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禮儀年是每三年一個循環,今天是將臨期第一主日,也即是第三年的開始。
在禮儀年的第一階段,即今天開始的將臨期,禮儀的主題主要集中在主基督的兩次來臨上。我們期待著慶祝主耶穌在白冷恆的第一次降來。聖經中有很多關於這次來臨的預言。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就引用了耶肋米亞先知其中的一個預言。那時日將要到了,上主要實踐祂對以色列的諾言,從達味的後裔中要生出一支正義的苗芽,祂會在地上實行公正之事(耶33:14-15)。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啟示了祂的第二次來臨。耶穌的啟示看上去是為了警告人們那日子來臨時的恐怖,實則是為了邀請我們準備好迎接祂的再度來臨。因為沒有準備好,所以眾人在等待即將臨於天下的事時就會驚慌失措,甚至恐懼昏倒(路21:25-26)。 那我們該如何去準備迎接基督的來臨呢?聖保祿宗徒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給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告訴我們在等候主的來臨是該做什麼。聖保祿說:“願主使你們彼此間的愛情,及對眾人的愛情,增長滿溢,就像我們對你們所有的愛情,好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同他的眾聖者來臨時,在我們的天主父前,在聖德上無可指摘。”(得前3:12-13) 為了準備救主的來臨,不管是為慶祝祂第一次的來臨,還是迎接祂的第二次來臨,我們必須增加對彼此的愛和對所有人的愛,甚至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那些遵循愛的誡命的人必獲得救恩。事實上,我們的救恩本身就取決於自己在生活中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為了戰勝仇恨,播散愛心。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關心他人的需要,照顧社會中或者我們周圍那些最小的兄弟姊妹們。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或明或暗的力量在鼓勵仇恨、不寬恕等等相反愛的誡命。看看不同政黨之間的攻擊,真可謂有點無所不用其極。在這兩年的疫情中,有多少人因為對於防疫措施的不同觀點,或者是否注射疫苗觀點的差異而互相攻擊,甚至是朋友、家人之間都會因此而反目成仇。 所以在準備迎接基督來臨時,讓我們祈求天主賜給我們恩寵,給我們一顆醒寤的心,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不要使自己變成傳播仇恨的種子。如果我們使這個世界或者自己的周圍都變成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社會,那麼當主耶穌與“祂的諸聖者來臨時”,我們就不會驚慌和恐懼。如果我們都是真正的基督門徒,是一個愛的使者,那麼我們也就會自然無懼地面對那最後的日子,不管是基督再來,還是我們自己生命的結束。 教宗⽅濟各 第 36 屆世界青年⽇文告 2021 年 11 月 21 日 「起來!我要選派你去為你所見之事作證!」 (參閱:宗廿六 16) 親愛的青年人:
我渴望再次牽起你們的手,與你們一同前往 2023 年里斯本世界青年日這趟心靈朝聖之旅。 去年的文告,是我在疫情即將爆發之前頒布的,主題是「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參閱:路七 14)。在天主上智的安排下,祂已經開始在預備我們,好能面對即將來臨的重大挑戰。 在世界各個角落,我們都承受著失去眾多親人的痛苦,經歷著社交隔離。 對你們青年人來說,這場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更是一大挑戰,因為你們的生活本是向外開展的:學校、工作、社交活動。你們發現自己身處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有些人在無所準備、缺乏支持的狀態下感到迷惘。我們看到家庭問題、失業、憂鬱、孤獨、成癮行為等問題一一浮現,更不用說長期累積的壓力和緊張、仇恨的爆發和暴力的滋長。 然而感謝天主,這並非事實的全貌。這段經歷讓我們看到自己的脆弱,卻也展露了我們的美德,以及我們對團結互助的渴望。