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教宗方濟各第 55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1/1/2022

0 评论

 
Picture
教宗方濟各
第 55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2 年 1 月 1 日

建立持久和平的工具是:
教育、工作與世代間的對話
1. 「那宣布和平者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五二 7)

依撒意亞先知的這番話所傳達的安慰和釋然,是要給在流亡中飽受凌辱、暴力和壓迫,喪失尊嚴、生死不定的以色列人民。先知巴路克因觸景傷情而自問:「以色列!這是什麼事呢?怎麼你竟住在敵人的國內,在異地衰老,與亡者同污,與降入陰府的人同列呢?」(巴三 10~11)。和平使者的來到,正是以色列人民重生於歷史廢墟的希望──一個光明未來的開始。

今天,令人難過的是,和平之路──也就是教宗聖保祿六世所給予的新名稱:整體發展1 ──仍距離許多男男女女的真實生活十分遙遠,因此與我們人類大家庭也十分遙遠,而這個大家庭已完全彼此相連。儘管有無數的努力,以促成國與國之間建設性的對話為目標,然而,戰爭和衝突那震耳欲聾的吵鬧聲依然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流行病擴展蔓延,氣候變遷的影響和環境品質都日益惡化,飢饉乾渴的悲劇也逐年增加,並在個人主義而非互助共享的經濟模式之下繼續重演。我們這個時代,與古時先知時代一樣,窮人和大地的呼喊聲2 不斷地提升,哀求要得到正義與和平。

在任何時代,和平同時是上天所賜予的恩典,以及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確實,我們可以說那是和平的「建造」──社會的各個不同機構都要有所貢獻;也是和平的「工藝」──每一個人都要參與。3 我們全體都能共同合作去建造一個更和平的世界:從每個人的心中開始,而又從每個人在家庭中和社會上的關係開始,以及從人與環境的關係,直到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開始。

在此我願提出締造持久和平的三條途徑。首先是世代之間的對話,作為實現合作計畫的基礎。第二是教育,作為自由、責任和發展的要素。最後是工作,為充分實現人類尊嚴。這是為「締結社會契約」4 所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沒有這三個要素,每一個和平計畫都無法持之以恆。

2. 以世代之間的對話來建立和平

這個世界仍然被疫情所引發的許多問題箝制著,「有些人試圖躲進自己的世界來逃避現實,也有人以破壞性的暴力對抗現實,但是在自私地表現冷漠和暴力地作出抵抗之間,我們總有可能作出另一選擇:對話。世代間的對話。」5

一切真誠的對話,除了正確和積極地交換意見外,還需要參與對話者之間的基本信任。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重拾這種彼此之間的信任。當前的公共健康危機已增加了我們的孤立感和自我封閉的傾向。老年人的孤獨感緊隨著青年人面對未來而缺乏願景的無助感。此一危機確實令人痛苦,但也能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的確,在這疫情期間,我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了許許多多憐憫、分享、互助團結的例子。

對話意即彼此聆聽、分享不同的觀點,達到共識並同道偕行。在不同世代間的對話中促成這一切,意思就是打破衝突和丟棄文化的硬土,好能播下持久和共同分享和平的種子。

雖然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經常造成世代之間的隔閡,但當前的危機也讓我們看到世代之間急需一種夥伴關係。青年人需要長者的智慧和經驗,而較年長者則需要青年人的支持、愛戴、創造力和動力。

重大的社會挑戰和締造和平的過程,必然需要記憶保有者──即年長者,與推動歷史向前的青年人之間的對話。每一方都必須願意為對方留下空間,而不是為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堅持壟斷全部的狀況,就彷彿沒有過去與未來一樣。我們正經歷的全球危機讓我們更清楚,世代之間的接觸與對話,應該是一個健全政治背後的驅動力,這個健全的政治不能以「零星的修補或倉卒的方案」6 來處理當前的問題,而是以愛他人為最卓越的形式,7 去尋求未來共同及永續的方案。

如果在困難中,我們能練習這種世代間的對話,「將能穩固地扎根於當下,並從這個位置探討過去和未來:回顧過去,從歷史學習,治癒那些不時影響我們的創傷;展望未來,激發熱情,讓夢想萌芽,喚起預言,滿懷希望。當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可相互學習。」8 因為若是沒有根,樹木要如何成長結果呢?

照料受造界,正是我們要一起關心的事情。事實上,環境「是一份借用的禮物,每一世代必須留傳給下一代。」9 所以,那些為一個更公義的世界而努力的眾多青年人,都必須被讚賞並予以鼓勵,因為這世界是託付給我們管理,要我們維護的。在面對急需改變歷史方向10的挑戰時──而這日常生活的挑戰帶來倫理和社會環境上的困難──他們不眠不休,並以熱忱,尤其是帶著一份責任感在為此而努力。11

另一方面,共同建造和平道路的機會,也不能忽視教育和勞動,那是為世代間對話所特別需要的環境和背景。教育為世代間對話提供了基本原理,而不同世代的男女應在勞動的經驗中,發現他們能夠合作並為了社會的福祉而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能。

3. 以教導和教育作為和平的驅動力

近幾年來,用於教育和訓練的資金大幅減少,此現象全世界皆然,大家多半把這些資金視為開支,而不認為那是投資。然而教導和教育是促進人類整體發展的主要工具;它們讓個人更加自由、更負責任;也是捍衛並促進和平所不可或缺的。換而言之,教導和教育是一個能讓有凝聚力的民間社會產生希望、繁榮和進步的基礎。

