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2020年第53届世界和平日文告

28/12/2019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0 年 1 月 1 日

「希望作為和平的途徑:
交談、和好及生態皈依」
1、 和平──障礙和考驗時希望的途徑    和平是珍貴和美善的,是我們希望得到和整個人類都渴求的。人渴求和平, 這希望構造成一種生活上的張力,以致有時候,即使現況是艱辛的,「假如 它導向一個目標,是可以度過和接受的,如果這目標本身我們能夠是可靠 的,假如是相當遠大的目標,就值得每天努力。」1  由此而言,希望是一 種德性,促使我們有所行動;它賦予我們力量勇往直前,甚至是在困難種 種,障礙難以克服的關頭。 

人類的團體,在記憶中和肉體上,都留下許多戰爭和衝突的痕跡,過去的 戰爭和紛爭都已發生,但其破壞力卻日漸加強,並特別不斷地打擊那些較 貧困的和更脆弱的人。也有些國家,全體人民都在掙扎,為擺脫剝削和貪 腐──導致仇恨和暴力產生的桎梏。而至今,許多男女、幼兒和老人的尊 嚴,他們身體的完整性、他們的自由──其中包括宗教自由、團體的關懷、 未來的希望,仍然被剝奪。有許多無辜的受害者飽受羞辱和被排斥、悲悼 和不正義之苦。至於那些制度性的攻擊,對人民和他們心愛的人所造成的 創痛,更不必多言。

內戰和國際衝突的可怕證據──經常因殘酷和各種無情的暴力而變本加厲 ──長久烙印在人類的肉體和心靈上。事實上,每一次的戰爭都是一種兄 弟鬩牆的內鬥,它摧毀手足情誼──人類大家庭共同使命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戰爭經常從我們不能忍受我們彼此間的差異開始,而此一彼 此間差異卻醞釀一種占有欲和統治欲。戰爭源於人心中的自私和驕傲、誘 發摧毀和醜化他人的一種仇恨,以致要排除異己和消除別人。戰爭由於關 係的敗壞、霸權野心,濫用權力、對別人的恐懼,以及視彼此間的差異為 一種障礙而引發,並導致這所有一切。 

正如我最近在日本訪問時所指出的:「我們的世界正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 以恐懼和互不信任的心態為基礎,來確保國際上的穩定和維護和平,但這 基礎是虛假的,因為這種心態最終卻危及國家民族間的關係,並阻礙任何 可能的交談,結果是自相矛盾。和平和國際上的穩定,與任何建立在彼此 害怕被對方摧毀,或以全面性毀滅的威脅方式,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基於 今日及明日,整個人類大家庭的相互依存、共同負責的模式,並從全球的 精誠關懷和為將來奮鬥做起,和平和國際上的穩定才有可能。」2 

任何危及大家安全的情形,導致彼此的不信任和自我封閉。互不信任和畏 懼,使人際關係變得更為脆弱,並添增暴力的風險,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情 景下,使得人們無法建立和平的關係。由此而言,廢除核武的討論,也只 能造就一種不實的穩定。

因此,我們不能號稱要藉由全面性的毀滅所帶來的恐懼感、在這一種非常 不安定的形勢之下、在世上核武戰爭即將爆發之際,以及自我關閉在冷漠 中,來維持安定。結果是:人們作了一些社會和經濟上的決策,但這些決 策所開闢的途徑,並非使人類和受造物被看守和照顧,而是遭受丟棄。3 那 麼,我們要如何踏上和平和彼此互相認識的途徑呢?我們要如何打破那恫 嚇和恐懼的畸形邏輯呢?我們要如何化解目前因猜疑而蔓延的那股力量呢?

我們應該追求一種基於我們共同的來源──天主,以及在交談和相互信任 中所體現出來的兄弟情誼。和平的渴望早已深深地銘刻於我們人類的心 中,以致我們不應滿足於追求其他低於此事的一切。  
                                 

2、 和平的途徑──基於記憶、精誠關懷及兄弟情誼的聆聽

那些「被爆者」 (Hibakusha)──廣島和長崎原爆下倖存的人,他們當中 有些人,使他們集體的良知如同火焰燃燒直到今日,為向世世代代見證1945 年 8 月所發生的恐怖事件,以及他們直到今日仍無可言諭的痛苦。他們的 見證喚醒並保存受害者的記憶,為使人類的良心在面對統治欲和破壞力 時,顯得更為有力:「我們不應該允許,當前和未來的世代忘卻所有已發生 之事故的記憶,這記憶確保,並激勵我們要去建造一個更正義和更友愛的 未來。」4

許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同「被爆者」一樣,為了未來的世代,作出不 多得的服務──不僅是要保存歷史上的回憶,好使人們不再重蹈覆轍,或 為使歷史上那些虛妄的計畫不再重複,而也是為能使歷史上的回憶──即 那從生活經驗而來的結果──成為眾人作決策的根基,激發當前和未來的 世代去締造和平。

此外,記憶是希望的遠景:在戰爭和衝突的陰霾中,經常只因回想起曾接 受過一個團結關懷的微小舉動,就可使人作出勇敢的,甚至是英勇的抉擇, 並能在團體和個人身上釋放出新的能量,重新點燃新希望。

