有福的。」(雅一 22~25) 

7. 面對窮人,不必高談闊論,而是要捲起雙袖,化信仰為行動,並親力親為,不能推卸責任。有時候,會有一種鬆懈的現象發生,導致言行不一致, 即對窮人冷漠不關心。此外,有些基督徒由於過分追求錢財,習以為常, 不再善用物資或財產。這些情形都顯示出一種薄弱的信仰,以及脆弱和短視近利的望德。

我們知道,金錢本身不是問題,因為金錢是人與社會關係的一部分。我們要思考的,反而是金錢對我們的價值:金錢不能成為是絕對的,好像是主要目標似的。對金錢絕對的依戀,阻止我們以實際的眼光去看每天的生活, 並且使我們蒙蔽,看不到別人的需求。沒有什麼是比一個基督徒或一個信 仰團體被錢財這偶像迷惑,是更有害的;最後一定會困在夢幻人生中,並一無所得。 

如同經常發生的,問題並非是對窮人採取一種救濟性的態度,而是需要投身,矢志使沒有人會有所匱乏。拯救人的不是行動主義,而是真誠和慷慨地關注,使人如同兄弟般地接近窮人,向他人伸出援手,好使自己從陷入的怠惰精神中覺醒。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說他不能和窮人親近,因為他的生活方式要求他花更多精力在其他方面。這是一個經常聽到的藉口,出現 在學術、商業、專業,甚至是教會的圈子內。【……】沒有任何人能認為自己得到豁免而毋須關心窮人和社會公義」(《福音的喜樂》,201)。我們亟需 要找到新的途徑,為能超越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模式,「將社會政策視 為處理窮人的政策,但從來不是與窮人同行、屬於窮人的政策,更非將人民團結起來的行動」(《眾位弟兄》,169)。聖保祿宗徒寫信給格林多的信徒說:「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格後八 13),這態度反而是我們必須培養的。 

8. 有一個道理,古今都令人難以接受,因為與人性的邏輯大相徑庭:有一種貧窮是令人致富的。我們要記得耶穌基督的「恩寵」。聖保祿宗徒要肯定祂親自所宣講的,即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瑪六 19),而在於相親相愛,彼此背負對方的重擔,以致沒有人遭受到拋棄或排斥。在最近這幾年, 我們所體驗到的人性的軟弱和限度,以及現在戰爭的悲劇所帶給世界的打 擊,應該教導我們一個決定性的人生道理:我們在世上不是為了偷生,而 是使所有的人都能度過一個有尊嚴和快樂的人生。耶穌的訊息向我們指出那一條道路,並使我們發現有一種貧窮羞辱和害死人,但有另一種貧窮卻使人自由和平靜。

害死人的貧窮,是窮困、不義、剝削、暴力和資源的分配不均。那是令人絕望的貧窮,沒有前途的,因為是丟棄文化強迫人接受——沒有願景,也沒有出路。窮困逼迫人受困在極度匱乏的處境中,甚至損害人的靈修生活, 而儘管這問題經常被忽略,但並不因此就不存在或無關重要。當唯一要守的法,是計算一天結束前所得到的利潤時,那麼,人們就會不擇手段,想盡方法去剝削別人:其他人,只是方法而已。不再有公平的薪資、公正的工作時間,而人會創立一些新的奴隸制度,受害者將是那些沒有選擇或被迫要接受這毒害人的不公平,僅為餬口飯吃。

反之,使人自由的貧窮,是一種任由人作的選擇,願意承擔責任,以減輕自己的重擔和聚焦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事實上,很多人那種不滿足的經驗,我們能容易地經驗到,因為他們缺乏重要的東西,因而漫無目標地漂泊,到處尋找。他們渴望找到的,是能令他們滿足的東西,所以需要轉向卑微的人、弱小者和窮人,為能終於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與窮人 相遇,能終止許多的焦慮和自我矛盾的恐懼,為能獲得人生真正重要且無人能奪走的東西:真誠和無償的愛。事實上,在沒有成為我們施捨的對象之前,窮人是幫助我們擺脫心中不安及膚淺人生的要角。

