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
  • 主頁Home
  • 相冊Album
  • 博客Blog

聖馬爾谷福音 11:11-26

1/6/2012

0 评论

 
         剛才的福音中我們聽到,看似茂盛的無花果樹卻只有葉子沒有果實,就如我們有外在基督徒的形式禮儀卻缺少那真正內在的生命。真正能觸動人帶來心靈皈依不在於美妙動聽的言詞,而關鍵是我的生命是怎樣的?我與天主的關系怎樣?我的生命品格合天主所用嗎?若望福音中耶穌告訴門徒們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若15:16)。在格林多前書(3:10-13)中,聖保祿宗徒說我們各人應該註意怎樣在基督磐石上建築,天主期待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持續不斷地結出聖神的果實: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參迦5:20-21)。同時天主亦盼望我們能多多結福傳的果實,保祿宗徒說“我們以各種智慧,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好把一切人,呈獻於天主前,成為在基督內的成全人”為此他說“我就是為這事而勞苦,按他以大能在我身上所發動的力量,盡力奮鬥。”(參哥1:28-29)

        信德、祈禱和悔改,這些都是耶穌教誨的果實。相反,法利塞人的教導只是刻板地遵守猶太人的法律和傳統,結果法律的精神卻枯萎了。我們也可以將耶穌咒罵的無花果樹立即枯幹,理解為象征著所謂熱誠的經師、法利塞人,他們不結果實如同這棵無花果樹一樣,雖然外在是不到時間,但至少應該結出相稱的果實吧,沒有果實再旺盛又有何用呢!最終也只能是永遠的喪亡。這篇福音中,耶穌譴責無花果樹的行為值得我們反省:我們被召叫去結耶穌所要求的成全的果實,如果我們感到刻板地遵守法律是沒有問題的話,結果我們將枯萎。當我們沒有時間祈禱,不需要悔改,不需要信德的時候,
我們永不會辯稱這是結果的時候,我們可以爭辯說,我們每主日到聖堂,人家都稱我們為基督徒,我們也參加宗教禮儀,但是天主更希望我們能結信德的果子。

        耶穌告訴我們信德的重要性,沒有信德任憑人多大本事,最終一無所能。同樣今天的福音中,寬恕也是作為主耶穌門徒的另一個重要的標誌,耶穌教導我們不要得理不饒人,要學會寬恕那些因著無知而犯下錯誤的弟兄姊妹,只有我們寬恕弟兄姊妹,基督才寬恕我們。在今天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反省的是:我們有沒有結出聖德的果實?有多少人因了我的宣講而認識了耶穌?我的信德堅固嗎?我寬恕弟兄姊妹了嗎?

        讓我們一同祈求天主,使我們懷著一顆敬畏、寬恕和純滿信德的心,侍奉天主,做天主喜歡的兒女,並接常存的果實。阿門!

0 评论

我們真的相信主復活了嗎?(复活期第二主日 乙年)

15/4/2012

0 评论

 
      四十天的齋戒與補贖,換來了五十天的喜樂與慶祝。從復活主日到聖神降臨節,五十天的時間裏我們慶祝主耶穌的復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相信主的復活,或者更好說我們一起與耶穌復活了嗎?陳日君樞機周三發文分享:我真的信復活了的耶穌嗎?樞機在文中提到,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復活了的基督也戰勝了一切,那麽我們也應該是信心十足,不怕一切地勇往之前。陳樞機繼續寫到:“可是我該承認我還是諸多顧慮,猶疑不決,決而不行。我對自己的軟弱不耐煩,我未能安樂地接納大病、小病。我雖常提醒自己天主要我忠信,不期待我勝利,但我失敗時,總是耿耿於懷,把責任完全推在別人身上。”