開闢和探索一條和平的途徑,是一種挑戰,更何況其複雜性涉及到利益關 係、人際關係、團體間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都是多面向的,而又並非表 裡相應。首先,我們必須向個人的道德良知和意志,以及政治意願呼籲: 事實上,和平是出自人心的最深處,而且要經常重振政治意願,為能開闢 嶄新的途徑,促使人與人,以及團體間的和解,並結合為一。

世界不需要空言虛語。世界需要的,是信念堅強的見證人、締造和平的人 ──向交談開放,棄絕排斥或操縱的手法。事實上,若沒有令人信服的交 談,有意見不同的一眾男女參與其中,為尋求超越意識型態,否則就無法 達到真正的和平。和平「應經常由人類去建樹」 。5 和平是一條我們共同不 斷尋求公益的途徑,同時又投身於其中,時時追求共同的利益和遵守法律。 彼此相互傾聽,使人相互了解和尊重,直到我們在仇敵的身上認出兄弟的 面容。

和平的是一個過程,需要長期進投入。這投入需要耐心、尋求真理和正義、 尊重受害者的記憶,並逐步地向一個共同的希望開放,而希望勝過報復。 在一個法制的國家裡,民主若是基於正義和致力於捍衛每一個人的權利, 尤其是弱小者或邊緣化民眾的權利,不斷地尋求真理,民主可以成為這進 程一個甚具意義的範例。6 這是一項建造社會的工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 工作,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在地區、全國和全球的層面上盡其責任而作 出貢獻。

正如教宗聖保祿六世所指出的: 「[人]有平等及分擔責任兩大願望,則勢必 追求真正民主的社會。(……)這說明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社會教育不獨使 人明瞭各人的權利,而且使人知道與其權利密切相關的種種,亦即承認自 己對他人的義務。同時,義務的思想及實踐又要看人是否有自制力、責任 感和是否接受個人及團體自由的界限。」7

相反,社會中的各種分岐、社會不平等的增加,以及拒絕運用一些方法去 促進人性整體的發展,都會危及對公共福祉的追求,但基於語言和真理的 力量,且有耐心和努力,則能使人有更大的憐憫之心和具其創意的精誠團 結情懷。

在我們的基督信仰生活中,我們恆常地紀念耶穌基督,因為基督獻上了自 己的生命,為使我們和好(參:羅五 6~11)。教會全力參與追求公義的社會 秩序,並藉由基督信仰價值觀的傳遞,倫理道德的教導、社會事業與教育 工作來繼續謀求公益,並滋長和平的希望。

3. 和平──在兄弟情誼共融中和好的途徑

聖經,尤其透過眾先知的話語,提醒每一個人和各個民族,有關天主與人 類所定立的盟約。這盟約要我們放棄控制他人的欲望,學習彼此視對方為 人、天主的子女、兄弟姊妹。我們絕對不可因他人過去可能說過的話,或 做過的事便一言判決,而是要重視他的言語行為所具體表現的諾言。只有 選擇尊重的途徑,我們才能打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踏上希望的途徑。

以下在福音裡這段伯多祿和耶穌對話,給予我們指引:「『主啊!如果我的 兄弟得罪了我,我應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而耶穌對他說:『我 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 (瑪十八 21~22)。此一和好之路 邀請我們去在內心深處尋找寬恕的力量和彼此承認為弟兄姊妹的能力。我 們學會生活於寬恕中,我們就越有能力成為締造和平的一眾男女。

和平在社會環境中是怎樣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也會是這樣,因為和平 涉及大眾生活的每一層面。除非我們竭盡所能發展出一套更公平的經濟制 度,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10 年前,在他所頒布 的通諭《在真理中實踐愛德》中所表示的:「若要克服發展落後的問題, 不但要採取行動去改善那建基在互換上的交易,也不只是公共援助機制的 轉移,而特別是全球性逐步向着不求償及促進共融的經濟活動開放。」(第 39 號)


4. 和平──生態皈依的途徑

「倘若由於我們過去誤解了我們的原則,導致我們將摧殘大自然合理化 了,以致對受造界蠻橫霸道,參與戰爭、不義和暴力的行為,我們信徒們 必須承認我們未忠於我們應該守護的智慧寶庫」 。8

我們對他人的敵意、對共同的家園缺乏尊重,或是對自然資源的任意濫用── 只把它視為可立即獲利的資源,而罔顧地方社區、大眾福祉和大自然本身, 面對這一切可能產生的後果,我們需要一種生態皈依。最近召開的泛亞馬 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驅使我們再次發出緊急呼籲,必須在人民的生活團 體和土地、現在和過去、經驗和希望之間,發展出一種和平的關係。

和好的途徑,也要求我們聆聽和默想天主賜給我們作為禮物的共同家園── 我們的世界。事實上,自然資源、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和地球本身,都託 付了給我們。為了未來世代的人,我們每一個人要積極且負責地去「耕種 和看守」(創二15)。我們必須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更加開放地與他 人相遇,並視受造界為恩賜,因為它那反映出造物主的美善和智慧。

