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 第 54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1 年 1 月 1 日 「關懷的文化作為和平之路」 1. 新年伊始之時,我衷心向各國元首、國際組織負責人、宗教領袖以及各宗教的信徒、諸位善心人士致意。我向大家致上最誠懇的祝福,祝願未來這一年,人類能在人與人、團體與團體、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向著友愛、正義與和平的道路上邁進。
2020 年,全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的肆虐,引起了嚴重的健康危機,這已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現象,與此相關的其他危機如氣候、糧食、經濟、移民等也都因而更加惡化,並造成沈重的痛苦及困窘。我特別想到那些失去親人或自己心愛的人,以及所有失去工作的人們。我也想到醫師、護理師、藥劑師、研究人員、志工、醫院專職司鐸以及醫院和健康照顧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犧牲小我,照顧病人,減輕他們的痛苦,挽救他們的生命;而他們自己有許多人在這過程中喪失性命。為了向他們致敬,我再次懇求政治領袖和私營部門,要盡一切努力來研究新冠肺炎疫苗,以及照顧病患、窮人和那些最脆弱的人所需要的各種重要技術。[1] 令人難過的是,雖然有這些愛及精誠團結的見證,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國家主義、種族主義、排外心理等,以各種形式一波一波地掀起,還加上那些只會帶來死亡與毀滅的戰爭和衝突。 在過去這一年,這些和其他充斥著人類歷史的種種事件,教導了我們,努力建造一個更友愛的社會,來互相關懷和關懷受造界,是多麼重要的事。 這是為什麼我將今年文告主題定為「關懷的文化作為和平之路」。關懷的文化,是擊敗冷漠、浪費、對抗的文化的一種方式,而後者在我們這個時代已如此盛行。 2. 造物主天主――人類蒙召關懷的起源 許多宗教傳說都敘述人類的起源,以及他們與造物主、自然界及與同胞人類的關係。在聖經裡,創世紀從最初幾頁開始就顯示出,關懷或保護天主對人類計劃的重要性。它強調了人(’adam)與大地(’adamah)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身為弟兄姊妹間的關係。按聖經所敘述的創造故事,天主在「伊甸種植了一個樂園」(參:創二 8),交給亞當照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創二 15)。這表示要使大地結實纍纍,同時也要保護它,並保存它維持生命的能力。[2] 「耕種」與「看守」是形容亞當與他所居住的樂園的關係,也形容天主對他的信任,讓他成為一切受造物的主人及看守者。 加音和亞伯爾的出生,使人類開始有了兄弟姊妹,他們之間的關係──即使加音的理解有錯誤──可以用「保護」或「看守」一詞來詮釋。加音殺害了他的弟弟亞伯爾後,天主問他弟弟在那裡,他回答天主說「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創四 9)[3]。加音跟我們每個人一樣,都被召叫做「他兄弟的看守人」。「這些古老的故事,充滿象徵性的意義,見證我們今天共享的信念:世上一切皆互相連繫,若要對他人實踐友愛、公義和忠信,我們一方面要真心愛惜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維繫與大自然的關係,兩者密不可分。」[4] 3. 造物主天主――關懷的典範 聖經裡的天主,不僅僅是創造者,也是關懷受造物的天主,特別是對亞當、厄娃及他們後裔的關懷。雖然加音由於犯了罪受到咒罵,但造物主給了他一個受保護的記號,使他的生命免於受害(參:創四 15)。此舉雖然肯定了人是依天主肖像所造,而有不可侵犯的尊嚴;也是一個記號,表示天主的計劃是要保存受造界的和諧,因為「和平與暴力無法並存」。[5] 安息日的制定,主要目的就是為關懷受造界,除了要在安息日敬拜天主外,也是為了讓大地休養生息,並關懷窮苦的人(參:創二 1~3;肋廿五 6)。每逢第七個安息年要慶祝禧年,讓大地、奴僕、欠債者有喘息的機 會。在那個恩慈之年,最窮困的人會得到照顧,給他們新的機會,這樣,他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參:申十五 4) 在先知的傳統中,一個團體如何對待他們當中的最弱勢者,可以看出聖經裡對正義最崇高的表達。