      本主日的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兩次顯現給宗徒們。在第二次顯現時,祂對若望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所以說,今天的我們應該比宗徒時代的人更有福。但就如陳樞機的分享,我們真的相信復活了的耶穌嗎?和大家分享個真實的小故事:一對父母親帶領兩個孩子領洗入教。當時他們聽道理時,神父說:他們在家裏祈禱時,天主就會在他們中間。復活節他們接受了洗禮,第一次在家裏做祈禱。他們一家跪下,其中最小的對父母說:“爸爸、媽媽,現在我們一共五個。”父母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就問那個孩子為什麼是五個?小孩說:“那當然是天主,不是神父說我們祈禱時,天主就在我們中間嗎?”這個孩子他確實相信,天主就在他們家。同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她每天晚上睡覺前都向主祈禱,希望在聖誕節那天她的禮物是個洋娃娃。可是,到了聖誕節那天,她打開自己的禮物一看,不是洋娃娃,而是其他的玩具,她很失望。可她沒有因為沒有得到洋娃娃而放棄祈禱。她還是每天晚上向主祈禱能得到洋娃娃。就這樣,又是一個聖誕節,她再一次打開禮物,裏面還不是她想要的洋娃娃。她依然沒放棄,還是繼續每晚祈禱。有一天,小女孩的哥哥看見小女孩在祈禱,就去安慰她說:“你別祈禱了,你看你祈禱了這麼久,你也沒得到想要的洋娃娃,我想主可能沒聽到你的祈禱。”這時,小女孩看了看哥哥,說:“不,你說錯了!主聽到了!可祂對我說NO!”

      我們的信仰也是,有時侯就像本主日的福音,耶穌為了讓宗徒們相信祂從死者中復活了,於是顯現給他們,甚至要求多默觸摸祂的傷痕;有時候也可能如剛領洗的小女孩的信德,相信耶穌他確實就在我們當中;也有時候祂會對我們說NO。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是否一如既往的相信天主在我們身上的工程呢?很多時候,我們的信德都像耶穌感嘆過的:“除非你們看到神跡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陳樞機分享說:“信德是天主給了我們的恩寵,愛心是出於對這恩寵的知恩。”那麽今天,讓我們和多默宗徒一起說:“我主,我的天主!”並做一個真正有信德的人,即使還沒有看到神跡和奇事,就先相信了,那樣我們也會得到主耶穌所允諾的祝福。

0 评论

耶穌的復活是我們信仰的保證 (复活主日)

8/4/2012

0 评论

 
        主復活了,阿來路亞!各位主內兄弟姊妹們:今天是耶穌復活節,我們紀念耶穌從死者中的復活,同時也紀念我們在領洗時所獲得的新生。復活節又稱為巴斯卦節,意即「經過」或「逾越」,它的起源可上溯到天主命梅瑟率領以色列民離開埃及:他們在這天按照上主的吩咐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楣上,使他們逾越了死亡的黑夜,迫使埃及法郎允許他們離開埃及,進入光明的福地。所以巴斯卦節是他們再生的節日,是他們由奴隸和死亡中,重新獲得自由和生命的日子。而一千五百年後,耶穌基督,這位真的巴斯卦羔羊被殺後,第三日祂逾越死亡而光榮復活起來,建立了新巴斯卦復活節。所以我們因著基督十字架上的救贖,把我們從魔鬼的奴役中救拔了出來,從犯罪的痛苦中恢復了幸福的生活,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人,這樣我們才堪與耶穌同死同生,也能分享基督的光榮復活。耶穌復活是初期教會宣講的主題。所以今天的三篇的讀經都是強調一個主題:主耶穌的復活,是我們信仰的保證。也就是說,耶穌他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祂如果不復活起來,祂的宣講就是假的,祂的門徒也沒法繼續為祂宣講。

        讀經一是記述聖伯多祿為科爾乃略一家施行聖洗時,簡單的宣講了耶穌事跡,並見證了耶穌的復活。讀經二是聖保祿勸勉哥羅森人和後世的我們,要同復活了的耶穌,同度新的生活,一心追求天上的事。福音記述安息日一過,曾跟隨耶穌的一些婦女們便帶著準備好的香料,去敷抹耶穌的屍身,她們來到墳墓裡,見到一穿白衣的少年,向她們說被釘的耶穌已經復活了,請快去告訴祂的門徒。瑪利亞瑪達納肋立即回去,告訴了耶穌門徒們。伯多祿和若望為了弄明白怎麽回事,立即跑去墳墓查看:他們見了空墳,及後來又親自目睹耶穌復活的顯現,就相信主基督確實已從死者中復活了。以後的生命當中,他們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宣講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今天也一樣,我們信仰的保證就是耶穌的復活,如果耶穌沒有復活新生,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

