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主日平安!
當今資訊流通快速、社交媒體盛行,我們只需手指一滑,便能分享一則我們認為很有意義的信息。當然,錯誤信息的傳遞也同樣迅速。 對信仰而言,這樣的便利也帶來了挑戰。比如隨著教宗良十四世的當選,網絡上可以說把教宗的過往翻了個底朝天。因而也出現了很多所謂「教宗良十四世」的言論。其實近年來,許多聲稱出自教宗方濟各的言論和訊息在網絡上也被廣泛流傳,但其中不少卻並非出自教宗本人。作為信友,我們在轉發有關的信息時,實有責任謹慎辨別,以免在無意間散播錯誤資訊,混淆視聽,甚至損害教會和教宗的教導而使教會蒙羞。 教宗是全體天主教會的牧者,是宗徒伯多祿的繼承人,其教導具有特殊的權威性。無論是透過正式文件或是各項講話,教宗的訊息旨在引導信眾走向基督,深化對信仰、道德及教會生活的理解和對社會的關注。因此,與教宗有關的言論不只是一般的新聞資訊,而是屬於信仰培育與靈修指引的重要資源。我們熱衷於轉發此類信息當然是值得鼓勵與推廣的。但是在社交平台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以「教宗說……」為開頭的文章、圖片或影片,言詞感人、立場強烈。然而,細看來源,往往沒有官方出處,也缺乏上下文,有些甚至是斷章取義或完全捏造,其內容可能與教宗真正的立場相左,甚至曲解信仰真理。例如,有些謠言刻意利用教宗的名義發表政治言論、評論社會議題,藉此為特定立場背書。這些假訊息往往利用教宗的權威性,讓讀者不假思索地相信並轉發,卻不知自己成了謠言的傳播者。 《天主教教理》提醒我們:毀謗和造謠都是違反「天主十誡」之第八誡命的罪行。(教理2477-2479)轉發虛假訊息,即便出於善意,也可能構成對真理的損害,甚至對教宗本人造成誤解與傷害。因此,我們有責任學習「辨別的神恩」(格前12:10),在靈性上持守謹慎與明智。 教宗訊息的最可靠來源是梵蒂岡官方的網站和媒体平台。當然有些言論可能是在其還未被選為教宗之前發表的,即使這些言論是真實的,但在訓導職權上仍不能與以伯多祿繼承者的言論相提並論。有時候即使是教宗的真實言論,也需要注意上下文和當時的場景,許多誤傳的語錄其實是對原意的斷章取義。需要閱讀整篇或整段談話或文件,了解其完整背景。更應避免情緒性的轉發,如某則訊息會激起強烈情緒(特別是憤怒、恐懼或仇恨),那不妨請先停下來,審視內容是否真的與教宗本意一致。 作為教友,我們蒙召在世界中為真理作見證。傳播真理的訊息,不僅是傳福音的方式,更是對教會的愛與忠誠的具體實踐。在虛假充斥的時代,成為一位真理的守護者,是每位信友的光榮使命。在2025禧年即將來臨之際,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做「希望的朝聖者」。在這趟信仰旅程中,願我們學會不隨波逐流、不輕信虛假訊息,常以祈禱和理智來分辨真偽。因為,真正的希望,永遠建基於真理之上。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言:「我們既懷著這種希望,所以坦白行事。」(格後3:12)愿我們都能在數位時代中成為明辨與真理的勇士,忠實地跟隨基督的腳步。
0 评论
時間真的很公平,每天24小時,每週7天,對每個人都一樣,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在這公平的時間內,不知不覺禧年已經過去快一半了。我想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知道,2025年禧年的主題——「希望的朝聖者」。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代,希望無疑是一盞明燈,引領著每一個人前行。就如教宗在禧年詔書中所說的:「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每個人的心裡都因懷著希望而有所期待和嚮往。」(望德不叫人蒙羞 1)尤其在人工智慧重塑工作倫理,氣候危機動搖生存根基,地緣政治撕裂人類共同體,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超越性的希望。「你應全心信賴上主,總不要依賴自己聰明;應步步體會上主,祂必修平你的行徑。」(箴3:5-6)這句聖經經文猶如遠古沙漠中的駝鈴和汪洋中的燈塔,指引人們穿越曠野,駛過海浪。它深刻地表達了信賴天主、走在希望之路上的核心精神:不是依賴自己的聰明,而是完全信賴天主。因為真正的希望不在資料模型的預測裡,更不在物質累積的安全感中,而是在那超越時空的永恆裡。