上述一切給予我們更深切的動機,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居住在我們共同的家 園,接受彼此的差異,尊重且歡慶我們所領受的生命,並與人分享,同時 致力尋求富於活力的社會環境和模式,以利生命的持續繁榮和整個人類大 家庭共同福祉的發展。 

我們為生態皈依而作的呼籲,促使我們以嶄新的方式來看待人生,同時念 及造物主的慷慨大方──祂將大地賜予我們──並提醒我們那份來自分享 和有節制地享受的喜樂。這種皈依是要整體性地去了解,為使我們與我們 的弟兄姊妹、與其他生命、與豐富多樣的受造界、與造物主──切生命的 來源──的關係得以轉變。對基督徒而言,生態皈依「使他們與耶穌基督 相遇的成果,能顯示在他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9

5. 「我們盼望的一切,必得到滿足」10

和好之路需要耐心和信賴。除非我們冀望和平,否則不會得到和平。

首先,這意味著相信和平是有可能的,並相信別人也和我們一樣切望獲得 和平。我們可以在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中找到啟發:這份愛釋放人, 不受限制、不求回報也不知疲倦。

恐懼往往是衝突的起源。因此,重要的是,要克服人性的恐懼,承認在那 愛我們和關心我們的那一位眼中,我們是需要照顧的小孩,如同福音「浪 子回頭」比喻中的父親對他的愛子一樣(參:路十五 11~24)。兄弟姊妹般 相遇的文化會打破衝突的文化,使每一次的相遇化為契機,也是天主慷慨 聖愛的恩賜,引領我們走出我們狹窄心胸的視野,不斷地鼓勵我們作為唯 一天主的子女去活出普世兄弟情誼。    為基督的門徒而言,這途徑同樣受到和好聖事的支持,那是天主為赦免已受 洗者的罪所賜予的聖事。此一教會聖事能更新每一個人和改造每一個團體, 邀請我們目光轉向耶穌,是祂「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祂 自己重歸於好,因著祂十字架的血而立定了和平」(哥一 20);而和好聖事 也要求我們在思言行為上放下的任何暴力,無論是對近人,或對受造界。

天主父所賜的恩寵是一種無條件的愛。既然我們已在基督內獲得了祂的罪 赦,我們就能起身,將祂的罪赦帶給在我們時代的一眾男女。聖神日復一 日督促我們的思想、態度,好使我們成為正義與和平的締造者。

願和平的天主降福我們,並前來扶助我們。

願瑪利亞──和平之王的母親和世上眾人的母親,陪伴我們,並在和好之 路上步步扶持我們。

願世上眾人都能在和平中生活,並充分實現他們心中對生命與愛的許諾。

發自梵蒂岡
2019 年 12 月 8 日
方濟各

(臺灣明愛會 恭譯)
—————————————————————————————--
1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1(2007 年 11 月 30 日)。
2  〈論核武的致詞〉,長崎,原爆落下中心地,2019 年 11 月 24 日。 
3  在義大利.蘭佩杜薩島作的證道,2013 年 7 月 8 日。
4 〈論和平致詞〉,廣島,和平紀念公園,2019 年 11 月 24 日。
5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78。 
6  參:教宗本篤十六世,〈對義大利勞工協會領導人作的致詞〉 ,2006 年 1 月 27 日。 
7《八十週年》宗座書函,24(1971 年 5 月 14 日) 。  
8 通諭《願祢受讚頌》,200,2015 年 5 月 24 日。                                   
9  同上,217。 
10  參閱: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II,21,8。
0 评论

聖家節:彼此相愛、互相尊重

28/12/2019

0 评论

 
德3:3-7,14-17        詠128:1-2,3,4-5        哥3:12-21        瑪2:13-15,19-23
Picture
        教會今天慶祝聖家節。耶誕節後的主日一般都舉行聖家節,除非耶誕節遇到主日。聖家也就是耶穌、瑪利亞和若瑟的神聖家庭,也是所有家庭的楷模。

        從某些方面來說,聖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代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我們可能認為耶穌、瑪利亞和若瑟,這麼神聖的三個人組成的家庭,他們的生活一定會非常輕鬆、美好。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學習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可能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因為天主子的降生不但取了人的形象,且完全與人一樣,除了沒有罪過(斐2:6-8)。所以生活在兩千年前巴勒斯坦一個偏僻鄉村裡的聖家,也一定經歷著常人所有困苦。

        根據路加福音記載,瑪利亞和若瑟帶著耶穌從小鄉村到大城市,既耶路撒冷過節時,曾把耶穌丟失了三天之久(路2:42-52)。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孩子的父母該如何焦急、痛苦呢! 等耶穌長大後,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成了名人,可是卻面對著很多強大的敵人,諸如羅馬派來的總督、所屬地區的猶太分封王,還有經師和法利塞及撒杜塞黨人。瑪利亞會看到她的兒子被虐待、被逮捕,在受審判時被酷刑折磨,直到最後像普通罪犯一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很少有母親會有這種痛苦的經歷。