        那復活的基督帶給我們的又是什麽呢?今天的彌撒讀經前的《集禱經》說“天父,今日你的聖子戰勝了死亡,引導我們踏上永生之路。我們歡欣慶祝他的逾越奧跡,求你以聖神更新我們,使我們與他一同復活,並生活在光明中。”耶穌的復活引我們踏上了永生之路,並生活在光明中。我們今天需要反省的是:我們真的和耶穌一同復活了嗎?抑或是我們仍舊生活在罪惡的黑暗之中呢?與耶穌一同復活,我們必須與耶穌同死。就是說,在復活前我們必須先死於罪惡,然後才可以和耶穌一起復活。如果我們生活在罪惡中,那基督的復活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沒什麽意義了!借著今天慶祝基督的復活,讓我們祈求天主:死於罪惡而活於基督。


      主復活了,阿來路亞!
据网络资料改编 
0 评论

四旬期第三主日 乙年

11/3/2012

0 评论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选在《出谷纪》,其實也就是我們天主十誡的出處,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天主十誡。之所以分享天主十誡是因為周五(前天)看到《天亞社》援引英國《電訊報》的一篇報道說,在英國超過六百多所教堂正在宣傳根據現代價值觀而重寫的最新版本十誡。據報道說這些新戒命是由名叫約翰的一位知名福音派的宣教士所編寫。

        我認為大可沒有重新編寫的需要,包括這位宣教士的所謂編寫也只是對十誡的重新解釋,或者說更適合時代的解釋而已。比如他將“十誡”原文的“不可偷盜”改為“憑良心行事”;較長的“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聖名”誡命,則變成“認真對待上主”;而《聖經》原來的“不可貪戀你近人的妻子、仆人、婢女、牛驢及你近人的一切”改為簡單的“追求知足安分”等等。

        十誡的真正意義是天主慈愛,叮嚀人不要做破壞人與自然界和諧的關系,以期使生命圓滿發展,從而使我們獲得幸福。正如在聖經中所說的:“以色列!現今,上主你的天主向你要求什麽?是要求你敬畏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一切道路,愛祂,全心全靈侍奉上主你的天主,遵守我今天吩咐你的天主的誡命和法令,好使你能獲得幸福”(申10:11—13)。編寫這些新誡命的約翰也聲稱,他的十誡是讓“每個人明白我們應如何生活出上主的永恒原則”。

        十誡當中簡短的幾句話不可能就字面的簡單理解,這位宣教士將“孝敬父母”改為“與父母和睦共處”。天主十誡的第四誡就這麽簡單嗎?當然不是。它不只是要我們對父母要盡孝,也包括夫妻之間的包容、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整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按照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和新編《天主教教理》的精神, 已經擴大到了人與人的接觸,人與人工作的團體,所生存的社會以及作為公民對自己國家的義務等等。同樣,再看第五誡“不可殺人”。假如我們只從字面去了解第五誡,相信我們誰也不敢輕易觸犯它。但如果我們再擴大一下“不許傷害生命”,其間也包含著禁止蓄意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身體,如醉酒、打架或吸食一些對身體健康有害的物品,那我們還敢保證我們不會這樣做嗎?看看今天發生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事情,對自己健康的不重視、人工墮胎、安樂死、胚胎培養、戰爭、仇恨等等,不尊重生命,不熱愛自然的事到處都是。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卻說:“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又加上一句說:“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瑪7:12)。意思是說:天主十誡及先知的言論,都包含“己所欲者,先施予人”這句話之中。在這裏,耶穌教導我們不但慎守消極的“不損害他人”的法律,同時要我們實踐“積極愛人”的行為,忘記自己的權益,為人做自己願意別人為我們做的事。也就是天主十誡的總綱:“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

        主佑大家!
0 评论

四旬期第一主日(乙年)

25/2/2012

0 评论

 
       今天是四旬期的第一主日。“四旬期是逾越節(復活節)前的隆重準備期,每一位基督徒也應該為其自己的逾越節作準備,亦即為自己的復活——生活的革新作準備。望教友要藉入門聖事使自己出死人生,作新生的人:已領過洗的教友要藉著追念自己的洗禮,更深一層的進入基督的奧跡,使自己更進一步地基督化;尤其由於我們的罪,每個人要藉守齋、祈禱、作補贖、行善工、淨化自己, 以獲得逾越節的恩寵。”總之,四旬期是為使基督徒生活革新而訂立的,此時期守齋的法律和各種禮儀等都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革新,所以應該了解其意義並熱心遵行,才能達到目的。