在世界各地,我們看到許多人,包括很多青年,為生命而奮鬥、散播希望的種子、捍衛自由與正義,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及橋梁的搭建者。 一個青年人的跌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全人類的跌倒。但是當一個青年人站起來,同樣,也有如整個世界都站了起來。親愛的青年,如此巨大的潛力就在你們手中!如此豐厚的力量就在你們心中! 今天,天主也在向你們每一個人說:「起來!」我衷心地希望這篇文告能幫助我們迎接新的世代、人類歷史上一個嶄新的篇章。然而,親愛的青年人, 沒有你們就不可能有新的開始。為了能重新站起來,世界需要你們的力量、 你們的朝氣、你們的熱情。因此,我想要和你們一起默想宗徒大事錄的章 節裡,耶穌對聖保祿說的「起來!我要選派你去為你所見之事作證。」(參 閱:宗廿六 16) 保祿在君王前的證詞 2021 世界青年日主題所採用的聖經章節,是摘自保祿被監禁前,在阿格黎帕王面前所作的證詞。曾經身為基督徒的敵人和迫害者的保祿,現在正為了基督信仰而受審。事隔大約 25 年,宗徒講述了他歸依的故事,以及他與基督決定性的相遇。 保祿承認他過去曾迫害過基督徒,直到有一天,當他前往大馬士革逮捕其 中一些人時,有一道光「比太陽還亮」,環照著他和他的同伴(參閱:宗廿 六 13)。然而,只有他聽到「一個聲音」:耶穌對他說話,並按著名字呼喚 他。 「掃祿!掃祿!」 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件事。天主藉由呼喚掃祿的名字表明了祂完全認識 他。這好像在告訴他:「我知道你是誰,我知道你在做什麼,但我要親自和 你說話。」耶穌兩次以他的名字呼喚他,這是特別且重大召叫的標記,就像祂對梅瑟(參閱:出三 4)和撒慕爾(參閱:撒上三 10)所做的那樣。 當掃祿跌倒在地,意識到自己成了天主顯現的見證人,這個強大而神聖的啟示使他不知所措,但卻沒有要打擊他。相反地,他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呼喚。 事實上,只有與基督個人的、毫無隱藏的相遇才能改變生命。耶穌表明祂很了解掃祿,祂對他的內心瞭如指掌。儘管掃祿是一個迫害者,儘管他心中對基督徒充滿仇恨,耶穌知道他是出於無知,祂想向他展示祂的憐憫。 這種恩寵,這種無償又無條件的愛,正是徹底轉化掃祿生命的光。 「主,你是誰?」 呼喚他名字的這一位,面對祂的神祕臨在,掃祿問道:「主,你是誰?」(宗 廿六 15)。這個問題至關重要,我們每個人遲早都要問這個問題。只從別人那裡聽說過基督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親自與祂交談。其實,這就是祈禱。祈禱是直接與耶穌對話,也許我們的心仍然混亂,我們腦中充滿懷疑, 甚至有對基督和基督徒的蔑視。我希望每個年青人,最後都能打從心底提出這個問題:「主,你是誰?」 我們不能假定每個人都認識耶穌,即使在這網路世代也是如此。許多人都會對耶穌和教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是誰?」在聖保祿被召叫的故事裡, 這是他說的唯一一句話。對於他的問題,主立刻回答他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宗廿六 15) 「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 透過這個回應,主耶穌向掃祿揭示了一個偉大的奧祕:祂與教會是一體的, 祂與基督徒同在。在那之前,掃祿除了看過被他關進監獄裡的信徒(參閱: 宗廿六 10)和那些他同意處死的人(同上),他完全不認識基督。但他看過基督徒如何以善報惡,以愛報恨,他們為基督的名承受著不正義、暴力、 誹謗和迫害。某種程度上,掃祿在不知不覺中,已與基督相遇:他在基督徒身上遇見了祂! 我們多少次聽到有人說:「我接受耶穌,但我不要教會」,好像這兩者間可以擇一替代。然而不認識教會,就無法認識耶穌。不藉著團體中的弟兄姊妹,我們無法認識耶穌。如果在信仰上沒有活出教會的氛圍,我們就不能自稱為完整的基督徒。 「你向刺錐踢去,為你是難堪的」 在掃祿倒地後,天主對他說了這句話。但祂一定也曾在無形中反覆地告訴他同樣的話,試圖吸引他到身旁,但掃祿拒絕了。我們的天主對每一個離 開祂的青年人也同樣溫柔地「譴責」:「你要逃離我到幾時?為什麼你聽不見我在呼喚你?我在等你回到我身邊。」就像耶肋米亞先知一樣,我們有時會說:「我不再想念祂」(耶廿 9)。但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燃燒的熱火: 即使我們試圖澆熄它,也做不到,因為它遠比我們強大。 