但軍事支出的增加反而超過冷戰時期後的軍事開支,而且似乎還會一直暴增。12

因此,現在正是國家政府發展經濟政策的好時機,翻轉用於武器的公共基金及投資於教育基金的比例,刻不容緩。此外,釋出財金資源,以適當的方式將之用於醫療保健、學校、基礎建設、土地關懷等等,才能使真正的國際裁軍程序大力促進國家民族的發展。

我希望在投資於教導和教育的同時,也能更努力於促進「關懷的文化」13,在面對社會分裂和反應遲鈍的機構時,關懷的文化可以成為一個共同語言,致力於破除障礙、建立橋梁。「當國家內豐富多樣的文化之間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國家才能發展。這些文化包括大眾文化、大學文化、青年文化、藝術文化、技術文化、經濟文化、家庭文化和媒體文化。」14 因此,必須透過「一個為未來世代及與未來世代的全球性教育協定,讓家庭、社區、學校、大學、機構、宗教、政府及整個人類家庭致力於培養成熟的人」 15,藉此打造一個嶄新的文化典範。這協定是根據一種和平文化的模式,以 友愛為中心的發展和永續性,以及人類和環境間的協定,來促進整體性的生態教育。16

我們可投資於教育和訓練年輕世代,並透過一個目標明確的培育方案,藉此幫助他們,把他們帶到勞動市場上的適當位置。17

4. 以促進就業機會和保障勞動來建立和平

勞動是建立和維持和平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讓我們表達自己和我們的天賦、我們的承諾,我們的辛勞,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因為我們總是要與某些人,或為某些人工作的。從這個明確的社會角度來看,我們是在工作場所中學習致力建造一個更適宜居住且更美好的世界。

面臨眾多挑戰的勞動市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數百萬的經濟和生產活動停擺,短期工人越來越沒有保障;許多提供大眾生活必要服務的勞動者,他們的公眾和政治形象變得更低;在許多情況下,遠距教學已導致學習不足,而且會使學業完成的時間延後。此外,剛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年人以及最近失業的成年人,他們都前景黯淡。

尤其是非正規經濟──其中往往牽涉到移工──受到經濟危機破壞性的衝擊。其中有許多人往往不受國家法律的承認,好像不存在一樣。他們及他們的家人生活在極度不安穩的情況下,成為各種奴役形式的受害者,而且沒有受到任何福利制度的保護。目前全世界的勞動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享有社會保障制度,或是極其有限的福利。在許多國家中,暴力和有組織的犯罪也在增加,侵犯人民的自由與尊嚴,毒害經濟,阻礙共同利益的發展。對此,唯一的解答就是擴大有尊嚴的就業機會。

事實上,勞動是每一個團體建立正義與互助團結的基礎。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科技的進步日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因為這樣做對人有害。工作是必要的,它代表人生在世的部分意義,是成長的途徑,使人類發展和個 人滿全。」18 我們必須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為能創造出解決方案與條件,提供機會給就業年齡中的每一位,好使他們透過工作,對家庭生活及整個社會都能有所貢獻。

現在比任何時候更迫切需要在全世界推動良好和有尊嚴的工作條件,為促進公益以及照料受造物。創業的自由需要得到保障和支援,同時我們必須努力,使大家的社會責任感得以更新,而不是把利潤視為唯一的主導準則。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敦促各種企業尊重勞工基本人權的倡議,都必須在各個層面上推動、被接納和予以支援,不僅提高消費者的意識,也藉此提升各機構及民間社團和企業組織的敏銳度。隨著企業界越來越意識到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他們就越能成為人性尊嚴受尊重的地方。這樣他們就能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由此看來,政治界蒙受召叫扮演積極的角色,去推動經濟自由和社會正義之間公正的平衡。所有在這領域工作的人──從天主教工人到企業家──都能在教會的社會訓導中找到明確的指導方針。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正當我們設法齊心協力,為能脫離這疫情時,我願再次感謝所有以慷慨之心及責任感,在教導、捍衛人權、提供醫療照顧、促成家庭成員和病人之間的相聚,並為貧窮和失業者提供經濟支援的那些人。我會在祈禱中記得那些受難者及他們的家人,繼續為他們祈禱。

我向政府領袖及所有擔負政治和社會責任的人士,向教會團體的牧者和牧靈工作者,向所有善心男女人士呼籲:讓我們懷著勇氣和創意,一起在「世代間的對話」、「教育」和「工作」的途徑上同行。願越來越多的人士以謙遜和勇氣,日日努力,默默地成為和平的工匠。願和平的天主時時領導他們,並且以祂的降福陪伴他們!

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
2021 年 12 月 8 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閱:《民族發展》通諭(1967 年 3 月 26 日),76 以下。
2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49。
3 參閱:《眾位弟兄》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231。
4 同上,218。
5 同上,199。
6 同上,179。
7 參閱:同上,180。
8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2019 年 3 月 25 日),199。
9 《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59。
10 參閱:同上,163、202。
11 參閱:同上,139。
12 參閱:向第四屆巴黎和平論壇的與會者致詞,2021 年 11 月 11~13 日。
13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231;2021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關懷的文化作為和平之路」(2020 年 12 月 8 日)。
14 《眾位弟兄》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199。
15 參閱:全球教育協定影片訊息:一同眺望(2020 年 10 月 15 日)。
16 參閱:高級別氣候雄心峰會影片訊息(2020 年 12 月 12 日)。
17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人的工作》通諭(1981 年 9 月 14 日),18。
18 《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28
0 评论



写评论。

    扫码加博主微信

    Picture

    博客檔案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博客分類

    全部
    【主日分享】
    【宗座文献】
    【心随意动】
    【祈祷▪敬礼】
    【统计数据】

    RSS订阅

    Picture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