      今天的福音非常言簡意賅,就三句話,但說了很多事情。耶穌受洗後,由聖神催迫前往曠野。在曠野中四十天之久與野獸在一起,並受撒旦試探。若翰被捕後,耶穌到加裏肋亞宣講悔改的福音。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但我想只簡單分享一下耶穌受撒旦試探。

      從耶穌所受的試探中我們可看出,撒旦從來就沒有消閑過。在地堂中它誘惑了原祖,在這裏它誘惑耶穌,而今天它仍以同樣的手法誘惑我們。不管撒旦用什麽東西來“滿足”受誘惑者,但終極目的都不免讓人產生虛榮之念而試圖藐視天主。誘惑原祖使他們與天主有“同樣的智慧”。在耶穌跟前不管它用什麽方法,也是想讓其產生虛榮之念。今天何嘗不是呢?魔鬼的計量可謂奇高,它也許不誘惑你我不相信天主的同在,當然也不用誘惑你我去不信魔鬼的同在,可它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上當。這些誘惑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命或工作中,故不論在什麽情況之下──或得勝,或沮喪,都要警醒。我們被誘惑也就罷了,可天主子居然也被誘惑。這有什麽意義呢?首先,我認為試探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耶穌為了成為完全的人,完全了解我們,故他也要面對試探來作為全人的身份;其次,亞當受造時是完美的,然而他面對試探時卻屈服了,將罪帶給了整個人類,所以,耶穌要抵銷亞當所做的,拒絕撒旦的試探。他勝過撒旦,使亞當的所有後裔都可以得到救贖(羅5:12-19)。

      我們是否正被魔鬼試探呢?比如願想在四旬期和幾個朋友分享幾次聖經,可就是邁不出去;或者是想每周去探望一次老人院,但又怕那些老人;也或者是想帶不信教的朋友來教堂,但又怕被拒絕。也許,有人會說:這也算魔鬼的誘惑呀,魔鬼真冤枉!不錯,有時侯我們可能在冤枉魔鬼,但那些大的誘惑我們往往可以警覺,可不經意間的誘惑我們會非常容易上當。就說我自己吧,撒旦在我這裏就經常會討到不少便宜:總讓我將一些事情拖後,可越拖後,積累的也就越多;而每天還是照樣在拖。誘惑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總是不能戰勝誘惑。耶穌教給我們的祈禱文當中,他沒有讓我們祈求天主免去我們的誘惑,而是“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所以借此,讓我們一起祈求天主,賞賜給我們得勝誘惑的勇力!

      主佑大家!

0 评论

貝特匝達的朝聖者

13/2/2012

0 评论

 
Picture
貝特匝達遗迹
     我們都很熟悉露德水泉,在那裏有很多人得到了聖跡的治愈,也有很多的朝聖者得到了信仰上的更新。若望福音第五章中(若五:1-18)提到耶穌去靠近羊門的聖地貝特匝達,希伯來語有“仁慈之屋”的意思 。只所以叫羊門好像是凡祭殺的羊都從此門被帶入耶路撒冷,而事實上也是該門距離貝特匝達最近。

    貝特匝達其實是一個水池(在今日聖安娜教堂的院子裏),這灘水池也有治愈之效,但不同與今日的是:今天的聖地隨時都可得到恩典,可這個水池得等天使來攪動水後才有效。即便這樣,也不是很多人有機會得痊愈,只有第一個入水者,方得此恩典。所以那裏圍了不少人,都在等天使來攪水。

    耶穌走近聽了一個患病三十八年的朝聖者,他想被治愈,可沒機會跳入水中。能有機會嗎!那麼多人都在等。患病三十八年癱子還有多少力氣擠入人群,即便擠進去了,可能剛跳起來都有被人再拽回來得可能。當他聽到耶穌問他“你願意痊愈嗎”的時候,他可能都在心裏面嘀咕:這話問的太讓人傷心了,不想被治愈我在這瞎擠什麼!不過,他可沒說,並且稱耶穌為“主”。當耶穌讓他起來拿起床走時,他連想都沒想。翻起身來,拿起床就走了。這一高興,連感謝的話也忘說了,甚至都不知道是誰讓他這麼做的(13節)。