特別是亞毛斯(參:二 6~8、8)和依撒意亞(參:五八),不斷地為弱小又無權勢的窮人要求正義,他們呼求天主垂聽,而上主垂顧了他們。(參:詠三四 7;一一三 7~8) 4. 耶穌公開傳教生活中的關懷 耶穌的一生和傳教生涯顯示出天父對世人之愛的至高啟示(參:若三 16)。在納匝肋的猶太會堂,耶穌顯示自己是上主所祝聖的,「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四 18)。這些與禧年相關的救世行動,強烈地見證了祂從天父那兒所領受的使命。基督滿懷憐憫地接近病患的身心靈,治癒他們;祂寬恕罪人,給予他們新生命。耶穌是善牧,祂關心祂的羊群(參:若十 11~18;厄卅四 1~31)。祂是善心的撒瑪黎雅人,彎下身子去幫助受傷的人,為他包紮傷口,予以照顧。(參路十 30~37) 耶穌在傳教生涯的最高峰時,給了我們最後一個證明,證明祂對我們的關心:祂甘願被釘十字架,將我們從罪惡和死亡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因為祂為我們犧牲生命,而開啟了愛的道路。祂對我們每一個人說:「跟隨我;你去,也照樣做。」(參:路十 37) 5. 在耶穌門徒生活中的關懷的文化 初期教會的仁愛工作,其重心就是神哀矜和形哀矜。第一批基督徒共享彼此所有,因此在他們當中沒有窮困的人(參:宗四 34~35)。他們努力使人感覺賓至如歸,讓團體成為一個家,關心每一個人的需要,隨時願意照顧那些最貧困的人。後來就習以為常,大家會自動拿出所有,來餵養窮人,埋葬死者,照顧孤兒、長者及在災難中──例如船難──的受害者。後來,當基督徒的慷慨失去了最初的熱誠時,一些初期的教父便強調,按照天主的意思,財產是為大眾利益而存在的。對聖安博(St. Ambrose)來說,「大自然傾其所有,讓所有人共享。(……)。因此每個人也有共同的權利,但由於人的貪婪,使人認為這權利只屬少數人所有。」 [6] 在教難時期結束後,教會利用她重獲的自由,來激勵社會和其文化。「時代的需要,呼喚著我們要作出嶄新的努力來從事基督徒的仁愛服務工作。歷史 記錄了無數仁愛工作的實例……。教會在窮人當中的工作,多半都很有組織。所以引發了許多幫助人類各種需要的機構:醫院、窮人之家、孤兒院、棄嬰之家、旅人庇護所等等。」[7] 6. 教會社會訓導的一些原則作為關懷的文化的基礎 由教會開始的「服務」(diakonia),藉由教父們的反省變得更為豐富,而這麼多世紀以來,透過許多信仰見證人的積極愛德工作也變得更有活力,於是成為教會社會訓導的核心。這個教導是給所有善心人士的寶貴原則、標準和提議,可以做為「關懷」的基本原理(grammar):致力於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與窮人和弱者同舟共濟、追求共益,關心對受造界的保護。 以關懷促進每一個人的尊嚴與權利 「人這觀念起源於基督信仰並在基督信仰內日臻成熟,能促進人所追求的整體發展,因為人要表達的是彼此間的關係,不是個人主義;它肯定包容而不是排斥,肯定獨特而不可侵犯的尊嚴,而非剝削。」[8] 每一個人,不論男女,本身就是一個目的,絕不僅只是以這人的用途來定其價值。人受造,是為在家庭中、在群體中及社會上共同生活,在這裡,所有人都有同等的尊嚴。人的權利是來自這尊嚴,人的責任也是,就像接納並幫助窮人、病人、邊緣人,接納我們的每一個「近人,不論其時空距離的遠近。」[9] 關懷公益 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每一個面向,若要體現最完美的狀態,就必須是為公益著想,換句話說,就是「讓社會團體及其每一成員,都能在他們生活的社會條件下,充分而便利地發揮其能,履行了自身職責」[10],那麼就能充分地達到這目標。因此,我們的工作計劃必須考慮到對全人類的影響,以及這些計劃對當前及未來子孫所造成的後果。新冠肺炎的流行已適時讓我們看到此一事實的真相。面對此疫情,「我們明白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每個人都很脆弱迷惘,但每個人都很重要,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都必須同心合力划槳」[11],因為「沒有人能只靠自己而得救」[12],同樣,一個保持孤立的國家,也不可能為自己的人民爭取到共同的福祉。 [13] 以精誠團結表達關懷 精誠團結具體地表現了我們對他人的愛,不是空洞的同情,而是「堅決而持續的決心;即是獻身致力於每一個人的和整體的利益,因為我們大家都是要為眾人負責的。」[14] 精誠團結幫助我們不把他人──不論是個人,或更廣義的人民或國家──只看成是統計數字,或是用完即棄的工具,而要視之為我們的近人、我們人生旅途上的同伴,像我們一樣被召叫來參加生命的盛筵,每一個人都同樣受到天主的邀請。 