天主揀選了一個正在迫害、完全仇視祂和祂子民的人。我們可以看到,在天主眼裡,沒有人是無法被贖回的。透過與祂個人的相遇,總是能夠重新開始。沒有一個青年人是無法被天主的恩寵和憐憫所觸碰的。我們不能對 任何人說:「他已經離太遠了……,已經太遲了……。有多少青年人強烈地反對教會、逆流而行,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需要能夠付出,需要全力去愛, 需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在年輕的掃祿身上,耶穌看破了這一點。 認出我們的盲目 我們可以想像,掃祿在與基督相遇之前,是個自以為是的人,基於品行正 直、熱心、出身與受教育的背景,他認為自己很「偉大」。當然,他相信自己做的都是對的。而當天主向他顯示了自己,掃祿便「跌倒在地」,失明了。 突然間,他的肉體與心靈都無法再看清。他所深信的一切動搖了。他明白 了過去執意要殺害基督徒的那份熱血是大錯特錯的。他明瞭了自己沒有掌握絕對的真理,而且還離得很遠。他的信念與驕傲都崩解了;突然間他發 現自己迷惘、脆弱且「渺小」。 這份謙遜、對自身限度的認識,至關重要!那些自認為了解自己與他人的 一切,甚至通曉宗教道理的人,很難與基督相遇。如今失明的掃祿,不知何去何從。獨自在黑暗中,唯一清楚的,是他看到的那道光與他聽到的聲音。正當我們承認自己是盲目的,我們才開始看見,這多麼出乎意料! 在他去大馬士革的路上所遇到的經驗,使他覺得晴天霹靂,他寧願別人稱他為保祿,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渺小的」。這和我們現今一般使用的暱稱或藝名不一樣。與基督的相遇改變了他的生命,這讓他真正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拆毀了過去阻擋他在真理中認識自己的高牆。正如他向我們說的: 「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 (格前十五 9) 如同許多聖人一樣,里修的聖女小德蘭總愛說:「謙卑就是真理」。現今有多少的「貼文」支配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社交網路上,常以布景、 網路攝影機和濾鏡特效精細地編排而成的。人們越來越想要聚光燈打在自 己身上、呈現完美的模樣,向「朋友」、「追蹤粉絲」展現一個往往不能反映真實自我的形象。基督,正午之光,祂來照亮我們,使我們返璞歸真, 卸下所有的面具。祂讓我們清楚看到自己原本的模樣,因為祂就愛我們原本的模樣。 改變觀點 保祿的歸依並非要他轉身回頭,而是向一種完全嶄新的視角開放。他繼續著前往大馬士革的旅程,但改變已經發生;現在他是一個不同的人(參閱: 宗廿二 10)。我們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悔改並更新自己。我們依然做以前在做的事情,但內在的初衷和目標已經有所不同。以保祿來說,耶穌告訴他要繼續前往大馬士革。保祿服從了,但旅程的目標與目的已被徹底轉變。 從那時開始,保祿將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不再是一個迫害者和劊子手,而是一位門徒和見證者。在大馬士革,阿納尼雅將為他付洗,並帶他認識這個基督徒團體。在靜默與祈禱中,保祿將深思他所經歷的事,以及主耶穌賦予他的新身分。 不要澆熄青年的活力與熱情 對我們而言,保祿在遇見基督前所抱持的態度並不陌生。親愛的青年人, 在你們心中不知道有多少力量和熱情!可是籠罩在你周圍的黑暗會妨礙你們正確地看待事物。你們冒著生命危險,對抗毫無意義的鬥爭,甚至成為 暴力的人。不幸的是,你們自己和身邊最親近的人將成為第一個受害者。 也有另一種危險,就是高舉正義的價值,為之挺身征戰,但是一旦走向極端,將會變成毀滅性的意識形態。今天有多少青年在自身的政治或宗教信念的鼓吹下,最終在許多人的生命中,成了暴力與毀滅的工具!有些人在網路世界裡逍遙橫行,在虛擬和社交網絡裡找到新的戰場,肆無忌憚地以假新聞為武器,散播毒害、殲滅對手。 當天主介入保祿的生命時,祂並沒有壓抑他的個性或他充滿熱情的心。反之,祂讓這些特質開出美麗的花朵,將他轉變成一個偉大傳教士,把福音帶到天涯海角。 萬民的宗徒 從今以後,保祿被稱為「萬民的宗徒」。他曾是一個法利塞人,一個一絲不苟地遵循法律的人!這裡我們又看到另一個出乎意料的地方:天主信任一 位曾經迫害祂的人。如同保祿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說:「我信任你。我明白且掌握了你的生命故事,我會與你同在。