    猶太領袖,當然同時也是宗教領導不願意了:“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們抱怨耶穌破壞安息日治愈病人(工作)。記得小時候(14歲以前),我們村子只有七、八戶漢族,其余全是穆斯林。冬天的時候每天中午我們會趕著牛羊到一小河邊飲水。我們一回族鄰居老人家,由於人長的矮小,人稱“尕老漢”。如果星期天我門家的任何人趕著牛羊去飲水被他看到後,他都會說:“你這個OO(遇見誰叫誰的名字),今天星期天是主的日子嘛,你怎麼能幹活呢!你的天主不懲罰你才怪了。”要是我父親和我弟弟,只是一笑了之,或者再打幾句哈哈。如果是我,我也打哈哈,不過絕不會忘加一句:“你都吃飯喝水呢,怎麼就不讓我的牛羊喝水呢!”雖然都是玩笑,但也是實話。不過還好,我們的關系一直都不錯。

    由於耶穌在安息日治好這個患者的病,若望福音說:“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作這樣的事”(5:16)。當人們把什麼都變成一種形式主義的時候,實在是挺可怕的。這些猶太領袖沒有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跡,卻進而引出了一個最大的神跡:十字架及復活。

    再反觀被治愈的患者,看起來他沒有到達朝聖的目的地——進入水池,但他已經得到了朝聖的恩寵——被治愈。他沒有完全把自己置身輿形式當中,而是在輿天主相遇之上。他幾乎都忘了他要先進入被天使攪動的水池,才可以被治愈,繼而拿起床來離開。 黨他聽到耶穌讓他拿起床走時,他起身拿起床就走了。我們也一直走在朝聖之路上,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朝聖。在此朝聖路上我們期冀心靈的深處與天主相遇、親近,從而使我們得到轉化,使我們的心靈感受到真正的平安輿喜樂。我們準備好隨時輿天主相遇了嗎?

0 评论

常年期第六主日 乙年

11/2/2012

0 评论

 
     在上個主日的彌撒福音中,我們聽到耶穌治好了伯多祿的嶽母及很多其他病人,然後隱退到安靜之處自己獨自祈禱,當有更多的人來找他治病和驅趕魔鬼時,他卻離開了葛法翁到其它地方去傳教,因為他來是為拯救人的靈魂,並不是一個治愈身體疾病的醫生。

    今天的福音中,我們又看到耶穌治好麻瘋病人。我們從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看到,患麻瘋病的人在猶太法律中是被視為不潔的人,必須被隔離。更重要的是患此病的人,不但是在猶太法律中被視為不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嚴重的傳染病。患了麻瘋病就等於是在孤獨中等死,因為沒有人願意沾染不潔。今天在大陸有十幾家麻瘋病院,都是在山裏,有修女們負責管理和照顧那些病人。當然今天,麻瘋病已得到控制,也可以被治愈,但畢竟還是挺可怕的。可是耶穌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居然伸出手去撫摸他,想想都有種讓人打冷纏的感覺。