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召叫為朝聖者,當然朝聖不僅僅是一趟身體的旅行,更是一趟靈魂的歷程。當我們踏上信仰的朝聖之路,我們並不總是知道前方會遇到什麼挑戰,但我們深信天主會為我們預備道路,使我們能夠勇敢向前。就如耶肋米亞先知在亡國流放前夕寫下:「我知道我對你們所懷的計劃──上主的斷語──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令你們有前途,有希望。」(耶29:11)這種在絕望中孕育希望的勇氣,也許正是朝聖者的第一課。現代人習慣用所謂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衡量人生價值,用演算法預測未來軌跡,卻不經意間可能將靈魂囚禁在數位牢籠當中。 回顧聖經的歷史,亞巴郎因信仰而離開家鄉,邁向應許之地;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漂泊四十年,憑著對上主的信賴,終於進入流奶與蜜的福地。他們的旅程充滿困難,但因著希望,他們得以堅持到底。有時候,我們的希望可能很簡單或者很直白。就如新冠肺炎(Covid)大流行期間,米蘭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空蕩的聖殿中獨自演奏的直播畫面,無疑給很多人帶去了希望,撫慰了千萬隔離著的心靈。黎巴嫩貝魯特爆炸發生後,網絡上流傳著一位老婦人在自己被炸毀的家中彈著鋼琴,讓人看到了希望。這些場景讓我們看到,當一切陷入崩潰時,些微的希望都會給人帶來生機。 所有希望的根基在於「全心信賴上主」,並非僅是一種樂觀的態度,更不是倚賴自己的聰明。人類的智慧畢竟有限,許多時候我們無法看清前方的道路,甚至會因環境的艱難而陷入絕望。然而,當我們學會完全依靠天主,我們的希望就不再建立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上,而是紮根於那位永恆不變的天主。這種信賴讓我們在逆境中仍能前行,因為我們深信天主不會拋棄我們,而是會修平我們的道路,帶領我們走向光明。(箴3:6) 聖母瑪利亞是信賴天主的最佳榜樣。當天使向她宣報她將懷孕生子時,她雖然不明白這一切如何發生,但她並沒有因未知而逃避,而是懷著希望與信賴回應:「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8)同樣地,在我們的生命中,當面對困難和未知時,我們是否願意像瑪利亞一樣,以信德回應天主?我們是否願意將自己的計畫交託給天主,相信祂會引導我們走向最美好的未來?當我們在生活中活出這份希望時,我們不僅是在為自己尋找光明,也是在為他人點燃希望的火焰。 當人工智慧開始討論意識本質,當太空探索尋找地外生命,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聽見那個古老而常新的應許:你「應步步體會上主,祂必修平你的行徑。」在這充滿不確定的世代,每個願意「全心信賴上主」的生命,都在成為照亮世界的希望燈塔,直到那日,「他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默21:4)這永恆的許諾,正是朝聖者跋涉的力量泉源。 聖保祿宗徒說:「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樣的喜樂和平安,使你們因著聖神的德能,富於望德。」(羅15:13)願我們每一位在這2025年的禧年中,都能成為真正的「希望的朝聖者」,以信賴的心緊握天主的手,勇敢前行,並將這份希望帶給世界。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主日平安!