關懷並保護受造界 《願祢受讚頌》通諭清楚意識到,整個受造界是息息相關的。通諭也強調我們必須聆聽窮人的哭聲,也聆聽受造界的呼喊。不斷地注意聆聽,能使人轉為有效地關懷大地──我們共同的家園,並關懷在貧困中的弟兄姊妹。在此我願再次指出,「假若我們的內心欠缺對人類夥伴的溫柔、憐憫和關懷,就不可能與大自然及其他受造物有真正深度共融的意識。」[15] 「和平、正義、保護受造界,這三個主題絕對是互相連結的,不能分割,也不能分別處理,否則便是在簡化問題。」[16] 7. 指出共同道路的指南針 在這個被浪費的文化主導的時代,面對著一國之內以及國與國之間日漸嚴重的不平等,[17] 我呼籲政府和國際組織領導人、企業領袖、科學家、媒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能以這些原則為「指南針」,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為我們指出一個共同的方向,保證一個「更有人性的未來」。 [18] 這能使我們重視每一個人的價值和尊嚴,並為共益並肩合作,減輕那些貧窮、生病、受奴役、戰爭和遭歧視者的痛苦。我請求每一個人都能手持此一指南針,在關懷的文化上成為先知性的見證人,努力克服社會現存的諸多不平等現象。這只有藉著婦女、家庭和社會、政治及組織領域廣泛且有意義的參與,才得以實現。 這些社會原則的指南針,不但對於關懷的文化的成長至為重要,也指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必須受到兄弟情誼、彼此尊重、精誠團結、遵守國際法律等等的啟發。關於這方面,我們必須承認需要護衛和促進基本人權,因為那些是不得違反、是普世皆然,而且是不可分割的。[19] 同樣急迫的是,必須遵守人道主義法,特別是在不斷有衝突及戰爭的此時。可悲的是,許多地區和社區,已不記得曾經有安居樂業、生活平安的時候。無數城市已成為不安全的中心:面對著爆炸物、大砲、小型武器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都市居民只有盡量想法保持正常的生活常軌。兒童無法上學,大人無法工作養家。在許多過去不為人所知的地方,饑荒也正在蔓延。人們被迫逃亡,不但離開家園,也離開他們的家族歷史以及文化的根源。 雖然這類衝突有許多原因,但結果總是一樣的:毀滅,以及人道主義危機。我們該停下來自問,是什麼使我們的世界把衝突、戰爭視為正常,我們的心要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要如何改變,才能在精誠團結中致力於真正的和平。 我們把多少資源花費在武器上,特別是核子武器,[20] 而那些資源原本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事項上,例如保障個人的安全,促進和平及人類的整體發展,對抗貧窮以及提供醫療照顧?全球性的問題,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氣候變遷,都只讓這些挑戰更為凸顯。「若能把原本用於武器和軍事開支的經費,用來成立一個『世界基金』,以永久消除饑餓,並用於最貧窮國家的發展,」 [21] 那該是一個多麼勇敢的決定啊! 8. 施行關懷的文化的教育 要促進關懷的文化,需要有教育的過程,而在這方面,社會原則的指南針在各個相關的情境中成為一個有用且可靠的工具。讓我舉幾個例子: ─ 從家庭――社會的自然且基本的核心,開始教育人們關懷,在家庭中我們學習如何生活,並在相互尊重的精神中與他人建立關係。然而家庭應該要有能力來實行這個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任務。 ─ 除了家庭外,學校及大學,在某方面來講,還有大眾傳播媒體,也都對教育負有責任。[22] 他們都蒙召去承認每一個人、每一種語言、種族和宗教團體和每一民族的尊嚴,以及從這認同而產生的基本權利,以此作基礎來傳遞一套價值觀。教育是建立一個更公義更友愛社會的支柱。 ─ 宗教,以及宗教領袖,在向信友及社會大眾傳遞精誠團結的價值、尊重彼此的差異,關心窮困的弟兄姊妹這些事上,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此時我想起教宗保祿六世於 1969 年對烏干達國會的致詞:「不要害怕教會,她尊敬你,她為你教育誠實忠心的國民,她不會助長競爭和分裂,她 會努力促進健康的自由、社會正義與和平。如果她有任何喜好,那就是喜愛窮人,教育孩童和人民,喜愛關懷受苦者及遭遺棄者。」[23] ─ 我再次鼓勵所有參與公共事務者,以及國際組織者,不論是政府的或非政府的,以及所有以各種方式參與教育領域者,能「致力於更加開放和相容並蓄的教育,其中包括:耐心聆聽、建設性的交談和促進相互瞭解。」 [24] 我希望我在〈為發起全球性的教育協定文告〉中所提出的懇求,能廣受認同和接納。 9. 沒有關懷的文化就沒有和平 因此關懷的文化要求共同的、全力支持的,以及包容性的承諾,來保護並促進所有人的尊嚴和益處,願意表示關懷與憐憫之心,為和好及癒合而努力,並增進相互的尊重和接納。這樣,它就代表了通往和平的有利道路。「在世界上的許多地區,都需要通往和平的道路,以治癒傷痛。也需要有締造和平的人──準備好的一眾男女,去勇敢且有創意地開始這癒合的過程和煥然一新的會晤。」 [25] 在這樣的時刻,人類的船隻已被當前的危機風暴所撼動,正在費力前行,要前往一個較平靜祥和的天地,人性尊嚴的「舵」和基本社會原則的「指南針」可以讓我們一起駕駛一段平穩的航程。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時時注視童貞瑪利亞──海洋之星和望德之母。願我們共同努力,朝向一個愛與和平、兄弟情誼及精誠團結、相互支持和接納的新天新地前進。願我們永不屈服於誘惑,永不轉移我們的眼光和漠視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窮困的人,[26] 反而要每天努力,以具體務實的方式,「去建立一個彼此接納,並互相照顧的弟兄姊妹團體。」[27] 發自梵蒂岡, 2020 年 12 月 8 日 方濟各 (台灣明愛會 恭譯) ———————————————-- 註腳: [1] 參:於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會議影音的談話,2020 年 9 月 25 日。 [2] 參:《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67。 [3] 參:201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手足之情──和平的基礎及途徑」(2013 年 12 月 8 日)。 [4]《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70。 [5]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488。 [6] 《論責任》(De Officiis),1, 28, 132: PL 16, 67. [7] K. BIHLMEYER-H. TÜCHLE,《教會史》(Church History)vol. 1, Westminster, The Newman Press, 1958, pp. 373, 374. [8] 於促進人類整體發展委員會為紀念《民族發展》通諭 50 週年(2017 年 4 月 4 日)會議向與會者作的致詞。 [9] 2016 年 11 月 10 日,給第 22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的致詞。參:聖座研討「整體性的環保」跨部會圓桌會議──前往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之旅:《願祢受讚頌》5 年過後(INTERDICASTERIAL ROUNDTABLE OF THE HOLY SEE ON INTEGRAL ECOLOGY, Journeying Towards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 Five Years after Laudato Si’,)梵蒂岡出版社(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20 年 5 月 31 日。 [10] 梵二大公會議,《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6。 [11] 〈在疫情時期非常時刻的祈禱〉,2020 年 3 月 27 日。 [12] 同上。 [13] 參:《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8;153。 [14. 聖若望保祿二世,《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1987 年 12 月 30 日),38。 [15] 《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91。 [16] 多明尼加共和國主教團牧函:〈有關人與大自然的關係〉(1987 年 1 月 21 日);參:《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25。 [17] 參:《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125。 [18] 同上,29。 [19] 參:於「人權在現今的世界:成就、過失、否定」國際會議的與會者作的致詞,羅馬,2018 年 12 月 10~11 日。 [20] 參:於聯合國談判會議:「為達到一具有法律束縛力的工具,以禁止並廢除核武」所作的致詞,2017 年 3 月 23 日。 [21] 2020 世界糧食日影音文告(2020 年 10 月 16 日)。 [22] 參:教宗本篤十六世,2012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以正義與和平教育青年」(2011 年 12 月 8 日),2;2016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克服冷漠與贏得和平」(2015 年 12 月 8 日),6。 [23] 向烏干達國會的致詞,坎帕拉,1969 年 8 月 1 日。 [24] 〈為發起全球性的教育協定文告〉,2019 年 9 月 12 日。 [25]《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225。 [26] 參:同上,64。 [27] 同上,96;參:201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手足之情──和平的基礎及途徑」(2013 年 12 月 8 日),1。
0 评论
今天教會慶祝聖家節,我們很自然地就想到效法聖家的榜樣。而近幾十年面對家庭的各種衝擊,教會也更加強調家庭的神聖性和每一個人對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尤其是這幾年的普世主教會議,基本都是以家庭為主題,不少地方教會也都以家庭為主題召開了很多會議,始終努力幫助大家建立一個充滿信、望和愛的家庭。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曾強調“基督徒的家庭實乃教會共融的一種明確啟示和實現,因此,它應該被稱為教庭教會”(家庭21)。
家庭雖然是神聖的,但總是會免不了痛苦、矛盾和不愉快,就像今天的福音中所提到的。瑪利亞和若瑟將耶穌獻到了聖殿,而西默盎對瑪利亞所說的話卻讓人很不舒服。他說“孩子已被立定”,但隨之卻說祂會“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路2:34-35)。我想沒有人會在自己孩子滿月時得到這樣的“祝福”。所以說,若瑟、瑪利亞和耶穌的聖家也是充滿挑戰的,關鍵在於他們知道該怎麼按照天主的旨意處理這些矛盾。就如耶穌在十二歲時,祂沒有告訴父母就獨自一個人留在了耶路撒冷。雖然耶穌對瑪利亞的質問回復說:“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但祂還是同父母回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路2:51)。 如果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能在天主的愛中善盡其職的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個家庭就會變成一個聖家。反之,可能會使家庭分崩離析,傷痕累累。在美國時,我曾去一個修女們創辦的照顧所謂“問題少女”的機構做義工。而那裡的問題少女都是因為家庭問題所致,有的說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有的說父母從來不管她們、也有的說父母整天醉酒吸毒……等等,都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導致她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家庭是一個溫馨的港灣,但如果一個沒有責任、義務和愛的家庭,可能會變成滋生罪惡的場所。要使家庭生活幸福,可能就需要更多地付出去經營,更不能缺少了真誠無偽的愛。 在十五世紀的歐洲曾出現一些誠實、守信頗有風度的騎士。話說有一次德國有個小古堡被敵人包圍,但指揮官在攻打之前說:“在我攻打這城堡之前,我願意讓城裡的所有婦孺自由離開。”經過談判,指揮官又答應,在城裡的婦女出城時可以帶走她們最深愛的貴重物品,只要她們有能力就可以拿走。為了表示言出必行,他還強調了自己是個騎士。當城門打開時,婦女們都蜂擁出城。她們有人背著自己的先生、有人背著父親、有人背著成年的兒子、甚至有人背著自己的兄弟。