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第 56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27/5/2022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第 56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用內心的耳朵去聆聽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為了查明事實,並能以親身經歷、與人相遇的基礎來報導,我們去年默想了「來看一看」的必要性。現在,我想順著這個脈絡繼續關注另一個動詞:「聆聽」,它不但是溝通的關鍵,也是真實對話的條件。

其實,不論是在日常的人際關係當中,或是在討論公民生活的重大議題時,我們面對自己眼前的人,都漸漸失去了聆聽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資訊傳播的領域中,聆聽的模式正在經歷一種重大的全新發展,各式各樣的播客(podcast)和音訊平台(chat audio)證實了:聆聽,仍然是人際溝通的本質。

曾經有人請教一位受人敬重,且擅於治療心靈創傷的醫生:「人最大的需求是什麼?」他回答說:「是能夠不斷地被聆聽。」這份渴望時常不為人知,卻又挑戰著每位受召成為教育人員、培訓導師,以及那些擔任溝通角色的家長和老師、牧者與牧靈工作者、資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或政治工作者。

⽤內⼼的⽿朵去聆聽

我們從聖經中學習到,聆聽的意義不僅是聲音的感知,在本質上更是人類與天主對話的關係。「以色列!你要聽(Shema Israel)」(申六 4),梅瑟法律的第一條誡命就是以這句話開始的,且在聖經中一直反覆出現,以至於 連聖保祿宗徒都肯定說:「信仰是出於聆聽」(參閱:羅十 17)。其實,最初是天主主動向我們說話,而我們的回應,就是去聆聽祂。歸根究柢,這種聆聽也是來自祂的恩寵,就如新生兒也是這樣去回應父母的目光與聲音。在五種感官裡,天主似乎特別喜歡聽覺,也許是因為它比較沒有侵略性,比視覺更沉穩,因而使人感到自在。

「聆聽」符合天主謙遜的作風。天主是藉著言語創造人類為祂的肖像,並藉著聆聽視人類為談話的對象。天主愛人,因此向人傳達祂的聖言,也因此「側耳」俯聽人。

可是,人類為了不要聆聽,反而寧願逃避關係、置身事外和「塞住耳朵」。拒絕聆聽的後果,就是時常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就像那些聽到聖斯德望執事說話的人,他們掩住自己的耳朵,一起向他撲過去。(參閱:宗七 57)

然而,天主總是無條件地向人溝通來自我啟示,而人也需要與天主同調,好能準備好去聆聽。上主明確地召叫人類與祂建立一個愛的盟約,好使人在聆聽、接納及給予他人空間的能力上,成為真正的自己:天主的肖像與模樣。其實,聆聽就是愛的一種面向。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要祂的門徒們去檢查他們聆聽的素質。「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路八 18)。這是祂在講完撒種的比喻之後對他們的勸戒,要他們明白:只有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用心地聆聽。只有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來傾聽並忠實地遵守聖言的人,才會結出生命和救恩的果實(參閱:路八 15)。我們所聆聽的對象、聆聽的內容,以及聆聽的方式,這一切都要注意,才能在溝通的藝術上有所成長,其關鍵不在於理論或技巧,而是在於心靈的開放,使人的關係得以拉近。(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71)

我們都有耳朵,但是很多時候就算是那些聽力健全的人,也無法聽到其他人的聲音。其實,有一種內在的失聰,比身體上的失聰還要糟糕。聆聽不僅關乎聽覺,更是關乎整個人。聆聽真正的位置,是在內心。撒羅滿王雖然非常年輕,卻能展現出他的智慧,因為他向上主求的是一顆「聆聽的心」(參閱:列上三 9)。聖奧思定曾鼓勵要用「心」去聆聽(corde audire),不要靠外在的耳朵來聆聽,但要以心神中的耳朵聆聽:「你們的心不要在耳 朵裡,但耳朵要在心裡。」1 聖方濟‧亞西西勸勉他的弟兄們要「在心中垂耳傾聽。」2

因此,在追求真正的溝通時,要重新發現的聆聽,就是去聆聽自己、聆聽自己最真實的需要──那些銘刻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需要。而我們若要重新開始,就要聆聽自己心中想要與他人和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渴望──這渴望使我們在受造物中獨一無二。我們受造,不是為了像原子一般地生活,而是為了生活在一起。

