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2020年第53届世界和平日文告

28/12/2019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0 年 1 月 1 日

「希望作為和平的途徑:
交談、和好及生態皈依」
1、 和平──障礙和考驗時希望的途徑    和平是珍貴和美善的,是我們希望得到和整個人類都渴求的。人渴求和平, 這希望構造成一種生活上的張力,以致有時候,即使現況是艱辛的,「假如 它導向一個目標,是可以度過和接受的,如果這目標本身我們能夠是可靠 的,假如是相當遠大的目標,就值得每天努力。」1  由此而言,希望是一 種德性,促使我們有所行動;它賦予我們力量勇往直前,甚至是在困難種 種,障礙難以克服的關頭。 

人類的團體,在記憶中和肉體上,都留下許多戰爭和衝突的痕跡,過去的 戰爭和紛爭都已發生,但其破壞力卻日漸加強,並特別不斷地打擊那些較 貧困的和更脆弱的人。也有些國家,全體人民都在掙扎,為擺脫剝削和貪 腐──導致仇恨和暴力產生的桎梏。而至今,許多男女、幼兒和老人的尊 嚴,他們身體的完整性、他們的自由──其中包括宗教自由、團體的關懷、 未來的希望,仍然被剝奪。有許多無辜的受害者飽受羞辱和被排斥、悲悼 和不正義之苦。至於那些制度性的攻擊,對人民和他們心愛的人所造成的 創痛,更不必多言。

內戰和國際衝突的可怕證據──經常因殘酷和各種無情的暴力而變本加厲 ──長久烙印在人類的肉體和心靈上。事實上,每一次的戰爭都是一種兄 弟鬩牆的內鬥,它摧毀手足情誼──人類大家庭共同使命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戰爭經常從我們不能忍受我們彼此間的差異開始,而此一彼 此間差異卻醞釀一種占有欲和統治欲。戰爭源於人心中的自私和驕傲、誘 發摧毀和醜化他人的一種仇恨,以致要排除異己和消除別人。戰爭由於關 係的敗壞、霸權野心,濫用權力、對別人的恐懼,以及視彼此間的差異為 一種障礙而引發,並導致這所有一切。 

正如我最近在日本訪問時所指出的:「我們的世界正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 以恐懼和互不信任的心態為基礎,來確保國際上的穩定和維護和平,但這 基礎是虛假的,因為這種心態最終卻危及國家民族間的關係,並阻礙任何 可能的交談,結果是自相矛盾。和平和國際上的穩定,與任何建立在彼此 害怕被對方摧毀,或以全面性毀滅的威脅方式,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基於 今日及明日,整個人類大家庭的相互依存、共同負責的模式,並從全球的 精誠關懷和為將來奮鬥做起,和平和國際上的穩定才有可能。」2 

任何危及大家安全的情形,導致彼此的不信任和自我封閉。互不信任和畏 懼,使人際關係變得更為脆弱,並添增暴力的風險,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情 景下,使得人們無法建立和平的關係。由此而言,廢除核武的討論,也只 能造就一種不實的穩定。

因此,我們不能號稱要藉由全面性的毀滅所帶來的恐懼感、在這一種非常 不安定的形勢之下、在世上核武戰爭即將爆發之際,以及自我關閉在冷漠 中,來維持安定。結果是:人們作了一些社會和經濟上的決策,但這些決 策所開闢的途徑,並非使人類和受造物被看守和照顧,而是遭受丟棄。3 那 麼,我們要如何踏上和平和彼此互相認識的途徑呢?我們要如何打破那恫 嚇和恐懼的畸形邏輯呢?我們要如何化解目前因猜疑而蔓延的那股力量呢?

我們應該追求一種基於我們共同的來源──天主,以及在交談和相互信任 中所體現出來的兄弟情誼。和平的渴望早已深深地銘刻於我們人類的心 中,以致我們不應滿足於追求其他低於此事的一切。  
                                 

2、 和平的途徑──基於記憶、精誠關懷及兄弟情誼的聆聽

那些「被爆者」 (Hibakusha)──廣島和長崎原爆下倖存的人,他們當中 有些人,使他們集體的良知如同火焰燃燒直到今日,為向世世代代見證1945 年 8 月所發生的恐怖事件,以及他們直到今日仍無可言諭的痛苦。他們的 見證喚醒並保存受害者的記憶,為使人類的良心在面對統治欲和破壞力 時,顯得更為有力:「我們不應該允許,當前和未來的世代忘卻所有已發生 之事故的記憶,這記憶確保,並激勵我們要去建造一個更正義和更友愛的 未來。」4

