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第 56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27/5/2022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第 56 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用內心的耳朵去聆聽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為了查明事實,並能以親身經歷、與人相遇的基礎來報導,我們去年默想了「來看一看」的必要性。現在,我想順著這個脈絡繼續關注另一個動詞:「聆聽」,它不但是溝通的關鍵,也是真實對話的條件。

其實,不論是在日常的人際關係當中,或是在討論公民生活的重大議題時,我們面對自己眼前的人,都漸漸失去了聆聽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資訊傳播的領域中,聆聽的模式正在經歷一種重大的全新發展,各式各樣的播客(podcast)和音訊平台(chat audio)證實了:聆聽,仍然是人際溝通的本質。

曾經有人請教一位受人敬重,且擅於治療心靈創傷的醫生:「人最大的需求是什麼?」他回答說:「是能夠不斷地被聆聽。」這份渴望時常不為人知,卻又挑戰著每位受召成為教育人員、培訓導師,以及那些擔任溝通角色的家長和老師、牧者與牧靈工作者、資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或政治工作者。

⽤內⼼的⽿朵去聆聽

我們從聖經中學習到,聆聽的意義不僅是聲音的感知,在本質上更是人類與天主對話的關係。「以色列!你要聽(Shema Israel)」(申六 4),梅瑟法律的第一條誡命就是以這句話開始的,且在聖經中一直反覆出現,以至於 連聖保祿宗徒都肯定說:「信仰是出於聆聽」(參閱:羅十 17)。其實,最初是天主主動向我們說話,而我們的回應,就是去聆聽祂。歸根究柢,這種聆聽也是來自祂的恩寵,就如新生兒也是這樣去回應父母的目光與聲音。在五種感官裡,天主似乎特別喜歡聽覺,也許是因為它比較沒有侵略性,比視覺更沉穩,因而使人感到自在。

「聆聽」符合天主謙遜的作風。天主是藉著言語創造人類為祂的肖像,並藉著聆聽視人類為談話的對象。天主愛人,因此向人傳達祂的聖言,也因此「側耳」俯聽人。

可是,人類為了不要聆聽,反而寧願逃避關係、置身事外和「塞住耳朵」。拒絕聆聽的後果,就是時常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就像那些聽到聖斯德望執事說話的人,他們掩住自己的耳朵,一起向他撲過去。(參閱:宗七 57)

然而,天主總是無條件地向人溝通來自我啟示,而人也需要與天主同調,好能準備好去聆聽。上主明確地召叫人類與祂建立一個愛的盟約,好使人在聆聽、接納及給予他人空間的能力上,成為真正的自己:天主的肖像與模樣。其實,聆聽就是愛的一種面向。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要祂的門徒們去檢查他們聆聽的素質。「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路八 18)。這是祂在講完撒種的比喻之後對他們的勸戒,要他們明白:只有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用心地聆聽。只有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來傾聽並忠實地遵守聖言的人,才會結出生命和救恩的果實(參閱:路八 15)。我們所聆聽的對象、聆聽的內容,以及聆聽的方式,這一切都要注意,才能在溝通的藝術上有所成長,其關鍵不在於理論或技巧,而是在於心靈的開放,使人的關係得以拉近。(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71)

我們都有耳朵,但是很多時候就算是那些聽力健全的人,也無法聽到其他人的聲音。其實,有一種內在的失聰,比身體上的失聰還要糟糕。聆聽不僅關乎聽覺,更是關乎整個人。聆聽真正的位置,是在內心。撒羅滿王雖然非常年輕,卻能展現出他的智慧,因為他向上主求的是一顆「聆聽的心」(參閱:列上三 9)。聖奧思定曾鼓勵要用「心」去聆聽(corde audire),不要靠外在的耳朵來聆聽,但要以心神中的耳朵聆聽:「你們的心不要在耳 朵裡,但耳朵要在心裡。」1 聖方濟‧亞西西勸勉他的弟兄們要「在心中垂耳傾聽。」2

因此,在追求真正的溝通時,要重新發現的聆聽,就是去聆聽自己、聆聽自己最真實的需要──那些銘刻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需要。而我們若要重新開始,就要聆聽自己心中想要與他人和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渴望──這渴望使我們在受造物中獨一無二。我們受造,不是為了像原子一般地生活,而是為了生活在一起。

聆聽作為良好溝通的條件

有一種聽覺的運用方式,不是真正的聆聽,正好相反,是竊聽。事實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他人,竊聽和偷窺的誘惑一直都存在,而在這個社群網路的時代似乎更變本加厲。然而,真正能使溝通更美好和更有人情味的,就是去面對面地聆聽我們眼前的人,懷著坦誠、信任與正直的心去聆聽對方。

缺乏聆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經驗到的情況,遺憾的是,在社會生活中顯然也是如此,我們不但沒有互相聆聽,還時常「各說各話」。會產生這種癥狀,就是因為比起真理與良善,我們更加追求共識;比起聆聽,我們又更加在意聽眾本身。然而,良好的溝通不求譁眾取寵,也不以嘲弄對方為目的,而是去注意到他人的想法,並嘗試理解事實的錯綜複雜。可惜的是,即便在教會還是會產生意識型態、使得人們不再聆聽,只剩下言詞空洞的對立爭論。