聆聽作為良好溝通的條件

有一種聽覺的運用方式,不是真正的聆聽,正好相反,是竊聽。事實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他人,竊聽和偷窺的誘惑一直都存在,而在這個社群網路的時代似乎更變本加厲。然而,真正能使溝通更美好和更有人情味的,就是去面對面地聆聽我們眼前的人,懷著坦誠、信任與正直的心去聆聽對方。

缺乏聆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經驗到的情況,遺憾的是,在社會生活中顯然也是如此,我們不但沒有互相聆聽,還時常「各說各話」。會產生這種癥狀,就是因為比起真理與良善,我們更加追求共識;比起聆聽,我們又更加在意聽眾本身。然而,良好的溝通不求譁眾取寵,也不以嘲弄對方為目的,而是去注意到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理解事實的錯綜複雜。可惜的是,即便在教會還是會產生意識型態、使得人們不再聆聽,只剩下言詞空洞的對立爭論。

事實上,我們在許多的對話中都沒有真的在溝通。我們只是在等別人把話講完,然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而已。這些情況正如哲學家卡普蘭所言,3 對話成了一種對白:兩人各自進行獨白。然而在真實的溝通中,「我」和「你」兩個主體都在「走出自我」,通往彼此。

因此,聆聽是對話及良好溝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沒有聆聽,就不會有溝通;沒有傾聽的能力,也不會有優質的新聞媒體。如果要提供扎實、周全而完整的資訊,就需要有長時間的聆聽。不論是報導一則事件或是在新聞中描述一段經歷,都必須懂得聆聽,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

誠然,只有放下自己的獨白,才能夠讓不同的聲音達到和諧,從而保證真實的溝通。正如專家教導我們:「不要滿足於當下的情況」。聆聽不同的訊息來源,可以確保我們所傳遞的訊息是可靠而慎重的。我們若能聆聽不同的聲音,而弟兄姊妹們在教會裡也彼此聆聽,我們便得以發揮分辨的藝術,常能在交響樂的不同聲音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但是,為什麼要致力去聆聽呢?聖座的一位大外交官,卡薩羅利(Agostino Casaroli)樞機曾提到過一種「在忍耐中的殉道」。為了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的益處,在與最難協商的談判者對話時,不但需要去聆聽,也需要被聆聽。即使情況不那麼棘手,但聆聽終究要有耐心這一美德,以及讓自己被真相震驚的能力,即使我們正在聆聽的對象所講的真相只有一小部分,也是如此。只有驚奇才使人獲得知識。我想到孩子們那無窮的好奇心,他們睜大眼睛去觀看自己周遭的世界。以這種心態──在成人的意識中帶有孩童的好奇心──去聆聽,總能使人獲益匪淺,因為不論有多瑣碎,總是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學習到,並在自己生命中結出果實的。

在飽受疫情重創的這段漫長時間裡,我們聆聽社會大眾的能力,比以往更富有意義。眾人對於「官方資訊」積累的許多不信任,已經釀成了一種「資訊流行病」(infodemic),此種情況使得資訊的世界越來越失去可信度、越來越不透明。在面對很多經濟活動的停止與衰退所造成社會大眾的焦慮時,我們特別需要去側耳細聽。

被迫移民的現實也是個複雜的議題,誰都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我要重複:為了克服對移民的偏見,也為了讓我們堅硬的心變得柔軟,我們必須試著去聆聽他們的故事。我們要讓他們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勇敢的新聞工作者已經這樣做了。很多其他的人,只要能夠這樣做,都會願意的。我們要鼓勵他們!我們要聆聽這些人的故事!如此一來,每個人就都能在自己的國家中,自由地去聲援他們認為最合適的移民政策。但無論如何,我們眼前看到的不再是數字,不再是危險的侵略者,而是我們可以去聆聽的活生生的一眾男女、他們的面貌與故事、他們的目 光和他們的期待與痛苦。

在教會內彼此聆聽

在教會內也是如此,非常需要去聆聽和傾聽別人。這就是我們能給予彼此最珍貴,也最富有動力的禮物。「基督徒已經忘記,聆聽的職分已託付給了他們,而將之託付給他們的那一位,祂自己就是最偉大的聆聽者,他們要分擔的正是祂的工作。我們必須以天主的耳朵去聆聽,我們才能說出天主的話語。」4 因此,基督教的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提醒我們:「在共融當中,我們應該為他人做的首要服務,就是去聆聽他們。如果有人不懂得聆聽自己的弟兄,那他很快就會失去聆聽天主的能力。」5