        生活在今天現代文明社會的人總是說:現在的家庭存在著很多的麻煩或問題。其實大多數這些所謂的麻煩或問題也都是自己造成的。從問題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自己又建立了新的問題家庭。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體驗過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那他們怎麼能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呢?今天彌撒的幾篇讀經都是關於家庭的,可以供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和實踐。

        第一篇讀經中,德訓篇強調了子女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這對我們以孝道著稱的華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敬畏天主的人,也一定會孝敬自己的父母(德3:8)。今天德訓篇同時指出,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會得到天主豐富的降福,同樣答唱詠的聖詠也呼應德訓篇說,天主一定會降福敬畏上主之人的家庭(詠128:3-4)。

        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給哥羅森人的書信中指出了各個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有的態度,那就是彼此相愛、互相尊重。同時聖保祿宗徒還強調了在基督的大家庭中,每個人也都該因著愛,彼此擔待和互相寬恕,讓基督的話充滿在每個人內(哥3:12-21)。通過今天福音的記載,我們也再次看到了聖家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耶穌一出生就變成了難民,不得不逃亡埃及。但是聖若瑟一直無怨無悔地保護著瑪利亞和耶穌,盡力履行著他在這個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
​
        今天慶祝聖家節的同時,我們也祈求天主降福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家庭,使各個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彼此尊重,充滿天主的愛與祝福,同時將這份愛與尊重傳遞到整個教會和社會的大家庭中。

0 评论

教宗方济各圣诞節文告

28/12/2019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2019年圣诞節文告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依九1)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今夜,天主子從慈母教會的懷中再度誕生,降生成人。祂的名字叫耶穌,意思是“天主拯救”。天父,永恆和無限的愛,派遣祂來到世上不是要審判世界,而是要拯救世界(參:若三17)。天父以浩大的慈悲賜下祂的聖子。祂將聖子賜予眾人,且永遠賜予他們。聖子誕生了,祂如同在夜間的黑暗及寒冷中點燃的一束小火焰。

那由童貞瑪利亞誕生的聖嬰,是道成肉身的天主聖言。聖言引領亞巴郎邁向福地的心懷和步伐,並且繼續吸引那些寄望於天主的許諾的人。聖言引領希伯來人從奴役走向自由的旅程,而且繼續召喚各個時代,包括今天在内的受奴役者走出他們的牢獄。道成肉身、成為一個嬰孩的聖言比太陽更光亮,祂就是耶穌,世界的真光。

為此依撒意亞先知呼喊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依九1)。是的,在人的心中有黑暗存在,但基督之光更浩大。在人際、家庭和社會關係中有黑暗存在,但基督之光更強烈。在經濟、地緣政治和生態的衝突中有黑暗存在,但更強而有力的是基督之光。

願基督成為衆多兒童的光,他們在中東和世界不同國家遭受戰爭和衝突之苦。願祂成為心愛的敘利亞人民的慰藉,他們的國家近十幾年來飽受戰爭的蹂躪,如今仍看不到盡頭。願基督喚醒善心人士的良知,啟發執政者和國際團體去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使之確保地區穩定、人民和睦共處,使他們的痛苦得以終止。願基督成為黎巴嫩人民的扶助,使他們走出當前的危機,發現自己的召叫:為衆人成為一個見證自由及和諧共處的訊息。

願主耶穌成為聖地,即祂出生之地的光,人類的救主。那裡的許多人不辭辛勞、不灰心氣餒,繼續不斷地期待著和平、安穩及繁榮的日子。願祂使正經歷著社會緊張局勢的伊拉克,以及遭受嚴峻人道危機蹂躪的也門感到慰藉。

願白冷的小聖嬰成為整個美洲大陸的希望,那裡不同的國家正經歷著社會及政治動亂時期。願白冷的小聖嬰使長期處於政治及社會緊張局勢中的委內瑞拉人民鼓起勇氣,而且不缺少所需要的援助。願小聖嬰降福那些全力以赴促進正義與和好的人,他們努力克服種種危機和各種傷害人性尊嚴的貧困處境。

願救世主光照心愛的烏克蘭,這個國家渴望找到促進持久和平的具體解決之道。

願降生成人的上主成為非洲人民的光,那裡持續的社會和政治困局經常迫使人們前往他鄉,他們流離失所和失去親人。願平安降臨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長期遭受戰亂摧殘的人民。願所有因暴力、天災或醫療緊急狀態而受苦的人得到安慰。願所有因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人,尤其是遭受綁架的傳教士和信徒,以及成為極端組織攻擊的受害者得到安慰,特别是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尼日爾和尼日利亞的人民。

願自天而降的天主子保護和支持那些受到各種不義對待的人,他們被迫移民,希望能度一種安全的生活。因著不義,他們被迫穿越沙漠和遠度海洋,這些卻成為他們的葬身之地。因著不義,他們遭受無可言喻的凌虐、各種的奴役並在不人道的拘留營裡受到虐待。因著不義,他們對一種合乎尊嚴的生活所懷抱的希望遭到了拒絕,面對的卻是冷漠的圍牆。
​