    我們在福音中聽到耶穌看到這個可憐的人,就動了憐憫的心,而後伸出手去撫摸他。只有憐憫的心是不夠的,憐憫心之後還要有行動。我們今天面對社會的一些不公或者可憐的人也會動憐憫的心,但我們卻很少做出像耶穌一樣觸摸的行動。在生活中,我們不願意去觸摸那些偏見,不想去觸摸那些不公平,更不敢觸摸那些令人談虎色變的傳染病。但是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教導我們:愛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聖達米盎神父在夏威夷的一個小島上為痲瘋病人服務時,黨他被傳染痲瘋病後曾有人問他:“神父,你為甚麼不小心,讓他們傳染給你呀?”達米盎神父回答說:“如果我小心,他們就不接受我,不信任我,不讓我服務他們。”耶穌基督的愛也正體現在這種彼此的信任當中。耶穌為了救贖罪人,他在人們的驚奇中進入了匝凱的家中,祂平靜的和稅吏們一起吃飯,祂無拘束的任由罪婦為祂洗腳……祂也進入我們內心最深處來撫摸我們受傷的心。祂的這種的這愛心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今天,如果有一個血肉模糊、缺鼻子少耳朵的痲瘋病人來到我們跟前,我們敢觸摸他嗎?如果在眾目睽睽之下,有一個聲名狼藉的人要和我們同桌共食,我們敢接受他嗎?身為基督徒,我們該時時效法基督,對周圍受苦的兄弟姐妹不僅該懷有憐憫之心,也該有伸出我們溫暖雙手的勇氣。或許我們不能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是我們能帶給他們愛和人間的溫暖。因為我們光榮天主的使命不是要我們去做什麽轟轟烈烈的事,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工作崗位上,活出天主的慈悲與仁愛,給我們的社會營造一個愛的氛圍。比如,善待周圍的人,多稱贊、少批評;主動接觸和關心那些不容易相處的人;為那些沒有善待我們的人祈禱;關心那些貧窮的人和弱勢人群等。正如主耶穌的愛,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打破了社會的藩籬,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最後讓我們祈求天主,不僅賜給我們一顆憐憫人的心,也賞給我們有勇氣伸出溫暖的手去傳遞基督的愛。

      愿天主祝福大家!
0 评论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

12/12/2011

0 评论

 
       自進入修院以後,常有人會問:你為什麽要修道呢?尤其是在晉鐸以後,時至今日更多人會問及此類問題: 你為什麽要做神父呢?你為什麽選擇了奉獻生活呢?或者你為什麽選擇了這條道路呢?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問題怎麽變化,重點都落在了“你為什麽選擇”上。其實,是我選擇了這條路嗎?或者說的超性一點,是我選擇了天主嗎?我的答案是:不是我選擇了天主,而是天主揀選了卑微的我。在若望福音中耶穌說的很清楚:“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

      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揀選都是奇妙的。我們“選擇”了相信天主,其實不是我們的“選擇”,而是天主先揀選了我們,我們只是跟隨天主對我們的召叫罷了。記得我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環境原因,我回到原籍去上中學。那時有很多親戚都勸我去住在教堂上學,或者幹脆去報名修道。當然住在教堂上學的意思還是將來去修院。可那時侯的我非常有“主見”,且很“堅決”:即使不上學也不會去教堂。並且對此類善意勸告的回應是:“如果我可以做神父,全世界的人就都可以做神父了。”不是對神父的身份有什麽偏見,而是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麽料。

      可天主卻總喜歡和人開玩笑。天主對我的回應是:告訴你了,是我揀選人的。可你說的話好像忘了我是誰了,我就讓你去做神父。所以,今天我只好做神父了。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開玩笑,但我們回到聖經中也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故事。看看聖母瑪利亞,她什麽都不懂。當別的猶太女孩子都夢想著早點結婚,好能做默西亞的母親。可瑪利亞卻是:我不結婚,為主守貞。多麽不可思議的想法。天主看到瑪利亞的決定卻笑了:那好吧,就讓你做默西亞的母親。最後瑪利亞只好在什麽都不明白的情況下,回答主的天使:“看!上主的婢女,願照您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回到舊約耶肋米亞先知書中,耶肋米亞也同樣說自己年輕、不會說話,不能勝任天主給的工作。可是天主卻說:“你別說:我太年輕,因為我派你到哪裏去,你就應到哪裏去;我命你說什麽,你就應說什麽(肋1:4-7)。”最後耶肋米亞先知也只能任由天主派遣、指揮。最有意思的是約納先知。當天主讓他去向尼尼微人宣講悔改時,他不但不去,反而逃跑了。在逃跑的船上,風浪大作。為了不連累別人,他只得讓別人把他扔下海。在海裏被鯨魚吞下三天三夜,送到岸上後,還是不去。在海邊蓖麻樹下乘涼,可蓖麻樹馬上就幹枯的擋不住陽光的暴曬了。約納繼而和天主吵架。即使這樣,到了最後,約納也還是灰溜溜的去了尼尼微城,向全城的人發出他們必須悔改的信息。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以上三個聖經故事告訴了我們這句話的真諦。一九九五年的祝聖瞻禮時,有一位神父和兩位修女去我們家住了三天(由於沒有教堂)。在他們離開時,我在送他們去車站的路上,天主忽然就來了一句:“你為什麽不去修院,將來做神父呢?”“你為什麽不去呢?”這句話由此在我的心中越來越強列。最後我也不得不說:“主,您無用的仆人在此!我只是您手中的小工具,願您的旨意在我身上成就吧!”接下來的幾個月是說服父母。直到最後我離開家的那一刻,父母也抱著我會放棄的希望。可無奈,天主願意的,無人能抗拒。