在牧靈關懷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耳朵的使徒工作」──先聆聽,再說話;正如雅各伯宗徒所勸戒的:「每人都該敏於聽教,遲於發言」(雅一 19)。自由地給出一些時間來聆聽他人,就是愛德的第一個行動。

共議性的歷程才剛剛開始。我們祈願這能成為一次互相聆聽的莫大機會。其實,共融並不是策略和計畫的結果,而是建立在弟兄姊妹之間的互相聆聽。在一個聖詠團當中,整體的聲音並不是完全一樣或單一的聲部,而是各式各樣的聲音,是多聲部音樂。如同聖詠團在歌唱時,每個人都聆聽其他人的聲音,使彼此得以達致整體的和諧。這種和諧是作曲家所構想出來的,但若要體現,卻是要倚賴每一個人的聲音所交織出來的和聲。

若懷著這樣的意識去參與一個先於我們並包含我們的共融,我們就能重新發現一個猶如交響曲的教會,裡面的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聲音來歌唱,去接納別人的聲音,就像接納一份禮物一樣,從而展現天主聖神所創作的整體和諧。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1 月 24 日,聖師方濟‧沙雷主教紀念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olite habere cor in auribus, sed aures in corde」。(道理 380,1:Nuova Biblioteca Agostiniana 34, 568)。
2 致修會全體的信函(Lettera a tutto l’Ordine):《方濟大全》( Fonti Francescane),216。
3 參閱:《對話的人生》(The life of dialogue),J. D. Roslansky 編輯,《溝通--諾貝爾會議中的討論》(Communication. A discussion at the Nobel Conference)。阿姆斯特丹,北荷蘭出版社,1969,第 89~198 頁。
4 迪特里希‧潘霍華,《共同的人生》(La vita comune),Queriniana,Brescia,2017,76。
5 參閱:同上,75。
0 评论

抉擇生死

21/5/2022

0 评论

 
Picture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們,主日平安!
 
很不幸,新洲所謂的“自願協助死亡法案”(Voluntary Assisted Dying Bill)星期四在洲議會獲得了通過。
 
所謂文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善生善死,可我們今天所謂文明發達的國家卻人為決定生與死。選擇性地讓嬰兒出生和提前人為地結束生命並非善,更遑論墮胎與協助死亡。正如雪梨總主教Anthony Fisher在得知該死亡法案被通過後的聲明中所說的:一個文明社會如果以其對待最弱勢的成員來評判的話,那新洲議會無疑慘遭淘汰。中國古思想家荀子認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荀子•正名)。按荀子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慾望沒有比生更強烈的;人的厭惡也沒有比死更強烈的了。今日可悲的事實卻是殺戮——殺死腹中的嬰兒,使其不能出生;殺死年老體衰者,使其不得壽終。當有人站出來為生命發聲,吶喊時,便被斥為異類,甚至遭受攻擊、迫害。
 
母親節前一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關於墮胎法案(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草稿提前遭到洩露。据草稿的意見,最高法院準備在最終裁決中推翻該案在1973年的判決,故而引發了大規模支持墮胎者的抗議。甚至美國總統和白宮也支持這些抗議者到大法官們的家門前騷擾抗議。更因為這九位大法官中的七位是天主教徒,進而有人組織在天主教堂中抗議。所以在母親節那天,有的教堂正在舉行彌撒時,遭到了抗議者的衝擊,甚至有教堂的聖體櫃連同聖體一起被盜。
 
聖若望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世界若恨你們,你們該知道:在你們以前,它已恨了我。若是你們屬於世界,世界必喜愛你們,有如屬於自己的人;但因你們不屬於世界,而是我從世界上揀選了你們,為此,世界才恨你們……如果人們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們。”(若15:18-20)面對墮胎和所謂的安樂死,天主教會始終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場維護生命,故而也遭到了很多所謂文明人,甚至社會的攻擊、迫害。當一個不接受天主的世界與天主的神聖教會發生衝突時,迫害似乎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就如安多尼總主教所說的,儘管該法案的通過令我們失望,但我們為生命而戰並未結束。我們必須照顧那些“拋棄文化”的受害者,為重建一個生命與愛的社會加倍努力和祈禱。

0 评论

聖母月/母親節

7/5/2022

0 评论

 
Picture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主日平安!祝所有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教會中素有「五月聖母」之說,意即:五月是教會特別奉獻給聖母的一個月份,在這個月整個教會都應特別敬禮聖母。今年這個五月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和廣場在每周三和周六都會為世界和平舉行祈禱,也特別將六月舉行的世界家庭大會託付給聖母,懇求聖母對家庭的特別護佑。