自復活節第二天教宗方濟各榮歸天家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轉向了梵蒂岡。人們關注梵蒂岡的動態,不僅是為悼念已去世的教宗,更關注的是誰將成為下一任教宗。在教宗去世或辭職後,教廷處於「宗座出缺」期(Apostolica Sedes Vacans)。一旦進入「宗座出缺」期,教廷所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都自動停職(也包括聖座國務卿在內),不再負責該機構的運轉,直到新教宗出現,重新任命教廷所有負責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各機構都不運轉了,每個機構的工作人員都在進行著日常工作,只是不再有主要負責人,但他們需要向整個樞機團負責,至於重大事件或決定則需要等待新教宗來定奪。 在安葬教宗後的九日哀悼期結束後,正式開始新教宗的選舉(教宗去世後最早 15 天,最晚 20 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們會齊聚羅馬,在祈禱辨別中選出下一位天主教會的領袖——這是一個充滿歷史、傳統與信仰的過程。但這場選舉究竟是如何進行的?是誰參與了這項決定?選出下一任教宗的關鍵步驟又有哪些呢?下面我簡單梳理一下教宗產生的過程。 第一步:聚集樞機主教們。當「宗座出缺」時,樞機團團長(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們齊聚梵蒂岡,參加所謂的「全體會議」(General Congregations)。這段時間用來祈禱、討論並為即將舉行的選舉——即習慣上說的「樞密會議」(conclave)做準備。 第二步:樞機主教們舉行彌撒,祈求聖神的指引。在選舉程序正式開始之前,樞機主教們會齊聚聖伯多祿大殿共同舉行彌撒,祈求聖神的引導與啟示。 第三步:樞機主教進入西斯廷教堂,保密投票開始。這時候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即年齡在80歲以下者列隊進入西斯廷教堂,呼求聖神降臨。他們隨後宣誓保守機密,接著教宗禮儀長宣布“Extra omnes”,意思是「無關人員全部退出!」此後,只剩下有投票資格的樞機主教留在西斯廷教堂。 第四步:樞機主教們討論可能的候選人。從法律上來說,任何受洗的天主教男性都有資格被選為教宗,不一定非得是樞機主教!不過,近現代教宗都是從樞機團中選出。樞機們會仔細權衡各項重要特質,同時考量教會當前的需要。這個過程既包括在祈禱中的分辨,也涉及實際層面的考量,目的是選出一位能在未來歲月中有效帶領教會的領袖。(這裡的討論不涉及某個人是否合適,只討論教會的需要。) 第五步:開始投票。投票時,每位樞機主教會在選票上寫下自己所選的候選人姓名,將選票摺好後投入一個大型的聖爵中。隨後進行計票。當選教宗必須獲得出席選舉樞機中三分之二的選票。 第六步:計票結果。如果無人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票,選票與筆記會被焚燒,並加入特製混合物產生黑煙,表示尚未選出教宗。第一天只進行一輪投票,以後八天每天最多可進行四輪投票,直到有一位候選人獲得三分之二多數,此時當選者會被詢問是否願意接受任命;若接受,便選擇教宗名號,首次穿上白衣。接著燃燒投票用紙時加入特殊混合物產生白煙,白煙從西斯廷教堂煙囪升起,象徵新教宗已誕生,羅馬全城鐘聲響起向世人宣告這一時刻。(33輪投票過後,如果仍未有人超過三分之二票數,第34輪會選擇前面投票中得票最高的兩位作為候選人,得票過半者當選。) 第七步:正式宣佈。新教宗當選後,首席執事樞機主教會走上聖伯多祿大殿的陽台,向世人宣佈:“Habemus Papam!”(「我們有教宗了!」),隨後新教宗首次現身陽台,向全球民眾致意,並以「Urbi et Orbi」向羅馬城及全世界賜予宗座降福,正式展開他的牧職使命。 幾天前樞機團已公佈將在5月7日星期三舉行正式投票選舉,所以不出意外的話,這周我們應該就會看見新教宗的出現。讓我們特別為有選舉權的樞機主教們祈禱,祈求天主聖神引領他們選出符合天主聖意的基督在世代表。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主復活了,阿肋路亞!
願復活的耶穌基督賜予我們每一個人獲得在祂內的新生!尤其祝賀剛剛領受洗禮的兄弟姊妹們,願基督藉祂的復活賜予你們的新生,使你們常常體驗到祂愛的救贖! 四旬期當中我們跟隨耶穌進入曠野,登上高山,在經歷了四十天的刻苦、齋戒、反省之後,整個普世教會隨著逾越節的慶祝,進入了以五十天來慶祝基督的光榮復活及喜樂的復活期。藉著四旬期的刻苦、齋戒和自我反省,使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看到天主,進而改變自己並與天主和好,使我們與天主、與他人、甚至與自己重新建立更好的關係。隨著耶穌基督從死者中的復活,我們也同祂一起進入了新生。 在整個五十天的慶祝中,教會將特別慶祝幾個隆重的日子。首先是「復活節八日慶期」,也就是復活節到復活期第二主日的八天當中,教會均以「節日」(Solemnity)的規格來舉行禮儀。早教會傳統中,這一周也被稱作「白衣周」,目的是為在復活前夕禮儀中領受洗禮的新教友闡釋聖事奧跡的要理。在這周當中,新領洗的教友每天穿著白衣到教堂參與禮儀,直到第八天,也就是復活期的第二主日才脫去白衣,因此該主日也被稱作「卸白衣主日」。 