指揮官雖然非常吃驚,但並未阻擋。可見在那些婦女心中,最珍貴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她們的父親、先生、兒子和兄弟。 在今天的社會中,要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就要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明白什麼在家庭中最重要,並盡力做一個好先生、好太太、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女時,那你無疑會給自己的家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樣的基督徒家庭也必會是一個“小型教會”,也才能造福整個社會。祈求天主恩賜大家都有一個美好幸福的家庭! 教宗方濟各 2020年聖誕节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我想藉著依撒意亞先知的這句話:「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依九5),將教會在這慶節宣告的訊息傳達給所有的人。 有一個嬰孩誕生了:誕辰總是希望的來源,那是生命的出現,未來的許諾。而這嬰孩──耶穌,「為我們誕生了」:這個「我們」沒有邊界、沒有特權、也沒有排斥。那在白冷城由童貞瑪利亞所生的嬰孩是為所有的人誕生:祂是天主賜予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兒子」。 藉著這個嬰孩,我們眾人能轉向天主並稱祂為「父親」、「爸爸」。耶穌是唯一聖子;除祂以外,沒有人認識天父。而祂來到世上,正是為向我們啟示天父的面容。也因為這樣,藉著這個嬰孩,我們眾人都能彼此稱為弟兄:無論什麼語言和文化,不管我們的身分和差異,我們眾人在每一陸洲都是弟兄姊妹。 此時,充斥著生態危機,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加重的經濟和社會嚴重失衡。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兄弟情誼。天主在賜予我們祂的聖子耶穌的同時,將這情誼贈送給我們:一份並非由漂亮的言辭、抽象的概念、浮泛的情感形成的兄弟情誼。不是的。這份兄弟情誼基於真實的愛,能與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相遇,能分享他人的痛苦,接近和關懷他,即使他不是我的親人,不屬於我的族群和我所信仰的宗教;他跟我不一樣,但他是我的弟兄、我的姊妹。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也是如此:人人互為手足! 在聖誕節,我們慶祝來到世界上的基督之光,祂為眾人而來:不只是為了某些人而來。今天,在這因疫情而變得黑暗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希望的多種光芒呈現出來,例如疫苗的研發。然而,為了使這些光芒大放光彩,帶給全世界希望,必須讓人人都有機會接種疫苗。我們不能放任封閉的國家主義阻礙我們活出我們作為真正人類大家庭的身份。我們也不能讓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病毒勝過我們,使我們對其他弟兄姊妹的苦難無動於衷。我不能以自己為先,不顧他人,不能把市場和研發專利的法則放在愛和人類健康的法則之上。我懇請各位:國家、企業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促進合作而非競爭,為眾人尋求解決方案:疫苗為所有人,特別是地球上每個地區最脆弱和急需的人。應首先考慮最脆弱、最急需的人! 願白冷的聖嬰幫助我們成為助人為樂、慷慨大方和團結關懷的人,尤其關懷那些最脆弱、患病,以及那些在這段時期沒有工作,或因疫情帶來的經濟後果而身處困境的人,以及那些在這幾個月因隔離而遭受家暴的婦女們。 面對無邊界的挑戰,不應建立圍牆。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弟兄。在每一個人身上,我都看到天主的面容,而在所有受苦的人身上,我都看到上主請求我的幫助。在每個病患、窮人、失業者、邊緣人、移民和難民身上,我都看到祂:每個人都是弟兄姊妹! 在天主聖言誕生為嬰孩的這一天,讓我的目光轉向全世界眾多的嬰孩,尤其是敘利亞和也門的嬰孩,他們仍然為戰爭付出昂高的代價。願他們的面容打動善心人士的良心,以便解決衝突的根源,並為建設和平的未來而勇往直前。 