雖然聖經中描述聖母生平的事蹟不多,不過在路加和若望福音的片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聖母一生的愛主愛人之心。

當天使向瑪利亞報告,她將因聖神受孕時,她根本不明白也不理解,但是懷著對天主的信賴和服從,她說:「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終將世界的救主——耶穌帶給了世界。

在加納婚宴中,她向耶穌說宴會的主人沒有酒了,並且告訴僕役﹕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2:5)。她雖然不知道耶穌會做什麼,但當她看到了人們的需要,就向耶穌轉禱。她始終保持著忍耐和謙遜,最終耶穌顯了祂公開生活的第一個奇跡,將水變成了美酒,滿足了大家的需要。

在十字架下,耶穌看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19:26-27)。聖母不僅陪伴了耶穌的成長,更照顧了宗徒們和我們心靈的成長。因此她不僅是耶穌的母親,亦是我們的母親。

千百年來,聖母在不同的地方顯現,不斷勸喻提醒眾人在生活中敬主愛人,遺憾的是,人類總是不停在互相殺戮、戰爭此起彼落;各種疾病和自然災害也侵蝕著人們的生命。當人們在無奈和無助的時候,我們必須轉向聖母為我們轉求,使我們的生活可以得到平安和希望,因為聖母總是將天主的愛帶給我們。

這個主日天也是母親節,我們的父母也可以說是天主愛的傳遞者。因為他們一般會對孩子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愛,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不是有個故事說天主為每個即將出生的嬰兒準備了一個天使,她的名字叫媽媽嘛!

故事說有一個嬰兒即將出生,這個小孩問天主,他這麼小,到地球上該怎麼辦啊?天主告訴他,已經在眾多天使中為他挑選好了一位天使會照顧他。小孩又問了他不懂地球上的語言、不會說話、如何和天主溝通和其它一些他所擔心的問題。天主回答,為他準備的那個天使會教會他所有這些並且保護他。就在小孩快要出生時,他著急地問天主: 「天主啊,如果我現在將要離開,請告訴我的天使的名字!」天主回答說,你的天使的名字並不那麼重要,你可以簡單地叫她“媽媽”。
​
在此特別敬禮天上媽媽的聖母月,讓我們常常轉向聖母的懷抱;也祝福所有的母親身心康泰,享受子女孝愛的幸福。

0 评论

​復活期第四主日(丙):人人蒙召

7/5/2022

0 评论

 
Picture
        今天我們慶祝復活期第四主日,教會傳統上也把今天叫“善牧主日”。所以本主日在禮儀年內,三年的彌撒福音全部取自若望福音第十章。而福音的主題也都告訴我們:耶穌是善牧,我們是祂的羊。在舊約聖經中多次以牧人來象徵救世者。聖詠當中更明確地指出:“我們是上主的人民,是祂牧場的羊群(詠1003)。”因為牧人與羊的關係和教會牧靈關係的相似,再加上聖召的變化,教宗保祿六世將“善牧主日”欽定為“國際聖召祈禱日”或者也叫“聖召節”。

        今年聖召節教宗文告的主題是“蒙召建設人類大家庭”。對處在疫情和戰爭中的世界來說,建設一個充滿兄弟情誼的人類大家庭可谓尤其迫切。因此教宗方濟各在文告中呼籲大家“在建設人類大家庭、治癒其創傷和構建其更美好的未來方面作出貢獻”。今天的讀經二中,聖若望宗徒在默示錄中指出那些圍繞在羔羊寶座前的人都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因此,聖召在今天不再只是所謂“度獻身生活者”的專利,而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按教宗方濟各的話說,聖召絕不是“僅限於少數人的特殊經驗”,而是每一個人的使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蒙召彼此守護,照料這個世界,所以這“不光是個別人員的、更是普世萬民的聖召”。

        天主召叫了每一個人去建設一個萬物和諧的大家庭,並願意賜給眾人永生。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我把永生賜給他們。”(若10:27)耶穌當然認識我們每一個人,正如上主給耶肋米亞先知所說的,在我們尚未出離母胎時,祂已認識了我們(耶1:5),可是我們是否會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聆聽祂的聲音而跟隨祂呢?固然天主願意賜給我們永生,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努力積極爭取。倘若我們人類不能聆聽祂的聲音,不能守望相助,反而總是讓仇恨、抱怨,甚至是戰爭、殺戮充斥著這個世界,那我們該如何接受祂的恩賜呢!