雖然你經常反對我,但我選擇了你,並使你成為我的見證人。」天主的意念能把最 惡劣的迫害者轉變成偉大的見證人。 基督的門徒蒙召成為「世界的光」(瑪五 14)。雖然保祿這時是失明的,但他現在必須為他所見的作證。這又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地方!然而保祿正是通過自己的個人經驗,他才能夠與主將要派遣他去找的人產生共鳴。這是為什麼他作證說道:「開明他們的眼,叫他們從黑暗中轉入光明。」(宗廿 六 18) 「起來,去作見證!」 在我們接受了洗禮所賦予的新生命時,天主賜予我們一個重要且改變生命的使命:「你要成為我的見證人。」 今天,基督曾經給保祿的邀請也是祂給每一位青年人的:起來!不要再垂頭喪氣或自怨自艾;有個使命正等待著你!你也能向人見證耶穌在你身上 完成的一切。我以基督之名對你說: - 起來,並向人見證:你曾經在你的盲目中與光相遇──你在自己及他人身上、在教會的共融中,看見天主的美善戰勝了所有的孤寂。 - 起來,並向人見證: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與孩子間、青年與長者的對話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能培養出愛和尊重。 - 起來,並捍衛社會正義、真理與人權,保護受迫害者、窮人、弱勢群體、 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和移民。 - 起來,並向人見證:以一個閃爍著好奇讚嘆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受造物, 讓你將地球視為我們的共同家園,給予你勇氣去促進生態的和諧。 - 起來,並向人見證:失敗的人生能夠重建,心靈喪亡的人能重獲生命, 受奴役的人能恢復自由,被悲傷壓迫的心能重見希望。 - 起來,並喜樂地向人見證生活的基督!在學校、大學裡、工作中、網路世界及任何地方,向你的同儕們廣傳祂愛與救恩的訊息。 天主、整個教會和教宗,都信任並派遣你們,在今日世界踏上前往「大馬 士革的旅途」,向旅途中相遇的其他青年人作見證!不要忘記:「凡真正體 驗過天主救贖的愛,都不需要太多時間或冗長的培訓,才能走出去宣講那份愛。在某程度上,每位基督徒都是傳教士,因為他或她曾在耶穌基督內經歷過天主的愛。」(《福音的喜樂》,120) 起來!在地區教會慶祝世界青年日 我再次邀請每一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同參與 2023 年里斯本世界青年日的心靈朝聖之旅。但是接下來的聚會,是於2021年的基督君王節,在地區教會裡、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教區中,以地區性的方式慶祝的青年日。 我希望大家能善度這個階段,做個真正的朝聖者,而非「信仰的觀光客」! 願我們向天主驚喜的安排敞開心扉,祂渴望點亮我們的旅程。願我們更願意敞開自己,並藉著我們的弟兄姊妹,一起聆聽祂的聲音。如此,我們將能互相扶持、一同站起身來,並在這歷史性的艱難時刻,成為新時代的先知,未來仍充滿希望!願童貞榮福瑪利亞為我們每一位轉求。 教宗方濟各 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2021 年 9 月 14 日,光榮十字聖架慶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今天是常年期的最後一個主日,下主日就進入了新的一個禮儀年。人世间所有事物都受時空的限制,所以教會的禮儀年也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不停地輪回。但我们今天慶祝这位君王却不受時空限制,祂就是今天若望宗徒在第二篇读经中所称的“‘阿耳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 上主天主(默1:8),也即是原始與終末。