願厄瑪奴耳成為整個受傷人類的光,使我們那往往鐵硬和自私的心變得柔軟,因而成為祂的愛的工具。願厄瑪奴耳透過我們貧窮人的面容,將祂的微笑賜給全世界的孩童,即那些被人拋棄和遭受暴力的孩童。願厄瑪奴耳透過我們軟弱的雙臂,替赤身裸體的窮人穿上衣服,給予饑餓的人食糧,照顧病患。願厄瑪奴耳藉著我們卑微的臨在接近年長者和孤獨的人、移民和邊緣人。在今天這個慶日,願厄瑪奴耳帶給衆人祂的溫柔,並照亮這世界的漆黑之地。

(梵蒂岡新聞網翻譯)
0 评论

將臨期第四主日:若瑟領報

20/12/2019

0 评论

 
依7:10-14        詠24:1-2,4,5-6        羅1:1-7        瑪1:18-24
Picture
        在進入将臨期第二階段後,彌撒的福音從17號耶穌的族譜開始,一直到24號若翰的誕生,都圍繞在耶穌出生前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上。今天福音中的“若瑟領報”就是其中的一件。在細讀福音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今天第一篇讀經當中關於耶穌出生的預言。

        聖經中記載,當時的阿蘭王要攻打耶路撒冷,猶太王阿哈次準備向其他國家求助。因此今天在先知書中,上主藉依撒意亞先知鼓勵阿哈次向天主祈求。阿哈次說他不想要求任何徵兆,因為他“不願試探上主”(依7:12)。其實並不是他不
願試探上主,而是他已經對天主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不想求也不願意等待。從聖經當中我們知道,阿哈次後來背叛了天主,轉向亞述王求救,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編下28:16-21)。雖然猶太王不想祈求,先知為鼓勵他,還是給了他一個徵兆,暨有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祂的名字叫厄瑪奴耳(依7:14)。

        現在回到今天瑪竇福音當中的“若瑟領報”。當若瑟正在為瑪利亞未婚先孕而思慮時,天使卻在夢中給他說:要他娶了瑪利亞,因為她要因聖神而生一個兒子;並且祂要從罪惡中拯救自己的民族。而這正是為應驗先知的預言:“有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瑪1:23)”這裡不但回應了今天讀經一當中依撒意先知所說的徵兆;也說明了耶穌就是那位眾人所期待的拯救者。而若瑟醒來後,居然就按照天使在夢中的吩咐做了。藉此引出若瑟在救恩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他對天主的完全信賴。耶穌在公開宣講中,有人向耶穌說祂的母親是有福的。耶穌回應說:“那聽天主的話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11:28)”。不只瑪利亞是一個承行天主旨意的人。若瑟也是一個聽了天主的話而完全遵行的人。

        在福音中,若瑟只出現了幾次而已,卻沒有說過一句話。瑪利亞在天使預報她要懷孕時還詢問天使“這事怎麼能成就?(路1:34)”而若瑟在福音中出現的幾次都是夢中天使對他的吩咐,他卻從無疑問,只是按照天使的吩咐去做。雖然他養育了天主子耶穌長大成人;照顧了天主之母瑪利亞。但他始終是一個默默無聞,完成天主救恩的合作者。
​
        在我們的生活中,天主不會輕易派遣天使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但每人日常生活中的責任,不正是天主吩咐我們該做的嗎?如果我們身體力行地去完成自己的責任,也就是在承行天主的旨意;那也正是若瑟的生活模式,我們也一定會是有福的人。讓我們祈求天主,用心準備迎接即將誕生的“厄瑪奴耳”;並祈求祂在生活中常常引導我們像若瑟一樣去完成祂交給我們的使命。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美妙的景象》宗座書函

20/12/2019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美妙的景象》宗座書函
有關聖誕馬槽的意義和重要價值
1. 聖誕馬槽的美妙景象,為基督徒如此親切,從不止息地令人驚訝和讚 歎。聖誕馬槽描寫耶穌的誕生,簡單和喜樂地宣報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蹟。 耶穌誕生的場景就像活生生的福音,從聖經冉然升起。默觀聖誕故事時, 我們被邀請踏上一段靈性旅程,又被天主的謙抑自下所吸引:他為了與眾 人會晤,而降生成人。我們體會到他對我們的愛竟然如此偉大:以至他成 為我們當中的一員,為使我們能與他成為一體。

藉此信函,我希望鼓勵大家繼續這美好的家庭傳統:在聖誕節前準備耶穌 誕生的馬槽;也在工作場所、學校、醫院、監獄和巿中心廣場,繼續這習 慣。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意,常常體現於各色各樣的材料,造出美麗小巧的 傑作。我們自童年就從父母和祖父母學到這充滿歡樂的傳統;它蘊含著民 間熱心敬禮的豐富靈修。我希望這習慣永遠不會消失,且無論在哪裡式微 了,都可以重新復興。

2. 聖誕馬槽的起源,首先是根據福音所載,耶穌在白冷誕生的某些細節。 聖史路加簡單的說:「瑪利亞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 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二 7)。因為耶穌躺在馬槽中,故 此,耶穌誕生的場景,就稱作「馬槽」;拉丁文是 praesepium(馬槽) 。

