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亡羊的比喻中,我们看到牧人对羊的照顾,他不愿意遗失任何一只。如果有迷失的,他会丢下那九十九只,去寻找迷失了的一只,找到后扛在肩上回来,并邀请亲朋好友与之共同庆祝。在第二个比喻中,妇女丢失了一个“达玛”,却点上灯寻遍整个屋子,找到后也邀请了邻居和朋友一同庆祝。这两个比喻都告诉人,天主不惜艰辛地寻找迷失的罪人(路15:4-9)。
教宗方济各在《慈悲面容》诏书中写道“慈悲之爱最清楚的表达,就是宽恕过犯,而为我们基督徒,更是责无旁贷,不可推诿。”在今天福音的第三个比喻当中,充分的彰显了天主的慈悲。比喻中,那个小儿子可以说是伤透了父亲的心,甚至在分到家产后就忽略了父亲的存在,为所欲为地挥霍了他父亲给的所有财物。还好在绝境中,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愿意回到父亲那里。当他回来时,父亲没有提及他的任何不对,而是大摆盛宴来欢迎他回来。即使大儿子有所微词与不满时,父亲也出来劝他应一同为这个“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弟弟庆贺喜乐(路15:11-32)。这个父亲毫无保留地宽恕了浪荡回家的儿子。
可在我们的生活中,“宽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相当困难。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必须去实践,否则我们的生活必会失去快乐。正如教宗方济各所言:“宽恕,有时看来多么困难!但是宽恕已被置于我们脆弱的双手里,为使我们心灵获得平安。”
基督对仇恨祂的人,一直都是以宽恕为怀。当祂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还不忘为置祂于死的人祈求天父:“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仇恨不能消灭仇恨,仇恨只能增加仇恨。只有基督的爱,才能解开仇恨的死结。宽恕不是纵容,也决不是懦弱的表现,反而正是爱的勇敢表现。
虽然我们国人的文化中常听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或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可见孔子也认为,宽恕是我们可以一生奉行的。我们祈求天主赐予祂的慈悲,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像今天福音中的父亲一样,毫不保留地宽恕“获罪”于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