耶穌基督的確是君王。祂統治著一切,因為上天下地的一切都交給了祂(瑪28:18)。不過這位宇宙的君主,看起來卻又是那麼的渺小,因為祂沒有居於高牆大院的王宮,沒有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也沒有金戈鐵馬作護衛,卻誕生在馬槽,成長於普通木匠家庭,生活於平民百姓之間,甚至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但卻吸引著各民族、 各邦國及各異語人民來朝拜祂侍奉祂(達7:14)。祂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平息風浪、變水為酒,卻沒有用威嚴和武力來統治人民,而是以愛來服務自己的子民,接納最卑微者、被遺棄者、稅吏、妓女、罪人和所有身在痛苦中的人,並為他們的福祉和生命而受苦死於十字架上。這位宇宙的君王用一種極其卑微、不可思議的方式化身成人,為使自己的國民生活在一個平等、和平、友愛的國度,並讓他們認識到在自己的國內,愛是統治一切的唯一武器。天國是耶穌一生所宣講的主要信息,祂是多麼的渴望所有的人都能認識到天主的心意,都能和祂一起享受天國里的一切福樂。然而世人卻不認識、不承認耶穌至高無上的權威,但這並不影響祂君王的身份,祂依然緩於發怒而富於仁慈,仍然在等待,在用愛召喚自己子民的回歸。 當然,作為君王,祂也像任何國王一樣,向祂的臣民頒布法令。然而,祂的法令卻又與其他統治者的命令完全不同:
教宗方濟各 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1 年 11 月 14 日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 1.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句話是逾越節前幾天, 耶穌在伯達尼某「癩病人」西滿家中晚宴時說的。福音聖史告訴我們,有 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香液進來,倒在耶穌頭上。這行動使人們大為 驚異,對此作出兩種不同的詮釋。
首先,一些在場的人,包括門徒在內,感到憤慨:他們考慮到香液的價 值──大概是三百德納,約為工人整年的薪金──認為應把它賣掉,把收 益施捨給窮人。按若望福音,猶達斯就是持這種態度來詮釋的:「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聖若望繼而指出,猶 達斯「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 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若十二 5~6)。這苛刻的批評出自負賣者的口,絕 非偶然的事:這說明了那些不尊重窮人者,就是違背耶穌的教導,不能算 是祂的門徒。奧利振就此事曾說過很嚴厲的話:「猶達斯表面上關心窮人 (⋯⋯)。如果今天那掌管教會錢囊的人,像猶達斯那樣口裡為窮人說話,卻拿去他們的捐獻,就讓這些人同遭猶達斯的下場吧!」(《瑪竇福音註 釋》11,9) 第二個詮釋是耶穌作的,它令我們領會那女人行動的深義。耶穌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受?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谷十四 6)。 耶穌自知死亡將至,視她的行動是提早在安葬前為自己死去的遺體敷油。 這看法超乎所有同席者意料之外。耶穌提醒他們,祂是窮人之首,是窮人中最窮的一個,因為祂代表著所有窮人。祂貴為天主聖子,卻以窮人、孤獨者、被排斥和被歧視者的名義,接受這女人的敬意。她以女性的敏銳, 竟是那唯一明瞭主心思的人。這女人之所以沒有名字,也許正是為了代表天下歷代一眾女性,雖然無權發言,甚至飽遭暴力,卻出現在基督生命的最重要時刻,即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及埋葬之時,以及在祂復活後的 顯現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這些經常被歧視和不被委以重任的女性,在福音中卻扮演著啟示歷史的要角。耶穌結論所說的話很有說服力,祂把這女人連繫到福傳的大業上:「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谷十四 9) 2. 耶穌與這女人間的強烈「同理心」,以及耶穌如何理解這女人為祂敷油一事,剛好與猶達斯和其他人對此事反感的看法相反,這為我們開闢了一 條有效的途徑,去反省耶穌與窮人和宣講福音間那不可分離的關係。 耶穌所揭示的天主面貌,實是一位關心和親近窮人的父親。耶穌所做的一切,確證了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祂臨於我們中間的具體標記。我們 不能隨自己所想的時間和地點找到祂,而是在窮人的生活中,在他們的痛苦和急需中,在他們有時被迫所處的非人生活環境下,才能找到祂。我不 厭其煩地重複說,窮人是真正的福傳者,因為他們是首先接受福音的人, 並獲邀去分享天主的真福和祂的神國。(參閱:瑪五 3) 在各種處境和程度中的窮人,都在向我們宣講福音,因為他們讓我們不斷以新的方式發現天父的真面貌。