在教父及聖師——金口聖若望的寫作裡,我們讀到他由於基督徒對窮人的態度而作的強烈指責,他說:「如果你不相信貧窮能使你變得富有,你要想到你的上主,並且不要對此加以懷疑。如果祂不曾是貧窮的,你就不會是富有的;這是奇妙的事:祂從貧窮汲取了豐碩的財富。聖保祿宗徒在這裡指『財富』的意思是虔敬的意識、罪惡的滌除、正義、成聖,以及其他現 在和永久所賜予成千上萬的恩惠。這一切,我們都因貧窮而獲得。」(金口 聖若望主教《講道集》:格後十七 1)

9.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所引用聖保祿宗徒的一句話,彰顯了基督信仰生活 表裡不一的奇妙地方:基督的貧窮使我們致富。倘若聖保祿宗徒能給予這 教導,而教會能兩千年來為此宣揚並作見證,那是因為天主為祂的聖子選擇要走這條道路。如果祂為我們變為貧窮,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被光照和轉變,得到世界所不認識也無法給予的價值。耶穌的財富就是祂的愛—— 不向任何人封閉,而且與所有的人相遇,特別是被邊緣化和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人。祂因愛而自我空虛,並取了人性。祂因愛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參閱:斐二 6~8)。祂因愛而變成了「生命的食 糧」(若六 35),好使沒有人會有所欠缺,並能找到滋養人且使人獲得永生 的食糧。如同當年在主的門徒們的日子裡,同樣地,我們今天也似乎難以接受這教導(參閱:若六 60);然而,耶穌的話是清楚無誤的。如果我們 要生命戰勝死亡,以及人類尊嚴能從不義中救贖出來,那條道路就是祂的道路:跟隨耶穌基督的貧窮,以愛分享生命,把自己的人生作為餅一般擘開,分享給弟兄姊妹們,從最小、缺乏生活需求的人開始,為實踐平等, 好使窮人能從窮困以及富人的虛榮心中解救來——兩個都不會帶給人希 望。

10. 去年 5 月 15 日,我宣聖了聖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弟兄——一位出生於家境富裕的人——為了跟隨耶穌捨棄一切,並且肖似祂,變成了貧窮和成為眾人的貧窮弟兄。他在靜默、祈禱與分享中,度著隱居的生活—— 首先在納匝肋,之後在撒哈拉沙漠——是見證了基督信仰神貧的榜樣。默 想他的這番話,對我們大有益處:「我們不要漠視窮人、弱小者、工人;在天主內,他們不只是我們的弟兄,他們也是在外在生活上以最完美方式倣 效耶穌的人。他們完美地代表耶穌——納匝肋的工匠。在所召選的人當中, 他們是長兄,最先被救主召叫到祂的搖床。從耶穌的誕生到祂的死亡,他們都是祂的同伴。【……】讓我們向他們致敬,讓我們向在他們內的耶穌和祂雙親的肖像致敬。【……】耶穌取了奴僕的形體,讓我們也為自己取祂所 取的形體。【……】讓我們在事事中不要停止作窮人、不要停止成為窮人的弟兄、窮人的同伴,讓我們像耶穌一樣作窮人中的窮人,並以像祂一樣愛 窮人和置身在窮人當中」(《路加福音詮釋》,默想 263)。1 對聖富高弟兄而言,這番話不僅是文字,而且是具體的生活方法,引領他與耶穌分享自己的獻身生命。
 
願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是一團體和個人進行良心反省的恩寵時機,給我們機會問自己:耶穌基督的貧窮,是不是我們生活中忠實的同伴。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6 月 13 日,帕多瓦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默想 263,路加福音二 8~12:聖富高,《天主的慈善》,福音默想(1),新城出版社,巴黎,紅山區, 1996,214~216(Méditation n. 263 sur Lc 2,8-20: C. de Foucauld, La Bonté de Dieu. Méditations sur les saints Evangiles (1), Nouvelle Cité, Montrouge 1996, 214-216)。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2022年普世傳教節文告