願這良好的時期能緩解在整個中東和東地中海地區的緊張局勢。 願耶穌聖嬰癒合心愛的敘利亞人民的創傷,他們飽受戰爭的蹂躪已有十年,最近由於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願伊拉克人民和所有致力於和好途徑的人們,尤其是近年來受到戰爭沉重打擊的雅茲迪人,得到慰藉。願和平降臨於利比亞,使正在進行中的談判開啟新階段,藉以終止該國種種形式的敵意。 願白冷的聖嬰將兄弟情誼賜予那曾目睹祂誕生的聖地。願以色列人及巴勒斯坦人能重拾彼此的信任,透過直接對話來尋求正義與持久的和平,克服暴力和根深蒂固的怨恨,向世界見證兄弟情誼的美好。 願光照聖誕夜的那顆星成為黎巴嫩人民的向導和鼓舞,好使這個國家在面對困難時,因著國際社會的支持,不失去希望。願和平之王幫助黎巴嫩的負責人士放下個人利益,且以嚴肅、誠實和透明的態度努力服務,好使黎巴嫩走上改革的行程,繼續追尋它自由及和平共處的使命。 願至高者的聖子支持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的努力,力求使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以及烏克蘭東部地區停火,促進對話──那通往和平與和解的唯一途徑。 願耶穌聖嬰減輕布基納法索、馬里和尼日爾人民的痛苦,他們遭受嚴重的人道危機打擊,除此以外,還要忍受極端主義分子和武裝衝突,以及疫情和其它自然災害帶來的痛苦;願耶穌聖嬰終止在埃塞俄比亞的暴力,在那裡,許多人因衝突而被迫逃亡;願莫桑比克北部德爾加杜角地區的居民獲得慰藉,他們是國際恐怖主義暴力的受害者;願耶穌聖嬰促使南蘇丹、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的負責人士繼續走已開啟的兄弟情誼和對話的道路。 願天父永恆的聖言成為美洲的希望之泉,那裡尤其受到新冠病毒的打擊,且已飽受折磨,又經常被貪腐和販毒的後果摧殘。願天父永恆的聖言幫助智利克服最近的社會緊張局勢,讓委內瑞拉人民的苦難得以結束。 願天國的君王保護在東南亞飽受天災肆虐的人民,菲律賓和越南的災情尤其嚴重,那裡多次的颱風造成後果嚴重的水災,使居住在那塊土地的家庭喪失人命,環境受到破壞以及使地方經濟受損。 在念及亞洲時,我無法忘記羅興亞人民:願在窮人中誕生的耶穌使他們在苦難中感受到希望。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依九5)。祂來是為拯救我們!祂向我們宣告:痛苦與凶惡不是最後的結局,低頭接受暴力和不義就等同於拒絕喜樂和耶穌聖誕的希望。 在這喜慶的日子,我特別想到那些身處逆境卻不垂頭喪氣的人,他們採取行動,帶給人希望、安慰和援助,幫助受苦的人和陪伴孤獨的人。 耶穌在一個馬槽裡誕生,但祂被童貞瑪利亞和聖若瑟的愛包裹起來。天主聖子藉著化為血肉而聖化了家庭的愛。此刻我想到那些家庭:那些今天無法團聚的家庭,以及那些被迫留在家裡的人們。願聖誕節為眾人是一個契機,以重新發現家庭是生命和信仰的搖籃,是款待之愛、交談、寬恕、友愛關懷和分享喜樂的場所,以及全人類和平的泉源。 祝大家聖誕快樂! ![]() 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們,首先預祝大家聖誕蒙恩,新年愉快! 兩星期前,有位教友發訊息給我:參加了彌撒,“看到許多教友在成聖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佩服之餘,忽來感想,聖經記載的內容,都指向正確,很對也很沉重!想問問聖經中可有片語隻字,是輕鬆的,幽默的嗎?”因為“看到教友們努力得很沉重。” 聖經中有輕鬆、幽默的字句嗎?有。有使人容易成聖的幽默嗎?還真不好說,或者更好說,有,但我們總覺得不合我意。比如說《戶籍紀》中巴郎的驢,當時的摩阿布和米德楊人因為懼怕從埃及出來的以色列人,所以他們以重金邀請了巴郎先知,要他去咒駡以色列人。天主告訴巴郎不可以去咒駡這個已經蒙受祝福的民族。但巴郎最終被更多縉紳說服,還是起身了。結果上主的使者在路上堵住了去路,巴郎一氣之下三次怒打自己的驢。被打三次之後,那驢對巴郎開始說話:“我對你做了什麼,你竟三次打我……我不是你從起初直到今日所騎的驢嗎?平常我是否對你這樣做?”巴郎說驢玩弄他,如果有刀早就殺了它。結果巴郎明白是天主的旨意後,上主的使者告訴巴郎:要不是驢回避了我,我早就殺了你,只留下驢(戶22:3-33)。天主真的很幽默,為了警醒巴郎,居然讓驢開口說話。還有約納先知的故事,約納想逃避天主給他的使命,要坐船逃走,結果被扔在了水裡,又被大魚吞下;想在蓖麻樹下乘涼,結果蓖麻樹乾枯了,太陽曬得約納無法承受,進而對天主嚷嚷“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約納先知書)。