        適逢聖召節的今天,正好也是母親節。每一個父母都是天主的特別召叫,尤其是母親,在今天的社會中,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整個社會,母親可以說絕對超過了“半邊天”的角色。每一個幸福的家庭中都有母親的無私奉獻,幾乎每一個狹義聖召的背後,也都有一位母親的默默支持與不斷祈禱。在此世界聖召祈禱日,讓我們為每一個聖召祈禱,為每一個母親祈禱,也為我們自己獻上祈禱:祈求天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聆聽來自天上善牧的聲音,在生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盡所能奉獻自己的心力完成這份召叫。
0 评论

教宗方濟各第 59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7/5/2022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第 59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2022 年 5 月 8 日
「我們受召去建立人類大家庭」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在這些日子裡,正當戰爭及弱肉強食的寒風仍然吹拂著,非黑即白的現象又 屢見不鮮,而我們作為教會,已開啟了共議性的歷程:意識到同道偕行的迫 切性,並藉此一同培養出聆聽、參與和分享的文化特色。我們要與所有的善 心男女作出貢獻,去建立人類大家庭,治療這大家庭的創傷,並為一個美 好的未來付諸實踐。一個共議性的教會要求我們聆聽天主和世人,所以藉此 脈絡,我想在第 59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與你們一起省思「聖召」更廣泛的 意義。

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召去成為教會使命的執行者

為教會而言,共議精神、同道偕行,是一個基本的召叫。只有在這視野中, 我們才能發現並珍惜不同的召叫、神恩與職務。與此同時,我們知道教會的 存在是為了福傳、向外開展,並在歷史中播下福音的種子。為此,要達成這 樣的使命,只有當所有牧靈關懷的條件都集合起來,並且有主的使徒們在一 開始就參與其中,才有可能。事實上,「藉著洗禮每位天主子民成為門徒, 皆以傳教為重的(參閱:瑪廿八 19)。所有受洗者,無論他們在教會內有 何職位、有何信仰培育水準,都是福傳的執行者」(《福音的喜樂》 120)。我們必須避免使司鐸與平信徒隔離的心態,以為前者是首要的執行 者,後者是次要的,反而我們──平信徒與牧者,都必須同樣以天主子民的 身分,一起推展基督徒的使命。整個教會就是一個福傳的團體。 

我們受召去成為彼此和受造界的守護者

「召叫」這詞彙不應以狹義的方式去理解,僅限於那些在獻身生活的獨特道 路上跟隨主的人。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召去參與基督的使命,把分散的人類聚 集起來,並使人類與天主和好。更廣義地說,每一個人,在與基督相遇以及 擁抱基督信仰之前,就已得到生命的禮物作為根本的召叫:我們每一個人都 是天主所悅納、所愛的受造物──天主對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且特別 的計畫,也就是存留在每一個男女心中的神聖火花,我們都受召在人生的旅 途中使它發展,藉此使人類在愛與互相接納的激發之下成長。我們都受召成 為彼此的守護者,建立和諧與分享的關係,治癒受造界的創傷,好使它的美 不致被摧毀。簡而言之,我們受召,是為了在受造界這美妙的共同家園、在 它和諧的多元化中,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家庭。在這廣義的理解之下,不 只是個人,國家民族、團體和不同性質的群體都有一個「召叫」。

我們受召去迎接天主注視的目光

在這廣大的共同召叫中,天主予以我們每一個人獨特的聖召。祂藉著愛進入 我們的人生,並將之導向它的最終目的,逾越死亡的界線。不論是過去還是 現在,天主都是這樣看我們的人生。

相傳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曾說過:「每塊大石裡都隱藏著 一座雕像,而雕塑家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它。」如果這就是藝術家的目光,那 麼天主注視我們的目光則更是如此:天主在納匝肋的那位少女身上看到了天 主之母;祂在約納的兒子漁夫西滿身上看到了伯多祿──可以將教會建立在 上面的磐石;祂在稅吏肋未身上認出了聖史瑪竇;祂在掃祿──鐵石心腸的 基督徒迫害者──身上看到了保祿、外邦人的宗徒。天主愛的目光總是接觸 我們,觸動我們,釋放我們和轉變我們,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