22/10/2022

1 评论

 
图片
教宗方濟各
2022 年普世傳教節


「你們將為我作證人。」(宗一 8)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正如《宗徒大事錄》記載的,這些話是復活的耶穌在升天前,與祂的門徒 們最後一次談話時說的:「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 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一 8)。這也是 2022 年世界傳教節的主題,一如既往,幫助我們活出教會具有 「傳教」本性的事實。今年,還給了我們一個善度教會生活和使命中幾個 重大紀念日的機會:傳信部(今天的聖座萬民福音傳播部)創建 400 周年; 宗座信仰傳播善會創建 200 周年;及其與聖童善會和聖伯多祿宗徒善會, 一同被確認為「宗座」善會 100 周年紀念。

讓我們集中在概括了門徒生活和使命 3 個基礎的 3 個關鍵表達方式:「你們 將為我作證人」、「直到地極」、「充滿聖神的德能」。

1. 「你們將為我作證人」——召叫全體基督徒為基督作證
這是中心點,是耶穌基於門徒們在世界的使命,對他們教導的核心。因著 他們將領受的聖神,所有門徒都將成為耶穌的見證:他們因著恩寵,成為 這樣的人。無論他們到哪裡、無論他們在哪裡。因為基督是第一位被派遣 的,即天父的傳教士(參閱:若廿 21),為此,祂是「忠實的見證」(默一 5),所以,每一名基督徒都被召叫成為基督的傳教士和見證。而教會作為 基督門徒的團體,除在世界福傳、為基督作證外,沒有其他使命。教會的 身分是傳揚福音。

全面深入地重新審視,使我們澄清了一些對基督交給門徒的傳教事業而 言,始終具有現實意義的方面:「你們要為我作證」。複數的表達形式,強 調了門徒們是蒙召傳教的團體——教會性特點。每一名受洗者都蒙召在 教 會內傳教、得到了教會的派遣:為此,傳教是共同進行的而非單獨進行, 是與教會團體共融而非自作主張之事。儘管在某些十分特殊的情況下,某 些人獨自推動著福傳事業,但他也是與派遣他的教會共融,並必須始終與 教會共融的情況下完成的。正如教宗聖保祿六世在我非常重視的《在新世 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中教導的:「宣傳福音為任何人都不是一種個人及單 獨的行動,這是一個徹底教會性的行為。當一位最卑微的講道者,不拘是 傳道員或神父,在最偏遠的地方宣講福音,集合自己的小團體,或施行聖 事時,雖則他是隻身一人,但是他卻在執行一件教會的行為,而且他的行 為毫無疑問地屬於整個教會的宣傳福音活動;這不只是由於制度性的關 聯,而且也在聖寵層面上深而不可見地聯繫著」(60)。事實上,主耶穌派 遣祂的門徒兩人一組去傳教絕非偶然;基督徒為基督作出的見證,首先具 有集體性的特點。由此得知,團體,哪怕是一個小團體,臨在於傳教事業 中皆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要求門徒們按照傳教的方式善度個人生活:他們被耶穌派遣到世界 上不僅是為了傳教,而最重要的是活出交給他們的傳教使命;不僅要作證, 最重要的是成為基督的見證人。正如聖保祿宗徒用感人肺腑的話說的:「在 我們的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 後四 10)。傳教的本質,是為基督作見證,也就是說,見證祂為了愛天父 和人類的生命、激情、死亡與復活。宗徒們從那些和他們一樣見證了基 督 復活的人中,尋找替代猶達斯的人絕非偶然(參閱:宗一 22)。我們要見 證的、要分享生命的是基督——復活的基督。基督的傳教士們不是被派遣 去宣講自己、炫耀他們的素質和說服力或管理能力。相反地,他們享有用 言語和行動,把基督帶給人們的崇高榮譽,像首批宗徒們那樣,滿懷喜樂 和坦誠地向所有人宣報祂救恩的喜訊。

為此,歸根到底,真正的見證是「殉道者」,是那些為基督獻出生命的人, 他們藉此來報答基督奉獻自己作為給我們的禮物。「福傳的首要原因,是我 們已領受耶穌的愛,以及體驗到祂的救恩,這經驗催迫著我們更深地去愛 祂。」(《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64)