      一九九六年的六月十五日,可以說是在父母的不舍中灑淚離開了家,一個人踏上了去修院的路。離開家時真的沒回頭看,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回頭看。我弟弟從學校推著自行車送我,我倆甚麼話都沒說,但卻都在流著淚。路人都在奇怪的看著我們。今天,在天主的帶領下,我已是神父了,可全世界的人不但沒有都成神父,反而全球度奉獻生活聖召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回到常被人問及的問題:你為什麽選擇了做神父呢?我只能回答:“不是我選擇了做神父,而是天主揀選了我。”由於是天主揀選了卑微的我,我也只能回應:“我願做您手中的小工具,願照您的旨意在我身上成就吧!”

0 评论

“這個人交接罪人”

4/12/2011

0 评论

 
         在路加福音第五章中( 路 15:1-10 ),我們聽到耶穌講了兩個比喻。一個是牧羊人丟了一只羊,當他找到丟失的這只羊後就把它扛回家,且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慶祝。第二個比喻是一個婦人在家裏丟失了一個銀幣後,點上燈,打掃房屋尋找,找到以後邀請朋友和鄰居一同慶祝。看上去這個牧羊人和婦人都有點小題大做。其實這兩個比喻都是為應襯耶穌最後一句說的:“對於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福音的開始法利塞人和經師指責耶穌和罪人在一起。其實罪人如何能悔改呢?罪人的悔改非常需要義人的規勸和接近。我們在生活中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在想,也許就是我們的這種群分界限太明顯,可能才導致了太多迷失方向的壞人。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排斥在義人圈子以外,且常和一些壞人接觸,他自然有可能也變成一個惡人。可我們往往不屑與和一些我們認為是壞人的接觸。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好處,但反過來,這些所謂的壞人如果沒有人引導也許就更會沈淪下去。從福音中,透過耶穌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和什麽人都接觸,不管是法利塞人、經師、法學士還是撒杜塞人這些有高地位的人,還是稅吏、娼妓、癩病人或是撒瑪利亞人,耶穌都和他們有交流。也正是因為耶穌與他們的親近,他們才回頭歸向耶穌。耶穌的行徑不但相反當時的社會氛圍,在今天同樣好像也不會被接納。我們要求惡人回頭改過,我們卻不屑於和他們接觸,甚至不給他們一些改過的機會和信心。有時侯感覺是我們自己比那些所謂的惡人還虛偽罷了。

        著名的小說家歐•亨利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鄉下,有一對男女孩子,在校同桌讀書,可謂青梅竹馬。後來,男孩子長大後到了某大城市,卻走上了沈淪之路,成為扒手。有一天,機會來了,他不費吹灰之力動手偷了一位老人的錢包。正當他得意洋洋,樂在其間時,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雙眼睛凝視著他,他猛然一驚,那人正是自己的從前同窗好友。她依然是那樣清純亮麗,甜美可人。瞬間,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自責羞愧之心湧上他的心頭,他看到自己的卑劣可厭,難受得想一頭撞在燈柱上。這時他才真正看清了自己。

        如果這個女孩子遠離這個男孩,這男子會從這個女孩子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卑劣可厭嗎?一個惡人的悔改需要義人接近他們,給他們機會。同樣在天主面前的罪人也需要常常與天主接近,我們才能看清我們自己的不潔與罪過。一個人若常能來到聖潔的上主面前,就更能常常發現自己的不潔不義,以至於痛悔前非。所以我們在今天的祈禱當中,特別祈求天主,不但賜給我們一顆善於發現自己罪過的心,也祈求天主賞賜我們敢於接近我們社會中的那些所謂的惡人,希望通過我們和他們的接觸,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罪惡,而回歸到正義之路上來。