「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 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 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 窮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 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 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 我們分享的。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的不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上和我們合而為一。』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 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福音的喜樂》,198~199) 3. 耶穌不但站在窮人那一邊,更與他們同甘共苦。這對祂各時代的門徒來說,確是個有力的教導。祂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也指 出了這一點:窮人雖然常存在我們當中,但不應使我們習以為常,以致變 得無動於衷,卻要親自與他們分享生活,而不是假手於人代而為之。窮人並非團體「以外」的人,而是我們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弟兄姊妹,以減輕 他們的憂慮和受忽視,讓他們重拾失去的尊嚴,並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社會包容。另一方面,我們深明一個慈善行為要有一位施與者和一位接受者, 但一起分享甘苦卻能締造手足情誼。施捨只是一時之舉,但共同分享卻持續不斷。前者易使施與者沾沾自喜,卻使接受者感到屈辱;後者能加強團結互助,為達到公義建立必需的基礎。總而言之,信友若要親身看見和接觸耶穌,就知道要到誰那裡去:窮人是基督的「聖事」(標記),代表著 祂並指出祂的所在。 我們可以效法許多聖人聖女般,把與窮人共甘苦作為自己的生活方針。在芸芸諸聖中,我特別要提到痳瘋病人的使徒聖達勉神父( Damiano de Veuster)。他以莫大的慷慨精神,受召到恍如痳瘋病人隔都的莫洛凱島, 與他們一起生死與共。他捲起衣袖,親力親為,使這些貧窮和被排擠至絕境的病人,能度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他充當醫生和護士,不顧身陷的危險,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屬地」的島上,為人帶來愛情之光。他最終也染上痳瘋病,這是他為這些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生命,徹底與他們共甘苦的標記。 他所作的見證,為今日新冠疫症肆虐下的我們,依然有效:天主的聖寵肯定在許多人心中運作,他們雖不大事張揚,卻獻身切實與那些最貧窮的人 共甘苦。 4. 為此,我們要全心依從主的號召:「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 15)。這悔改首先在於打開我們的心扉,明認各種形式的貧窮,更要符合我們所宣認的信仰而生活,這樣去宣揚天主的神國。窮人多次被視為另類人士,是需要特別慈善服務的一群。要跟隨耶穌,就要改變這種思維,接受分享和參與窮人生活的挑戰。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就要選擇不在世上囤 積財寶,以免在這脆弱和易逝的現實中,抱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反,我們要準備擺脫任何妨礙我們達致真正福樂的枷鎖,好能認清那永久且不受任何人地事物破壞的真福。(參閱:瑪六 19~20) 耶穌在這方面的教導是反潮流的,因為祂應許那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可絕對肯定看見和經驗到的事物:「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 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 報,並承受永生」(瑪十九 29)。