最後,關於基督徒的見證,聖保祿六世的觀點仍然是有效的:「現在的人寧 願聽信見證,而不願聽信宣講人;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教師是見證人。」(《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41)為此,對信仰傳承而言, 基督徒的福音生活見證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宣講祂這個人和祂的資 訊是同樣 必要的。事實上,教宗聖保祿六世繼續指出,「宣講,口頭宣布 一種資訊,確實是無時或缺的。……言語仍然是適當的,特別是在它傳播 天主能力時。這也正是聖保祿宗徒所說『信仰來自所聽的』(參閱:羅十 17)的名言仍然適用。因為是聽來的言語引領人相信。」(《在新世界中傳 福音》,42)

為此,福傳中,基督信仰生活的榜樣和對基督的宣講,是並駕齊驅的,兩 者相輔相成。他們是每一個團體成為傳教團體所必須用來 呼吸的兩個肺。 這種完整、連貫、喜樂的基督見證,定會是讓教會在第三千年也能成長的 吸引力。所以,我敦促大家重振首批基督徒們的勇氣、坦誠和直言不諱, 用語言和行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為基督作證。

2. 「直到地極」——普世性福傳事業的永恆現實意義
復活的主勉勵門徒們作祂的見證時,宣告了他們的派遣地,「要在耶路撒冷 及全猶太 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宗一 8)。清晰地顯示了門徒們使命 的普世性特徵。「離心」的地理運動幾乎是以同心圓的方式顯現出來的,從 被猶太傳統視為世界中心的耶路撒冷,到猶太和撒瑪黎雅,直到「地極」。 他們不是被派去強迫他人改教,而是去宣講;基督徒不強迫他人改教。《宗 徒大事錄》中,向我們講述了這一傳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走出去」履 行其見證主基督聖召的教會的美麗形象:在天主聖意指引下,在具體的生 活環境中作證。事實上,首批基督徒們在耶路撒冷受到了迫害。為此,逃 散到了猶太和撒瑪黎雅鄉間,到各地去見證基督。(參閱:宗八 1、4)

我們的時代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因為宗教迫害和戰爭、暴力的境況,許 多基督徒被迫從他們的土地上,逃到了其他國家。我們感謝這些弟兄姊妹 們,他們沒有封閉於痛苦之中,而是在接納他們的國家中,為基督和天主 之愛作證。就此,在談到「那些移居到其他 國家的移民的責任」(參閱:《在 新世界中傳福音》,21)時,教宗聖保祿六世曾經這樣勉勵他們。事實上, 我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不同國籍信徒的存在充實了堂區的面貌,使其更 加具有普世性、公教性。其結果就是,移民的牧靈關懷是不容忽視的傳教 活動,也有助於地方的信徒們重新發現他們所領受的基督信仰的喜樂。

「直到地極」的指示,應該質詢各個時代的基督門徒們,激勵他們不斷地 超越常規的地方為祂作證。儘管現代化的進步帶來了各種便利,但仍有一些地理區域是用基督愛的福音見證祂的傳教士們尚未抵達的。另一方面, 在基督門徒的傳教使命中,不會忽視任何人類的現實。基督的教會過去、 現在和將來永遠都是「走出去」的,走向新的地理、社會和人生前景;走 向地域和人類境況的「邊遠」地區,向各個民族、文化、社會地位的男女 老少,見證基督和基督對他們的愛。就此而言,傳教也將永遠是向外邦人 傳教。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導我們的,教會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 超越自己的邊界,去向所有人見證基督的愛。為此,我想提及並感謝無數 傳教士們,他們畢生都在「超越」,在他們所遇到的許許多多弟兄姊妹面前, 體現基督的愛德。

3. 「充滿聖神的德能」——永遠要讓聖神強化和領導我們
復活的基督向門徒們宣告他們要為自己作 證的使命時,還為這一重大的責 任許諾了恩寵:「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 聖神的德能…… 為我作證人」(宗一 8)。事實上,按照《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恰恰就在 聖神降臨在耶穌門徒們身上後,發生了為死而復活的基督作證的第一個行 動,是用宣言宣講所完成的行動,即聖伯多祿在耶路撒冷居民中發表的傳 教言論。由此,開啟了耶穌門徒們向世界福傳的時代。他們起初是軟弱的、 恐懼的、封閉的。聖神強化了他們,給了他們勇氣和智慧,讓他們在眾人 面前為基督作證。