0 评论

將臨期第一主日 乙年

26/11/2011

0 评论

 
        按照教會的禮儀年我們今天可以說:新年快樂,因為今天是新的禮儀年的開始,也就是降臨期第一主日。將臨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由將臨期首主日(今天)至12月16日: 這段時期,強調將臨期的末世特色,促使我們期待基督在世界末日時光榮再來,完成天主拯救人類的工程。所以在這等待的時期,我們該抱著信德的喜悅與希望,敬主愛人,為天國的來臨,醒悟祈禱,警惕行為,腳踏實地建樹教會,為救主隨時而至的來臨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由12月17日到24日:這時期預備慶祝“救主的降生”。 這紀念是重新體驗基督降生救贖我們的事實;就是救恩事件透過禮儀“重現”在我們身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求「快」的社會。我們吃「速食」麵、喝「即溶」咖啡、沖「即溶」奶粉。我們能「立即」與相距半個地球以外的人聯絡。我們頭痛、牙痛時,希望能「瞬間」止痛。我們最不喜歡的就是「等待」。隨便往街頭一站,你立刻能感受到大家不願等待的匆忙心理。在紅燈時,汽車或摩托車常超過等待線蠢蠢欲動,燈一轉綠,只要有那一部車稍微慢一點,後面的駕駛立刻猛按喇叭。而我們去郵局、銀行等地方辦事時,也常不耐煩排隊久候。我們的生活純滿等待,甚至我們現在也許在等待彌撒快點結束,或者的道理快點講完。所以不經意間,等待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麽我們是如何度過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等待,或者以什麽樣的態度來等待的呢?

         在聖誕節前,教會卻要我們用四星期的時間等待基督的來臨。讓我們來看看,自己在這段等待的期間,是抱著怎樣的心態?我們是不是急盼著十二月廿五日的到來,讓一切額外的活動和忙碌的準備都能快點完成。我們等候聖誕節的心情,是不是跟我們在街頭等綠燈一樣的不耐煩?希望不是。將臨期的等待更應該是一個「更新」的時刻,是心懷喜樂地等待、盼望好事情來到的時刻。我們期待會見基督,能在我們的生命中接觸到基督的「愛」。

     很多時候,我們所等待的事件,會因我們等待時的態度和準備而受影響。在等待中,如果我們心不在焉,或感到無聊、不耐煩,那麼,當我們所等待的那個大日子來到時,我們也不能體會那日子的特殊。願我們能以不同於上述的態度來歡迎聖誕節;讓我們從將臨期的開始,就懷著喜樂的希望來等待。在這將臨期間,讓我們試著聖化生活中的等待時刻。我們可以在等候時,心中默唸玫瑰經;也可以試著與一同等待的人攀談。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一項做得到的行動,並將它獻給天主,作為愛天主的表現。

         將臨期也是一個準備的時期。 因為今天的福音也提醒我們要醒悟:你們要留心,要時常準備,因為你們不知基督什麽時候來到。這段準備時期,但它不僅僅是要我們準備如何歡渡聖誕,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的將來做準備,既迎接耶穌的第二次來臨做準備。我們的一切希望,只有在基督內才得以圓滿。我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一切,皆是為基督的再來作準備。從這段福音,我們也可以學到正確的等待態度。在僕人等待主人回家的比喻中,耶穌要我們保持警醒,等待主人的回來。藉著今天的彌撒,讓我們祈求天主,讓我們懷著希望,在這種希望中等待並準備主耶穌的到來。


                                                                                                            据网络整编
0 评论
<<上一篇

    關於博主

    雅各,出生、生長於中国西北。虽然有時候有點玩世不恭,但基本上是一个循規蹈矩的人。喜歡的東西很多,但又都涉獵不深。故可以說是興趣廣泛,卻一無成就,反而喜歡挑刺。

    Archives

    九月 2018
    六月 2017
    三月 2016
    六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十二月 2011
    十一月 2011
    十月 2011
    九月 2011
    八月 2011
    七月 2011
    六月 2011

    Categories

    全部
    圣经分享
    教会新闻CNews
    教会新闻CNews
    闲扯古今

    RSS订阅

Powered by 通过可定制的模板创建自己独特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