每個召叫的驅動力皆在於此:我們是藉著天主目光的接觸而被召叫的。聖 召,如同聖德,並非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只保留給少數人。聖召是給眾人 的,一如「鄰家的聖德」(參閱:《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6~9), 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天主注視,也被祂召叫。
有一句東方的諺語這樣說:「一位賢者,看見鷹蛋,就看到一隻老鷹;看見 一粒種子,就看到一棵大樹;看見罪人,就會從中看到一位聖人。」天主就 是這樣看我們:祂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有時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能,並 透過祂在我們一生中孜孜不倦的運作,使我們得以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能, 為公共利益服務。 

藉由那神聖雕塑家的工藝,聖召就這樣誕生──祂的「雙手」使我們走出自 我,並使我們成為祂所悅納的傑作。尤其是天主聖言,它不但把我們從自我 中心主義中釋放出來,更能淨化我們,光照我們和重造我們。因此,讓我們 聆聽天主聖言,讓自己能向天主託付給我們的聖召開放!也讓我們學習在信 仰中聆聽我們的弟兄姊妹們,因為在他們的忠告和榜樣中可能隱藏著天主的 舉動,藉此向我們指出要踏上的常新途徑。

我們受召去回應天主注視的目光

天主富於仁愛及創意的目光在耶穌身上以獨特的方式接觸我們。在談到富有 年輕人的時候,聖史馬爾谷告訴我們:「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谷十 21)。耶穌充滿愛的目光落在我們當中的每一位男女身上。弟兄姊妹們,讓 我們被這目光觸動,讓祂來引領我們走出自我!並讓我們學習以對方能感到 被接納的方式來彼此看待,不論他們是誰,都能發現到有「一位」以愛去注 視他們,並邀請他們去發揮他們所有的潛能。

只要迎接這目光,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轉變。一切都成為我們與主之間,以 及我們與他人之間在聖召上的對話。對話──若活出它的深度──經常使 我們更成為我們自己:在司鐸聖召中成為基督恩寵與慈悲的工具;在獻 身生活聖召中成為天主的讚頌和新人類的先知職;在婚姻聖召中成為夫妻彼 此的禮物和生命的傳遞者及教育者。總而言之,在教會裡的每一種聖召和職 務都召叫我們以天主的目光去看人看事,實踐善行,並以言以行去傳揚愛。

我想在此分享有關西斯内羅斯(José Gregorio Hernández Cisneros)醫師的 故事。當他在委内瑞拉的卡拉卡斯行醫時,他想要成為在俗方濟會會士。後 來,他想進入方濟會成為神父,可是他的健康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明 白了他的召叫就是專業醫師,特別投身於貧困者的服務。接著,他竭盡全力 地服務患了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的病人。當他為一個年長的女病人買 藥,離開藥局的時候,他就被一輛汽車撞倒而喪命。他是一個模範,見證了 接受上主召叫的真實意義,並完全投身其中。他在一年前被列真福品了。

我們被召集去建立一個兄弟情誼的世界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只受召──即每一個人都領受一個個人的聖召──卻也 是被「召集」。我們就如同一幅馬賽克圖裡的小磚塊,每一塊都可愛,但只 有把它們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形成一幅畫。我們中間的每一位男女,都像 是一顆星一樣,在天主的心中和在宇宙的穹蒼閃耀著,但我們卻受召共同組 成一個星座,為能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指引和照亮人類的路途。教會的奧  祕,正是在彼此相異中和諧共處,成為整個人類受召的標記和工具。為此, 教會必須要日漸富有共議精神:能夠同道偕行,在和諧的多元化中結為一 體,在這一體中眾人都能作出貢獻並積極地參與。

所以當我們談論「聖召」時,意思不只是選擇這一種或那一種的生活方式, 將我們的整個生命獻給一種特定的職務,或跟隨一個修會大家庭、一個教會 運動或團體的神恩所散發的吸引力;而是實踐天主的夢想──耶穌向天父祈 求時,心中所懷的偉大計畫:「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 21)。在 教會裡的每一個召叫,以及廣義地在社會裡的召叫,都導向一個共同目標: 在一眾男女中體現出那只有聖神才能造就的各種不同恩賜的和諧。各位司 鐸、男女度獻身生活者和平信徒,讓我們並肩同行、攜手合作,一同去見 證:一個在愛中結合為一的人類大家庭並不是烏托邦,而是天主創造我們的 真正目的。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祈禱,願天主子民在人類歷史的滄海桑田中日漸踴躍回 應這個召叫。讓我們祈求天主聖神光照我們,好使我們當中的每一位男女都 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對天主的計畫作出最好的貢獻。

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大殿
2022 年 5 月 8 日,復活期第四主日
​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0 评论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