許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同「被爆者」一樣,為了未來的世代,作出不 多得的服務──不僅是要保存歷史上的回憶,好使人們不再重蹈覆轍,或 為使歷史上那些虛妄的計畫不再重複,而也是為能使歷史上的回憶──即 那從生活經驗而來的結果──成為眾人作決策的根基,激發當前和未來的 世代去締造和平。

此外,記憶是希望的遠景:在戰爭和衝突的陰霾中,經常只因回想起曾接 受過一個團結關懷的微小舉動,就可使人作出勇敢的,甚至是英勇的抉擇, 並能在團體和個人身上釋放出新的能量,重新點燃新希望。

開闢和探索一條和平的途徑,是一種挑戰,更何況其複雜性涉及到利益關 係、人際關係、團體間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都是多面向的,而又並非表 裡相應。首先,我們必須向個人的道德良知和意志,以及政治意願呼籲: 事實上,和平是出自人心的最深處,而且要經常重振政治意願,為能開闢 嶄新的途徑,促使人與人,以及團體間的和解,並結合為一。

世界不需要空言虛語。世界需要的,是信念堅強的見證人、締造和平的人 ──向交談開放,棄絕排斥或操縱的手法。事實上,若沒有令人信服的交 談,有意見不同的一眾男女參與其中,為尋求超越意識型態,否則就無法 達到真正的和平。和平「應經常由人類去建樹」 。5 和平是一條我們共同不 斷尋求公益的途徑,同時又投身於其中,時時追求共同的利益和遵守法律。 彼此相互傾聽,使人相互了解和尊重,直到我們在仇敵的身上認出兄弟的 面容。

和平的是一個過程,需要長期進投入。這投入需要耐心、尋求真理和正義、 尊重受害者的記憶,並逐步地向一個共同的希望開放,而希望勝過報復。 在一個法制的國家裡,民主若是基於正義和致力於捍衛每一個人的權利, 尤其是弱小者或邊緣化民眾的權利,不斷地尋求真理,民主可以成為這進 程一個甚具意義的範例。6 這是一項建造社會的工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 工作,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在地區、全國和全球的層面上盡其責任而作 出貢獻。

正如教宗聖保祿六世所指出的: 「[人]有平等及分擔責任兩大願望,則勢必 追求真正民主的社會。(……)這說明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社會教育不獨使 人明瞭各人的權利,而且使人知道與其權利密切相關的種種,亦即承認自 己對他人的義務。同時,義務的思想及實踐又要看人是否有自制力、責任 感和是否接受個人及團體自由的界限。」7

相反,社會中的各種分岐、社會不平等的增加,以及拒絕運用一些方法去 促進人性整體的發展,都會危及對公共福祉的追求,但基於語言和真理的 力量,且有耐心和努力,則能使人有更大的憐憫之心和具其創意的精誠團 結情懷。

在我們的基督信仰生活中,我們恆常地紀念耶穌基督,因為基督獻上了自 己的生命,為使我們和好(參:羅五 6~11)。教會全力參與追求公義的社會 秩序,並藉由基督信仰價值觀的傳遞,倫理道德的教導、社會事業與教育 工作來繼續謀求公益,並滋長和平的希望。

3. 和平──在兄弟情誼共融中和好的途徑

聖經,尤其透過眾先知的話語,提醒每一個人和各個民族,有關天主與人 類所定立的盟約。這盟約要我們放棄控制他人的欲望,學習彼此視對方為 人、天主的子女、兄弟姊妹。我們絕對不可因他人過去可能說過的話,或 做過的事便一言判決,而是要重視他的言語行為所具體表現的諾言。只有 選擇尊重的途徑,我們才能打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踏上希望的途徑。

以下在福音裡這段伯多祿和耶穌對話,給予我們指引:「『主啊!如果我的 兄弟得罪了我,我應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而耶穌對他說:『我 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 (瑪十八 21~22)。此一和好之路 邀請我們去在內心深處尋找寬恕的力量和彼此承認為弟兄姊妹的能力。我 們學會生活於寬恕中,我們就越有能力成為締造和平的一眾男女。

和平在社會環境中是怎樣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也會是這樣,因為和平 涉及大眾生活的每一層面。除非我們竭盡所能發展出一套更公平的經濟制 度,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10 年前,在他所頒布 的通諭《在真理中實踐愛德》中所表示的:「若要克服發展落後的問題, 不但要採取行動去改善那建基在互換上的交易,也不只是公共援助機制的 轉移,而特別是全球性逐步向着不求償及促進共融的經濟活動開放。」(第 39 號)