天主子來到世上,躺在餵飼動物的「槽」。乾草堆成了他的第一張床,以揭 示他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若六 41)。聖奧斯定和其他教父,被這 象徵所打動:「躺在馬槽裡,他成了我們的食糧」 (《講道》189,4)。事實 上,耶穌誕生的場景,喚起耶穌生平的許多奧蹟,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 密相連。

讓我們回顧聖誕馬槽的起源;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我們要想像自己在意大 利里蒂(Rieti)附近的小鎮格朝奧(Greccio)。聖方濟在 1223 年 11 月 29 日獲得教宗何諾三世(Honorius III)批准了他的會規;大概就在這次從羅 馬回程路上,聖方濟停留在格朝奧(Greccio)。在較早之前,方濟也曾往 訪聖地,於是格朝奧(Greccio)的山洞就使他想起了白冷的山區。也有可 能是這個「亞西西的窮人」,被羅馬聖母大殿描繪耶穌誕生的彩石鑲嵌畫(馬 賽克)打動了;據古老的傳統,聖母大殿保存了馬槽的木板。

「方濟會資料」 (Franciscan Sources)詳細描述了當時在格朝奧(Greccio) 發生的事情。聖誕節前十五天,方濟請了一位名叫若望的當地人,幫助他 實現他的願望:「請把嬰孩耶穌誕生在白冷的紀念,活現出來。讓我的肉眼 盡可能看見這初生嬰孩所欠缺和所需要的;他又如何躺在馬槽裡,睡在乾 草堆上,由牛和驢陪伴著。」1 就此,方濟的這位忠誠朋友立即按聖人的 要求,前去準備。在 12 月 25 日,來自各地的小兄弟(修士)和當地農莊 的民眾來到格朝奧(Greccio),帶著鮮花和火把,照亮了那神聖的夜晚。 當方濟來到時,他看到堆滿乾草的馬槽,一隻牛及一頭驢。在場眾人都在 這聖誕場景前,經驗到新的、難以形容的喜悅。司鐸就在這馬槽上舉行了 感恩聖祭,顯示出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與聖體聖事間的聯繫。在格朝奧 (Greccio),沒有聖像;但耶穌誕生的場景就在現場的眾人前,活生生的重現出來。2

我們的傳統(聖誕馬槽)就是這樣開始了:眾人喜樂地環繞著這山洞,原 來的事件(耶穌的誕生)與領受其奧蹟的人之間,完全沒有距離。

《聖方濟第一傳記》的作者,多默薜拉諾(Thomas of Celano)注意到, 當晚在這簡單又感人的(聖誕)場景前,還發生了一個異象:「有一個在場  的人,看見嬰孩耶穌親身躺在馬槽裡。」1223 年聖誕節,從這耶穌誕生場 景回家的眾人,都充滿不可言喻的喜樂。3

3. 聖方濟以這簡單的標記(馬槽)作了偉大的福傳工作。他的教導感動了 基督徒的心,並在今天繼續提供一個簡單又切實的方法,來描繪我們信仰 之美。事實上,這首次重現耶穌誕生場景的地方,表達且喚起了許多情懷; 格朝奧(Greccio)成了人靈的避難所,讓人藏身於山區的寧謐中。

為甚麼聖誕馬槽會激發如此驚歎,及感動我們如此之深?首先,因為它顯 示了天主溫柔的愛:宇宙的創造者謙抑自下,擔負了我們的弱小卑微。生 命(誕生)的恩賜,為我們每次都是奧妙的;但當我們體會到瑪利亞所生 的兒子,就是每個生命的泉源,亦滋養著每個生命,就更覺奇妙。天主把 耶穌賜給我們,作我們的兄弟;他在我們徬徨和迷路時,來尋找我們;又 作我們忠誠的朋友,常常陪伴在我們身邊。天父把他的兒子賜給我們,為 寬恕我們,並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

在我們家中搭建聖誕馬槽,有助於我們重溫在白冷所發生的故事。當然, 福音常常是我們瞭解和反思這事件的泉源。同時,聖誕馬槽所描繪的,也 幫助我們想像耶穌誕生的場景。這場景觸動我們的心,使我們進入救恩的 歷史,好像是當時事件中的人物;這事件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都 是活生生和真實的。

從方濟會首創聖誕馬槽開始,耶穌誕生的場景便以特殊的方式,邀請我們 去「感受」和「觸摸」天主子降生成人所選擇的「貧窮」。聖誕馬槽含蓄 的召喚我們跟隨耶穌,走謙遜、貧窮和克己的路;這路引領我們從白冷的 馬槽走向十字架。「馬槽」要求我們在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身上,認出耶穌, 並以慈悲服事他。(參:瑪廿五 31~46)

4. 現在,我想反省一下耶穌誕生場景的各項元素,好能欣賞它們更深層的 意義。首先,寂靜的黑夜,滿布星星的背景。我們這樣描繪,不僅為忠於 福音的記載,也是因為黑夜的象徵意義。我們可回想自己生命中所經歷過 的「黑夜」。儘管黑暗,但天主總不放棄我們,反而,他是在黑夜中回答我 們關於生命意義的關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為甚麼我生於歷史中 這個時刻?我為甚麼要愛?我為甚麼要受苦?為甚麼我會死?正是為了回 答這些問題,天主成為人。他的來臨,是要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 引領他們的腳步。(參:路一 79)

