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怎麼界定“青年”(Youth),在中西方好像真有點不同。比如在教會團體內,我們說青年組(Youth Group)的時候,一般會指已成年但尚未結婚的年輕人小組。而在西方人的理解中,Youth Group則是指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小組。也就是說我們對青年的理解通常是Young Adult,而西方人好像認為是 Teenager。2017年聯合國對青年的定義是指15到24歲的年輕人(據說1994年以前是指18-40歲),世界衛生組織雖然也說Youth是指15-24歲,但又指出10-19歲屬於青少年(Adolescent),10-24歲的是年輕人(Young people)。所以怎麼理解“青年”還真有點複雜。當然不管怎麼定義,青年人總會改變這個世界,既是看聯合國的青年議題有點可怕。
去年8月,美國《時代》雜誌將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選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之一,12月該雜誌在“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投票中,格蕾塔又力壓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獲得了“2019年年度風雲人物”的頭銜。從2018年一個人舉塊牌子抗議氣候變化,到2019年3月僅僅半年時間就引發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萬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響應她的號召,以致引起全球各界的高度關注。雖然來自世界各地政要的褒貶不一,但格蕾塔無疑將氣候變化的議題帶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正如《時代》雜誌的封面對她的注解:青年的力量(the Power of Youth)。的確,當青年人行動起來時,總會充滿力量。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對此評價說:“縱觀整個歷史,許多偉大的運動都是因年輕人的努力而得到關注的。”(RFI)
素有“青年人的教宗”之稱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85年設立了“普世青年節”,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向青年人帶去福音和希望,也是希望將年輕人的自信和力量帶回教會,同時還期盼藉著世青節讓全世界的青年團結在一起,抵抗現代世界的暴力衝突,為世界帶來和平。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也發現:青少年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團結,這種團結不僅從青年志願者、童子軍和運動員的活動中表現出來,而且在一些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以來也多次指出:青年是和平的酵母。同時教宗方濟各也一再強調青年在教會中的作用,並囑託青年人為他人帶去基督的福音,甚至在2018年還召開了以青年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
當然,包括教會或年長者的整個世界都對青年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那我們可以為青年做些什麼呢?2018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在《結束文件》中指出:聆聽和陪伴。以謙虛、耐心聆聽他們的呼聲和需要,接納他們,並在適當引導、教育中與他們同行。教宗方濟各在去年的一次公開接見活動中呼籲成年人負起責任,好使新一代人不缺乏教育、工作、團體和家庭(2019年1月30)。
其實在和青年人的相處中,他們總能帶給人特有的活力和激情。尤其是現代社會的青年人,也許是因為現代科技帶來了五彩繽紛的多元化資訊,或者是豐富的營養帶來的聰明智慧,現代青年人對事情的反應和機智總讓我嘆服。所以毫無疑問,青年人將改變這個世界。正如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言:你們青年人可以做得比其他人告訴你們的更好,你們是非常優秀的,遠超過你們對自己的假設,世界的文化也因你們而改變,“如果你們成為你們所應該成為的人,你們必定會在全世界燃起光芒萬丈和充滿熱情的火焰。”(2000年世青節講道)
對於我們團體中的青年人,真無顏說什麼,只能借用教宗方濟各的通諭:“摰愛的青年人,看到你們比那些步履緩慢和心裡恐懼的人跑得更快,我會感到高興。你們要奔跑!……教會需要你們的動力、你們的直覺、你們的信德。我們需要這一切!若你們先於我們抵達終點,請耐心等待我們。”(生活的基督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