4. 和平──生態皈依的途徑

「倘若由於我們過去誤解了我們的原則,導致我們將摧殘大自然合理化 了,以致對受造界蠻橫霸道,參與戰爭、不義和暴力的行為,我們信徒們 必須承認我們未忠於我們應該守護的智慧寶庫」 。8

我們對他人的敵意、對共同的家園缺乏尊重,或是對自然資源的任意濫用── 只把它視為可立即獲利的資源,而罔顧地方社區、大眾福祉和大自然本身, 面對這一切可能產生的後果,我們需要一種生態皈依。最近召開的泛亞馬 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驅使我們再次發出緊急呼籲,必須在人民的生活團 體和土地、現在和過去、經驗和希望之間,發展出一種和平的關係。

和好的途徑,也要求我們聆聽和默想天主賜給我們作為禮物的共同家園── 我們的世界。事實上,自然資源、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和地球本身,都託 付了給我們。為了未來世代的人,我們每一個人要積極且負責地去「耕種 和看守」(創二15)。我們必須改變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更加開放地與他 人相遇,並視受造界為恩賜,因為它那反映出造物主的美善和智慧。

上述一切給予我們更深切的動機,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居住在我們共同的家 園,接受彼此的差異,尊重且歡慶我們所領受的生命,並與人分享,同時 致力尋求富於活力的社會環境和模式,以利生命的持續繁榮和整個人類大 家庭共同福祉的發展。 

我們為生態皈依而作的呼籲,促使我們以嶄新的方式來看待人生,同時念 及造物主的慷慨大方──祂將大地賜予我們──並提醒我們那份來自分享 和有節制地享受的喜樂。這種皈依是要整體性地去了解,為使我們與我們 的弟兄姊妹、與其他生命、與豐富多樣的受造界、與造物主──切生命的 來源──的關係得以轉變。對基督徒而言,生態皈依「使他們與耶穌基督 相遇的成果,能顯示在他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9

5. 「我們盼望的一切,必得到滿足」10

和好之路需要耐心和信賴。除非我們冀望和平,否則不會得到和平。

首先,這意味著相信和平是有可能的,並相信別人也和我們一樣切望獲得 和平。我們可以在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中找到啟發:這份愛釋放人, 不受限制、不求回報也不知疲倦。

恐懼往往是衝突的起源。因此,重要的是,要克服人性的恐懼,承認在那 愛我們和關心我們的那一位眼中,我們是需要照顧的小孩,如同福音「浪 子回頭」比喻中的父親對他的愛子一樣(參:路十五 11~24)。兄弟姊妹般 相遇的文化會打破衝突的文化,使每一次的相遇化為契機,也是天主慷慨 聖愛的恩賜,引領我們走出我們狹窄心胸的視野,不斷地鼓勵我們作為唯 一天主的子女去活出普世兄弟情誼。    為基督的門徒而言,這途徑同樣受到和好聖事的支持,那是天主為赦免已受 洗者的罪所賜予的聖事。此一教會聖事能更新每一個人和改造每一個團體, 邀請我們目光轉向耶穌,是祂「使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祂 自己重歸於好,因著祂十字架的血而立定了和平」(哥一 20);而和好聖事 也要求我們在思言行為上放下的任何暴力,無論是對近人,或對受造界。

天主父所賜的恩寵是一種無條件的愛。既然我們已在基督內獲得了祂的罪 赦,我們就能起身,將祂的罪赦帶給在我們時代的一眾男女。聖神日復一 日督促我們的思想、態度,好使我們成為正義與和平的締造者。

願和平的天主降福我們,並前來扶助我們。

願瑪利亞──和平之王的母親和世上眾人的母親,陪伴我們,並在和好之 路上步步扶持我們。

願世上眾人都能在和平中生活,並充分實現他們心中對生命與愛的許諾。

發自梵蒂岡
2019 年 12 月 8 日
方濟各

(臺灣明愛會 恭譯)
—————————————————————————————--
1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1(2007 年 11 月 30 日)。
2  〈論核武的致詞〉,長崎,原爆落下中心地,2019 年 11 月 24 日。 
3  在義大利.蘭佩杜薩島作的證道,2013 年 7 月 8 日。
4 〈論和平致詞〉,廣島,和平紀念公園,2019 年 11 月 24 日。
5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78。 
6  參:教宗本篤十六世,〈對義大利勞工協會領導人作的致詞〉 ,2006 年 1 月 27 日。 
7《八十週年》宗座書函,24(1971 年 5 月 14 日) 。  
8 通諭《願祢受讚頌》,200,2015 年 5 月 24 日。                                   
9  同上,217。 
10  參閱: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II,21,8。
0 评论



写评论。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