耶穌誕生場景的景觀也值得談談。這景觀通常包括一些古屋廢墟;它們有 時甚至取代了白冷山洞,而成為聖家的居停之所。這些廢墟似乎是受到 13 世紀道明會士 Jacobus de Varagine 的「黃金傳說」 (Golden Legend)所啟發; 這傳說提到異教徒相信:當有一位貞女誕下孩子之時,羅馬的「和平神廟」 就會倒塌。尤其重要的是,廢墟是人性墮落的可見標誌;所有一切都無可 倖免的陷入毀壞,腐朽和挫敗。這場景告訴我們,耶穌是這衰老世界中的 新生;耶穌的來臨是為了治癒和重建,使世界和我們的生活恢復原來的輝煌。

5. 我們該以怎樣的情感,去安排耶穌誕生場景中的山脈、溪流、羊及牧羊 人!我們當記得,正如眾先知所預言的,萬物都要因默西亞的來臨,而歡欣踴躍。眾天使和引路明星,都是記號,召喚我們出發,前往山洞去朝拜 天主。

「我們且往白冷去,看看上主報告給我們所發生的事。」(路二 15)在天 使報喜之後,牧羊人互相報喜。從這寥寥數語,引伸出一個美好的教訓。 牧羊人不像其他許多人,總為很多事情忙碌不已;牧羊人成為首批證人, 看到最要緊的事:救贖的恩典。正是最謙卑和最貧窮的人,迎接了降生成 人的天主。牧羊人回應了那為會晤我們而成為嬰孩耶穌的天主;滿懷愛慕、 感恩和敬畏之情,動身前去會晤他。感謝耶穌:天主和他子女的會晤,孕 育了我們的信仰,並說明了它的獨特之美;這美,在耶穌誕生的場景中, 奇妙地表露無遺。

6. 習慣上,我們可在耶穌誕生的場景加上許多象徵性的人物。首先可以有 乞丐,以及那些只求心靈富足的人。他們都有權利去親近嬰孩耶穌;沒有 人可以驅逐他們,或趕他們離開馬槽;馬槽為窮人充滿家的感覺。事實上, 窮人在這奧蹟中是優先的;他們往往首先認識到天主親臨在我們當中。

在耶穌誕生場景中有窮人和卑微人;這提醒我們:天主成為人是為那些自 覺亟需天主的愛,並渴求天主親近他們的人。良善心謙的耶穌(瑪十一 29) 在貧窮中誕生,並度著簡樸的生活,為教導我們認識到甚麼才是必要的, 並付諸生活。

耶穌誕生的場景清楚教導我們:不可被富貴及轉瞬即逝的逸樂所愚弄。我 們看見黑落德的宮殿在背景裡;他們充耳不聞歡樂佳音。天主誕生在馬槽 裡,發動一場唯一真實的革命:愛的革命、溫良的革命,為無依無靠的人 及邊緣人士,帶來希望和尊嚴。從馬槽裡,耶穌以溫柔而有力的方式宣告: 必須與窮人分享;這是唯一途徑,邁向更富於人性和兄弟友愛的世界;在 這世界裡,沒有人被排斥或邊緣化。

孩子們,甚至成人,常常喜歡在耶穌誕生的場景,加添一些福音沒有提及 的人物。然而,這些幻想出來的增添,正好表示在耶穌開創的新世界裡, 足有空間容納合乎人性的、天主所創造的萬物。從牧羊人到鐵匠,從麵包 師傅到樂師,從打水的婦人到玩耍的兒童:這一切都訴說著「日常生活中 的聖德」,即喜樂地以非凡的態度,履行日常平凡的事務;耶穌就如此誕生, 為與我們分享他的神聖生命。

7. 漸漸的,我們來到了山洞,我們看見瑪利亞和若瑟的聖像。瑪利亞作為 母親,默觀著她的兒子,並把他指示給每位來訪者。瑪利亞的聖像,使我 們反思當天主敲她無玷聖心之門時,圍繞著這少女的偉大奧蹟。瑪利亞以 完全的服從,回應天使的傳報:邀請她成為「天主之母」。她的話:「看! 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一 38)指示我們該如何捨棄 自己,全心相信天主的旨意。因著她所答的「是」 (fiat),瑪利亞成為天主 子的母親,無損她的童貞,反而,感謝天主聖化了她的童貞。在聖母身上, 我們看見天主之母沒有把她的兒子據為己有,反而,是邀請每一個人聽從 她兒子的話,並加以奉行。(參:若二 5)

聖若瑟站在瑪利亞旁,保護著嬰孩耶穌和他的母親。聖若瑟常常被描繪為 手握棍杖或提著一盞燈。聖若瑟在耶穌和聖母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他是守護者,日夜保護著自己的家人。當天主警告他有關黑落德的威 脅,他毫不遲延,立即起程逃往埃及(參:瑪二 13~15)。一旦危險過去, 他就帶著聖家返回納匝肋;在納匝肋,他是孩童耶穌和少年耶穌的第一位 老師。若瑟把環繞著耶穌和自己淨配瑪利亞的偉大奧蹟珍藏心裡。若瑟是 義人;他常常把自己託付給上主的旨意,並付諸實行。