我們在轉眼即逝的財富前,在世間的權位和虛榮前,若不選擇成為貧乏的人,便無法為愛而獻出生命,只能度一 個不完整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意願,卻無法轉化世界。所需要的就是絕對 向基督的恩寵開放,這能使我們成為祂無限愛情的見證,令我們世上的生活再次具有說服力。 5. 基督的福音驅使人特別關懷窮人,要求人認清不同形式的倫理和社會的極度紊亂,是不斷導致新形式的貧窮的原因。有一種觀念似乎逐漸形成, 認為窮人不但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更對一種以某些特權人士的利益為中 心的經濟系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一個漠視或隨意取捨道德原則的市 場,造成不人道的處境,令那些生活在任人擺布情況下的人飽受打擊。我 們目睹不斷有新的貧窮和排外陷阱形成,它們都是一些無道德原則、缺乏人道觀念和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操控經濟和金融的人造成的。 此外,去年更加上另一個災難:新冠疫情,導致窮人額外倍增。這仍不斷造訪數以百萬人的家門,即使並不一定帶來病苦和死亡,卻是貧窮的先兆。 窮人的數目大大倍增,可惜的是這仍會在未來數月內發生。有些國家正受 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後果,以致他們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竟缺少最基本的急 需品。慈善食堂門外大排人龍,正是情況惡化的實際跡象。顯然我們必須 找到對抗病毒最合宜的全球解決辦法,但必須排除任何偏袒的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給予受失業影響的人,一個具體的答覆,因為失業已令許多有家 庭負擔的父親、婦女和青年,蒙受巨大的打擊。感謝天主,許多人所表現 的社會團結和慷慨精神,連同一些具遠見的推動人道計劃,正在這方面作 出且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6. 畢竟仍有一個不甚明顯的問題有待解決:應如何實際回應數以百萬計的窮人,他們屢次遇到的若非厭惡,就只有冷漠?我們應採取什麼公義的途 徑,才能克服社會的不平等,並重建那屢遭踐踏的人性尊嚴?一個自私自 利的生活方式,正是導致貧窮的同謀,往往把窮人處境的責任,完全推卸 在他們身上。然而,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自私所造成。為此,關鍵 在於推動發展進程,利用各人的才能,技術互補和角色互異,好能達致一 個共同參與的公共資源。許多「富人」的匱乏,可藉「窮人」的富足來補 足,所欠缺的就是彼此相遇和認識!沒有人是這樣貧乏,以致無法彼此貢 獻出自己的東西來。窮人不可只是接受;他們應能做到有所貢獻,因為他 們知道如何慷慨回應。我們目睹的分享例子,正多的是!窮人往往教導我 們什麼是團結互助。固然有人有所匱乏,有時甚至缺少很多東西,包括生 活的必需品,但他們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們仍保存著天主子女的尊嚴, 那是沒有任何人地事物可以剝奪的。 7. 為此,我們對貧窮應採取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各國政府和全球組織,都應有能力以具遠見的社會模式負起的挑戰,去應付那正橫掃全球, 而且還會在未來數十年內肆虐的各種新形式的貧窮。如果把窮人推到社會 邊緣,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是罪有應得的,那麼民主的概念本身便會陷 入危機,而且所有的社會政策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應懷著極大的謙遜,承 認我們面對窮人,往往變得一無所能。若要抽象地討論他們,就只停留在 統計數字上,或拍套紀錄片去觸動人心。相反,貧窮應激起我們有建設性 的計劃,好能促進實質的自由,讓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生活。我們 必須摒棄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得到並增加自由。