在千禧年(2000年)的時候,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傅天娜修女為聖人,同時訂立復活期第二主日為「救主慈悲主日」(Divine Mercy Sunday)。因為耶穌私下啟示聖傅天娜修女:「在救主慈悲日,我溫柔的慈悲之最深處敞開了,向接觸我慈悲泉源的靈魂們傾注汪洋般的恩寵:沒有任何靈魂,縱使如何罪大惡極,都不要害怕親近我。」(《傅天娜修女靈修日記》699節)同時,教廷聖赦院也頒發了關於在「救主慈悲主日」能得到全大赦的法令,使信友們在完成得大赦的條件下,在當日可獲得全大赦。 第三個隆重慶祝即「耶穌升天節」,傳統上於復活主日後第四十天(復活期第六主日後的星期四)舉行,屬於當守瞻禮。因此該節日最古老的名稱是「第四十日」,之後在東方教會中經常因為《宗徒大事錄》中記載的事跡,稱其為「被提上升」(Assumption)(宗1:11)。但教會為了表示耶穌是以自己的力量升天,所以又常用的名稱是「上升」(Ascension),這也是我們現在禮儀中的名稱。由於大部分地區當日都不是法定假日,所以為了便於更多教友參與慶祝,很多地方教會都將其改在了之後的復活期第七主日慶祝。 最後就是「聖神降臨節」(Pentecost Sunday),也被稱做「五旬節主日」總結復活期的神聖五十天。教會在該節主日紀念聖神降臨之恩,聖神並傾注於宗徒身上;這也是教會的「生日」,這一天教會展開向各語言、 各民族、各邦國傳報喜訊的使命(宗2:1-4)。隨著當晚第二夜禱的結束,復活期也宣告結束,常年期開始。復活蠟燭放回洗禮池旁,只在舉行洗禮或葬禮時才燃點。舉行葬禮時,應將復活蠟燭放在靈柩附近,以顯示基督徒的死亡是真正的逾越。 再次祝福大家,復活節快樂,也願我們每一個人藉復活期的慶祝,體驗到在祂內的新生與喜樂!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主日平安!
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我们很多信友都願意在聖母臺前祈禱,請她為我們轉求。當然這是很好的熱心敬禮,歷代教宗也都為我們樹立了這個榜樣,正如我們熟知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和當今教宗方濟各,都將自己的牧靈訪問托付於聖母的助佑。不過教會對於聖母顯現的確認卻是非常認真謹慎的。比如我們熟知的默主哥耶(Medjugorje)聖母,直到今天,教會都未確認聖母顯現的真實性。聖座教義部(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CDF)甚至於去年(2024)九月頒布了一份相關的說明。 默主哥耶聖母自1981年第一次顯現給六位少年後就一直存在爭議。先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0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四年後完成調查,卻未公佈任何結果,之後當地主教禁止了那些「神視者」在堂區的公開活動。2017年教宗方濟各允許有組織的朝聖,但強調「非官方確認」聖母顯現的真實性。2019年教宗發布了一項命令,其中規定「可以組織前往默主哥耶的朝聖活動,但要始終注意避免被解讀為對事件的真實性的確認」。去年9月19日圣座教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并介紹了已由教宗於8月28日批准的「和平之后:有關默主哥耶靈性經驗的說明」文件。 《和平之後》文件雖然承認了與默主哥耶相關的屬靈經驗所帶來的積極成果,允許信友參與相關的敬禮活動,但未對聖母顯現的真實性作出裁決。它強調,雖然看到了其積極的屬靈成果,但這並不意味著對這些現象的超自然性予以認可。該文件提醒信友在解讀默主哥耶的相關訊息時應保持謹慎,特別是涉及未來預言或世界性災難的內容。可見教會對所謂神視或顯現的謹慎與重視。 雖然每個國家甚至教區都有所謂「聖母顯現」的事跡,但真正獲得教會承認的也好像只有5個而已。依聖母顯現先後時間,它們分別是墨西哥的瓜達盧佩聖母(Our Lady of Guadalupe);法國的路德聖母(Our Lady of Lourdes);葡萄牙的法蒂瑪/花地瑪聖母(Our Lady of Fatima);比利時的博蘭/包蘭圣母(Our Lady of Beauraing)和芭訥圣母(Our Lady of Banneux)。另外還有早期教會西班牙的柱石聖母(Our Lady of the Pillar)和意大利的雪地聖母(Our Lady of the Snows),這兩處聖母顯現雖然教會沒有頒布文件承認其真實性,但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傳統,故也為教會所承認。 可見教會對所謂「顯靈」或「奇跡」是非常謹慎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調查、驗證,最後經教宗批准,才會被正式認可。不管聖母是否顯現,我們相信她始終在我們的生命中看顧著我們。讓我們一起祈禱:天上的聖母媽媽,請為我們祈禱! |
扫码加博主微信博客分類
全部
博客檔案
七月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