還有天主和約伯的對話等等。這些幽默告訴我們成聖的方法,但好像並不能為我們的成聖帶來多少輕鬆。 聖方濟各沙雷氏在他的《成聖捷徑》中分享成聖的心得,也鼓勵及期望教友們在生活中成聖。因為他認為成聖就是在簡單的日常生活中,並不需要特定的身份或環境。正如他的不少成聖金句“無論我們是處於甚麼境況或從事甚麼工作,我們皆能成聖。”“明智地保持緘默,勝於沒有愛德地大發偉論。”“生命的滿全就是愛的滿全,愛是生命的靈魂。”所以在聖方濟各沙雷氏看來,成聖並不需要沉重,就是日常的生活。 其實在福音中,耶穌曾給了跟隨祂的人不少安慰。比如祂曾說:“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瑪6:34)。“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若14:18)。“你們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8-30)……等等很多類似的勸言。這些都可以是聖經中成聖的輕鬆方法。如果在成聖過程中變得沉重或不可背負,估計是成聖的方法或者態度發生了偏差。在耶穌眼中,沒有那麼多的重荷加給我們,只有愛:愛主愛人。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一起藉著常與我們同在天主聖言,在成聖的道路上共勉。再次祝大家聖誕節快樂,願誕生的耶穌賜予我們更多成聖的恩寵! 今天是將臨期第四主日,即將結束的將臨期使我們處於熱切的期待中。還有幾天,我們就要慶祝聖誕節了。將臨期的第四周其實不是一周,因為只有幾天而已。我們需要在這最後的幾天反省耶穌誕生的事蹟,永生的天主聖言即將成為和我們一樣的人,並生活在我們中間。
今天的福音為我們帶來了一幅可以說很熟悉的圖畫。瑪利亞跪在那裡向天主祈禱,突然天使加俾額爾出現在她面前。這自然令瑪利亞非常吃驚。更讓她吃驚的是天使並沒有叫她瑪利亞,而是稱她為“萬福!充滿恩寵者。”我們今天念聖母經時說:“萬福!瑪利亞,滿被聖寵者。”但天使只是說:“萬福!充滿恩寵者”。瑪利亞當然會驚奇,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稱呼她?天使安慰她,不要害怕,因為她獲得了天主格外的寵幸,是天主所愛的人。並告訴她,她要成為母親,而且是至高者耶穌的母親。當然,任何女人都想知道這將如何發生。更何況,瑪利亞只是一個十幾歲,剛剛與別人訂婚的年輕女孩子,甚至有可能和若瑟都還不熟悉。加俾額爾解釋說,聖神要臨於她,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蔭她;並且還告訴她俗稱不生育的親戚依撒伯爾,雖已年老,但也已經懷孕六個月了(路1:26-37)。 然後天使在等待,世界也在等待,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瑪麗亞的回應。她會接受整個人類的救恩從她身上開始嗎?天主會以特殊的方式降臨到人間嗎?在所有的熱切期待中,瑪麗亞謙卑地回答:“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其實在今天福音中“看”這個詞非常重要。天使告訴瑪利亞“看,你將懷孕生子”,“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仍懷了男胎”。(路1:31,36,38)瑪利亞對天使的預報也回答了“看”。“看”在這裡某種意義上是見證天主的能力和榮耀的意思。所以天使提到“看”的事件都好像不可思議,但天主的能力是無所不能的。因此瑪利亞也用“看”,接受了天主無限的能力在自己身上實現。而這個接受,為整個人類帶來了期待已久的救恩。 其實每個基督徒在受洗後,都是充滿天主恩寵的人。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像瑪利亞的受孕一樣與天主結合,但卻也藉著洗禮得到了天主性的生命,也被聖神的能力所庇蔭。也因此像瑪利亞一樣接受了天主的使命,去完成祂的旨意。這份使命雖然不能與瑪利亞相提並論,但也是來自天主的旨意,即向世界宣報降生成人,且與我們同在的天主;罪惡已被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的死亡所征服,因著基督的名號,人類得到了救贖。 今天的世界也在期待,期待著我們回應。我們會接受天主給每個人自己的使命嗎?會宣報天主正義、和平與愛的王國嗎?我們能像瑪利亞一樣以謙卑和勇氣向這份召叫說:看,上主的僕人,願照你的旨意在我身上成就吧! |
扫码加博主微信博客分類
全部
博客檔案
七月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