實 際為窮人服務,能驅使人採取行動並找到最佳方法,去再提升和造就這些 經常是無名無聲,卻帶著救主求助樣貌的這一群人。 8.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是一個邀請,叫我們 切勿錯過任何行善的機會。這句話也有它的舊約背景:「如果在你中間有 了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弟兄,對這窮苦的弟兄,你不可心硬,不可袖手旁 觀,應向他伸手,凡他所需要的儘量借給他。(⋯⋯)你應盡量供給他; 供給他時,不應傷心,因為為了這事,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一切工作, 和你著手所作的一切事上祝福你。既然在這地上總少不了窮人,為此我吩 咐你說:對你地區內困苦貧窮的弟兄,你應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申十 五 7~8,10~11)。聖保祿宗徒遵循這同一思維,勸勉他團體內的信友,要 慷慨捐助初期耶路撒冷團體的窮人,而且這樣做時「不要心痛,也不要勉 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九 7)。這並不是說施捨是為了紓 解我們的良知,而是為了抗拒那對窮人冷漠和不公義的文化。 在這脈絡下,也很值得提到金口聖若望的話,他說:「慷慨的人不要追問窮人過往的作為,只須改善他貧窮的處境,給予他所急需的。窮人只有一 個答辯:他的窮困和他的急需。不要再追問別的;就算他是世上最大的壞蛋,如今缺乏必需的食糧,那麼就救他免於饑餓吧!(⋯⋯)慈悲的人是 有急需者的良港:這港口接待並拯救所有遭遇船難的人;不論他們是大奸大惡,還是好人一個,只要他們是身處險境,這港口都會讓他們在自己的 口岸得到庇蔭。所以每當你在世上遇到貧窮覆舟的人,不要判斷他,不要追問他過往的作為,卻要救他脫離險境。」(《論貧窮的拉匝祿》,II,5) 9. 提高銳覺去領悟窮人的急需,這是極具關鍵性的,因為這些需要,就如他們的生活處境,都在不停改變。今日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們較 諸昔日更不樂意處理貧窮的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較富裕狀況,令人更難 接受犧牲和匱乏。人們樂意做一切,只要不欠缺他們易如反掌所得來的東 西。結果人們便陷於各種怨憤、急躁、諸多要求,以致產生恐懼、焦慮、有時甚至暴力。這絕非我們建立未來的準則;可是,這些態度本身,都是 我們不可忽視的貧窮形式。我們應隨時準備去辨識時代的徵兆,它們指出在當今世界傳福音該用的新方式。對窮人的急需提供即時的援助,這並不 應妨礙我們具有遠見地實踐新形式的基督徒愛德行為,以回應人類今日所 遇到的新貧窮。 謹望這第五屆的世界貧窮日,能在我們的地方教會扎根,推動關注各地窮人需要的福傳運動。我們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 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的暗角落、庇護所、收 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 什麼。讓我們借用馬佐拉里神父(Don Primo Mazzolari)的呼籲,說:「我求你們不要問我:這裡有沒有窮人?他們是誰?他們有多少人?因為我怕 這樣的問題會令人轉移注意力,或者會成為一個藉口,去迴避對我們的良 知和內心的明確指示。(⋯⋯)我從來不去數點窮人,因為他們是不能數 點的:窮人是要來擁抱的,不是要來數點的」(「Adesso」,n. 7 – 1949.04.15)。 窮人就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誠心如下說,那將是何等符合福音的精 神:我們自己也是窮人,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他們,使他們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成為救恩的媒介。 教宗方濟各 2021 年 6 月 13 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紀念日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
扫码加博主微信博客檔案
十二月 2024
博客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