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區在該計畫中提到五點使命的基礎,或者說是根本,其中第一條就是福傳。其實教會的存在就意味著對福傳的傳承,而傳播福音本身就是教會的本質。就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曾說的:“教會之所以存在,乃是為了向普世萬邦擴展基督之光。”(1983年對馬拉威主教的談話)”這也是耶穌在升天前留給宗徒們的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雪梨總教區更新使命的計畫正取自耶穌留給宗徒們的這句話。
當我們提到福傳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外傳播基督的福音。而教區的這份有關使命的計畫卻更加側重內在的更新,或者說是讓教會重新復興(Renewal)。縱觀今日的世界,不只是外在社會,教會內部也充斥著不同的邪惡思潮,或者說垃圾/罪惡文化。甚至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教長們就曾指出:“有日形增多的人,事實上已離棄了宗教”(“現代”憲章 7)。在這種背景下,對教會的更新就是一股清新的力量,也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因此悉尼總教區的這份新使命計畫也得到了世界各地教會團體的稱讚。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生命的福音》通諭第四章中談到:福音的目的其實就是“從內部改造及革新人類”,就像酵母使整個麵團發酵(瑪13:33)。所以,福傳首先是加深自己的信仰,不管是從對朝拜天主的禮儀,還是教會的社會服務使命,亦或是團體內部的共融。教宗保祿六世在《祂的教會》通諭中說:“教會須以銳利的目光,看透自身、加深醒覺,默想其獨有奧跡……,從這豁然且生動的自我醒覺中,油然升起一個渴求,就是將理想和現實的教會形象相對照。理想的形象是指教會如基督的配偶,聖潔無瑕(弗五:27),基督注視她、疼愛她、呵護她。現實的形象是指教會向今日世界所展示的樣貌……,為求更新,教會處於英勇果敢、急不容緩的掙扎中,其力求更新的掙扎源于理想和現實的對照。教會的瑕疵由其成員導致,教會的掙扎在於剔除瑕疵,而她的自我省察可指出其瑕疵所在並予以譴責,因為教會以基督為明鑒,並在祂前對照自己。”教宗方濟各在其《喜樂的福音》勸諭中同樣引用了保祿六世的這段話(喜樂的福音 26)。可見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起,歷屆教宗和各地教長們都在試圖更新教會。這種更新不是否定教會的傳統,而是讓其在新的社會中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燃燒。
回到教區的更新使命中,教區的復興離不開各堂區和團體的復興,而團體要想有所復興,我們每個人的更新就是必然的。因為每個團體都是有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所構成的。就如我們在每台主日彌撒結束時祈禱一樣,我們祈求天主更新自己的團體,使我們成為福傳的中心。但是,如果沒有我們每個個體的改變或更新,我們的團體,或者教區,甚至整個教會都不會得到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