8. 在聖誕節,我們把耶穌聖嬰像放在馬槽裡,頓時,整個耶穌誕生的場景, 變得生動起來。天主以嬰孩出現,讓我們擁抱在懷裡。在軟弱和脆弱之下, 他隱藏著他創造和轉化萬物的力量。這看來是不可能的,卻成為了事實: 在耶穌身上,天主成為嬰孩;這樣,他願意顯示他偉大的愛,向所有人微 笑,並溫柔地伸開雙手。

這嬰孩的誕生喚起了喜樂和驚訝,把生命的偉大奧蹟擺在我們面前。看到 這對年青夫婦凝視著這新生嬰孩,我們可以明白瑪利亞和若瑟的感受;在 他們注視著耶穌聖嬰時,便感覺到天主在他們生命中的親臨。

「這生命已顯示出來」(若壹一 2),若望宗徒用這句話總括了天主子「降 生成人」的奧蹟。馬槽讓我們看到並觸摸到這獨一無二、改變歷史進程的 事件;從此,時間便以基督誕生前或後來記述和數算。

天主的行徑真使人驚訝!他怎能放棄自己的榮耀,成為像我們這樣的人。 這真使我們吃驚;我們見到天主生活得完全與我們一樣:他像其他孩子一 樣:睡覺、由母親哺乳、哭啼和玩耍!

天主往往使我們十分困惑;他真是不可預測的,常常做出我們意想不到的 事。耶穌誕生的場景,展示天主來到我們的世界,也同時讓我們反省:我 們的生命該如何參與天主的生命。耶穌誕生的場景邀請我們:如果我們想 獲得生命的最終意義,就要成為耶穌的門徒。
​

9. 隨著主顯節的臨近,我們把三王的聖像放在聖誕馬槽中。從東方來的智 者,看見那景星,就動身前往白冷,去尋找耶穌,並獻上黃金、乳香、沒 藥。這些珍貴的禮物喻意深遠:「黃金」是為尊敬耶穌的王者身分;「乳香」 是為他的天主性;「沒藥」是為他神聖的人性:他將經歷死亡和埋葬。

當我們默觀耶穌聖誕的場景時,我們也被召叫去反省每位基督徒的福傳使 命。我們每人都被召叫去把這佳音傳給所有人,同時,以我們因認識了耶 穌和他的愛,而獲得的喜樂,及以切實的慈悲善行,為這佳音作證。

賢士教導我們:人要走過漫漫長路才能到達基督面前。賢士是富有的智者, 從遠方而來,渴求永恆;他們踏上漫長危險的旅程,引領他們到達白冷(參: 瑪二 1~12)。他們在嬰孩耶穌君王面前,興高采烈;他們沒有因周圍的貧 窮環境而感到屈辱;相反,他們立即跪下朝拜了嬰孩耶穌。他們跪在嬰孩 耶穌之前,明白天主既以他的智慧治理和引導星辰運轉,天主也會引領歷 史的進程:他推下權勢者,卻提拔弱小卑微的人。當他們回到家鄉時,肯 定會告訴其他人:他們奇妙地會晤了默西亞;藉此,開始把福音廣傳萬邦。

10. 站在聖誕馬槽前,我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是多麼急切等待著去搭建 馬槽。這些記憶,使我們更意識到,我們從那些將信仰傳給我們的人,獲 得這珍貴的禮物。同時,也提醒我們有責任把同樣的經驗,分享給我們的 子孫。如何安排耶穌誕生的場景,並不重要:這場景可以年年一樣,又可 以年年不同。重要的是,耶穌誕生的場景要向我們的生活說話。無論在那 裡,又以甚麼形式,耶穌誕生的場景都向我們講述天主的愛;天主成為孩 童,為的是使我們知道,他是如何的親近每一個人:男女老幼;無論他們 的狀況如何。
​

親愛的兄弟姊妹:聖誕馬槽是傳遞信仰過程中的一環;傳遞信仰的過程, 既珍貴也需要付出。從童年開始,在我們生命的每一階段,聖誕馬槽教導 我們去默觀耶穌,體驗天主對我們的愛,感受並相信天主與我們同在。因 此,我們與他、他的子女、所有兄弟姊妹都在一起;我們感謝這嬰孩,他 是天主之子、童貞瑪利亞之子;我們明白了,也因此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讓我們學習聖方濟,打開我們的心,迎接這簡樸的恩寵,好使我們能在驚 喜中謙誠祈禱:感謝天主與我們分享他的所有,他從不留下我們孤獨一人。

教宗方濟各

2019 年 12 月 1 日
聖誕馬槽朝聖地、格朝奧(Greccio)
 就任教宗第七年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香港教區合譯)

1 參:多默薜拉諾,《聖方濟第一傳記》84;方濟會資料 469。
2 參:多默薜拉諾,《聖方濟第一傳記》85;方濟會資料 469。
3 參:多默薜拉諾,《聖方濟第一傳記》86;方濟會資料 470。


0 评论
<<上一篇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六月 2023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