因為「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格前十二 3), 所以,如果沒有聖神的啟示和幫助,沒有一名基督徒能為主基督作出完滿 和真正的見證。為此,基督的每一名傳教門徒蒙召認識到聖神行動 的基本 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和聖神在一起、不斷從聖神那裡領受力量和啟示。 甚至當我們感到疲憊、失去了動力、迷失方向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在祈 禱中求助於聖神。我想再次強調的是,「祈禱」在傳教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 的作用,讓我們被聖神更新和強化,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力量, 也是與他人分享基督生命喜樂的源泉。「領受聖神的喜樂是一個恩寵。祂是 我們宣講福音、宣信在主內信仰的唯一力量」(《致宗座傳教善會文告》,2020 年 5 月 21 日)。為此,聖神才是傳教的真正主角:是祂在正確的時間,以 正確的方式,賜予正確的話。

在聖神行動的光照下,我們也試著解讀今年 2022 年的一些傳教紀念。1622 年成立傳信聖部,是出於在新的領土上推動傳教派遣的願望。這是一個天 賜的直覺!事實證明,聖部為了讓教會的福傳事業真正獨立於世俗強權的 干預,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而建立了今天充分展示巨大活力的地方教會。我們希望像過去 4 個世紀一樣,聖部能夠因著聖神的光照和力量,繼續並 加強其協調、組織和激勵教會傳教活動的工作。

領導普世教會的聖神,還激勵著平凡的一眾男女去完成非凡的傳教事業。 就這樣,200 年前,法國年輕女性保琳.雅莉科(Pauline Jaricot)創立了 信仰傳播協會。她將於這一禧年中,列真福品。儘管處境不穩,但她接受 了天主的啟示,啟動了一個為傳教祈禱、募捐的網路,以便讓信眾能積極 參與「直到地極」的傳教事業。因著這一奇妙的想法,我們每年都慶祝的 普世傳教節誕生了。在此期間,各個團體所募集到的善款全部用於教宗支 援傳教活動的普世基金。

在此背景下,還有法國主教夏爾.德.福爾賓揚森(Charles de Forbin-Janson), 他開創了促進兒童向兒童傳教的聖童善會,口號是「兒童福傳兒童、兒童 為兒童祈禱、兒童幫助世界各地的兒童」。還有珍娜.比加德(Jeanne Bigard) 夫人,她創立了支持傳教區修生和司鐸的聖伯多祿宗徒善會。恰恰 100 年 前,3 大傳教善會被確認為「宗座」善會,也是在聖神的啟示和引導下, 150 年前出生的真福保祿.曼納(Paolo Manna)創立了現在的宗座傳教聯 盟,旨在激勵司鐸、男女修會會士及全體天主子民的傳教 意識和傳教宣 傳。教宗聖保祿六世亦參與其中,確認了最後創立的這一聯盟為宗座善會。 我提及上述 4 大宗座傳教善會,是為了它們的偉大歷史功績,也是為了邀 請你們在這個特殊的年分裡,與它們一起為支援普世教會和地方教會福傳 事業的活動而喜樂。我希望地方教會能在 4 大宗座傳教善會中,找到滋養 天主子民傳教精神的堅實工具。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繼續夢想著整個教會,都成為傳教士,讓基督信仰 團體開展傳教活動的一個嶄新時代。我重複梅瑟在路上對天主子民的期 盼:「巴不得上主的人民都成先知」(戶十一 29)。是的,願我們教會內的 所有人都成為因著聖洗而具有的身分:主的先知、見證和傳教士!因著聖 神的力量,直到地極。瑪利亞——傳教之后,為我等祈!

教宗方濟各
發自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1 月 6 日,主顯節

信仰通訊社譯
1 评论
<<上一篇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