事實上,我們在許多的對話中都沒有真的在溝通。我們只是在等別人把話講完,然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而已。這些情況正如哲學家卡普蘭所言,3 對話成了一種對白:兩人各自進行獨白。然而在真實的溝通中,「我」和「你」兩個主體都在「走出自我」,通往彼此。

因此,聆聽是對話及良好溝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沒有聆聽,就不會有溝通;沒有傾聽的能力,也不會有優質的新聞媒體。如果要提供扎實、周全而完整的資訊,就需要有長時間的聆聽。不論是報導一則事件或是在新聞中描述一段經歷,都必須懂得聆聽,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

誠然,只有放下自己的獨白,才能夠讓不同的聲音達到和諧,從而保證真實的溝通。正如專家教導我們:「不要滿足於當下的情況」。聆聽不同的訊息來源,可以確保我們所傳遞的訊息是可靠而慎重的。我們若能聆聽不同的聲音,而弟兄姊妹們在教會裡也彼此聆聽,我們便得以發揮分辨的藝術,常能在交響樂的不同聲音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但是,為什麼要致力去聆聽呢?聖座的一位大外交官,卡薩羅利(Agostino Casaroli)樞機曾提到過一種「在忍耐中的殉道」。為了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的益處,在與最難協商的談判者對話時,不但需要去聆聽,也需要被聆聽。即使情況不那麼棘手,但聆聽終究要有耐心這一美德,以及讓自己被真相震驚的能力,即使我們正在聆聽的對象所講的真相只有一小部分,也是如此。只有驚奇才使人獲得知識。我想到孩子們那無窮的好奇心,他們睜大眼睛去觀看自己周遭的世界。以這種心態──在成人的意識中帶有孩童的好奇心──去聆聽,總能使人獲益匪淺,因為不論有多瑣碎,總是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學習到,並在自己生命中結出果實的。

在飽受疫情重創的這段漫長時間裡,我們聆聽社會大眾的能力,比以往更富有意義。眾人對於「官方資訊」積累的許多不信任,已經釀成了一種「資訊流行病」(infodemic),此種情況使得資訊的世界越來越失去可信度、越來越不透明。在面對很多經濟活動的停止與衰退所造成社會大眾的焦慮時,我們特別需要去側耳細聽。

被迫移民的現實也是個複雜的議題,誰都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我要重複:為了克服對移民的偏見,也為了讓我們堅硬的心變得柔軟,我們必須試著去聆聽他們的故事。我們要讓他們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勇敢的新聞工作者已經這樣做了。很多其他的人,只要能夠這樣做,都會願意的。我們要鼓勵他們!我們要聆聽這些人的故事!如此一來,每個人就都能在自己的國家中,自由地去聲援他們認為最合適的移民政策。但無論如何,我們眼前看到的不再是數字,不再是危險的侵略者,而是我們可以去聆聽的活生生的一眾男女、他們的面貌與故事、他們的目 光和他們的期待與痛苦。

在教會內彼此聆聽

在教會內也是如此,非常需要去聆聽和傾聽別人。這就是我們能給予彼此最珍貴,也最富有動力的禮物。「基督徒已經忘記,聆聽的職分已託付給了他們,而將之託付給他們的那一位,祂自己就是最偉大的聆聽者,他們要分擔的正是祂的工作。我們必須以天主的耳朵去聆聽,我們才能說出天主的話語。」4 因此,基督教的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提醒我們:「在共融當中,我們應該為他人做的首要服務,就是去聆聽他們。如果有人不懂得聆聽自己的弟兄,那他很快就會失去聆聽天主的能力。」5

在牧靈關懷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耳朵的使徒工作」──先聆聽,再說話;正如雅各伯宗徒所勸戒的:「每人都該敏於聽教,遲於發言」(雅一 19)。自由地給出一些時間來聆聽他人,就是愛德的第一個行動。

共議性的歷程才剛剛開始。我們祈願這能成為一次互相聆聽的莫大機會。其實,共融並不是策略和計畫的結果,而是建立在弟兄姊妹之間的互相聆聽。在一個聖詠團當中,整體的聲音並不是完全一樣或單一的聲部,而是各式各樣的聲音,是多聲部音樂。如同聖詠團在歌唱時,每個人都聆聽其他人的聲音,使彼此得以達致整體的和諧。這種和諧是作曲家所構想出來的,但若要體現,卻是要倚賴每一個人的聲音所交織出來的和聲。

若懷著這樣的意識去參與一個先於我們並包含我們的共融,我們就能重新發現一個猶如交響曲的教會,裡面的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聲音來歌唱,去接納別人的聲音,就像接納一份禮物一樣,從而展現天主聖神所創作的整體和諧。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1 月 24 日,聖師方濟‧沙雷主教紀念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Nolite habere cor in auribus, sed aures in corde」。(道理 380,1:Nuova Biblioteca Agostiniana 34, 568)。
2 致修會全體的信函(Lettera a tutto l’Ordine):《方濟大全》( Fonti Francescane),216。
3 參閱:《對話的人生》(The life of dialogue),J. D. Roslansky 編輯,《溝通--諾貝爾會議中的討論》(Communication. A discussion at the Nobel Conference)。阿姆斯特丹,北荷蘭出版社,1969,第 89~198 頁。
4 迪特里希‧潘霍華,《共同的人生》(La vita comune),Queriniana,Brescia,2017,76。
5 參閱:同上,75。
0 评论



写评论。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