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加福音第五章中( 路 15:1-10 ),我們聽到耶穌講了兩個比喻。一個是牧羊人丟了一只羊,當他找到丟失的這只羊後就把它扛回家,且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慶祝。第二個比喻是一個婦人在家裏丟失了一個銀幣後,點上燈,打掃房屋尋找,找到以後邀請朋友和鄰居一同慶祝。看上去這個牧羊人和婦人都有點小題大做。其實這兩個比喻都是為應襯耶穌最後一句說的:“對於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主的使者前,也是這樣歡樂。”
福音的開始法利塞人和經師指責耶穌和罪人在一起。其實罪人如何能悔改呢?罪人的悔改非常需要義人的規勸和接近。我們在生活中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在想,也許就是我們的這種群分界限太明顯,可能才導致了太多迷失方向的壞人。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排斥在義人圈子以外,且常和一些壞人接觸,他自然有可能也變成一個惡人。可我們往往不屑與和一些我們認為是壞人的接觸。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好處,但反過來,這些所謂的壞人如果沒有人引導也許就更會沈淪下去。從福音中,透過耶穌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和什麽人都接觸,不管是法利塞人、經師、法學士還是撒杜塞人這些有高地位的人,還是稅吏、娼妓、癩病人或是撒瑪利亞人,耶穌都和他們有交流。也正是因為耶穌與他們的親近,他們才回頭歸向耶穌。耶穌的行徑不但相反當時的社會氛圍,在今天同樣好像也不會被接納。我們要求惡人回頭改過,我們卻不屑於和他們接觸,甚至不給他們一些改過的機會和信心。有時侯感覺是我們自己比那些所謂的惡人還虛偽罷了。
著名的小說家歐•亨利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鄉下,有一對男女孩子,在校同桌讀書,可謂青梅竹馬。後來,男孩子長大後到了某大城市,卻走上了沈淪之路,成為扒手。有一天,機會來了,他不費吹灰之力動手偷了一位老人的錢包。正當他得意洋洋,樂在其間時,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雙眼睛凝視著他,他猛然一驚,那人正是自己的從前同窗好友。她依然是那樣清純亮麗,甜美可人。瞬間,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自責羞愧之心湧上他的心頭,他看到自己的卑劣可厭,難受得想一頭撞在燈柱上。這時他才真正看清了自己。
如果這個女孩子遠離這個男孩,這男子會從這個女孩子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卑劣可厭嗎?一個惡人的悔改需要義人接近他們,給他們機會。同樣在天主面前的罪人也需要常常與天主接近,我們才能看清我們自己的不潔與罪過。一個人若常能來到聖潔的上主面前,就更能常常發現自己的不潔不義,以至於痛悔前非。所以我們在今天的祈禱當中,特別祈求天主,不但賜給我們一顆善於發現自己罪過的心,也祈求天主賞賜我們敢於接近我們社會中的那些所謂的惡人,希望通過我們和他們的接觸,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罪惡,而回歸到正義之路上來。
福音的開始法利塞人和經師指責耶穌和罪人在一起。其實罪人如何能悔改呢?罪人的悔改非常需要義人的規勸和接近。我們在生活中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在想,也許就是我們的這種群分界限太明顯,可能才導致了太多迷失方向的壞人。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排斥在義人圈子以外,且常和一些壞人接觸,他自然有可能也變成一個惡人。可我們往往不屑與和一些我們認為是壞人的接觸。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好處,但反過來,這些所謂的壞人如果沒有人引導也許就更會沈淪下去。從福音中,透過耶穌的言行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和什麽人都接觸,不管是法利塞人、經師、法學士還是撒杜塞人這些有高地位的人,還是稅吏、娼妓、癩病人或是撒瑪利亞人,耶穌都和他們有交流。也正是因為耶穌與他們的親近,他們才回頭歸向耶穌。耶穌的行徑不但相反當時的社會氛圍,在今天同樣好像也不會被接納。我們要求惡人回頭改過,我們卻不屑於和他們接觸,甚至不給他們一些改過的機會和信心。有時侯感覺是我們自己比那些所謂的惡人還虛偽罷了。
著名的小說家歐•亨利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某鄉下,有一對男女孩子,在校同桌讀書,可謂青梅竹馬。後來,男孩子長大後到了某大城市,卻走上了沈淪之路,成為扒手。有一天,機會來了,他不費吹灰之力動手偷了一位老人的錢包。正當他得意洋洋,樂在其間時,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雙眼睛凝視著他,他猛然一驚,那人正是自己的從前同窗好友。她依然是那樣清純亮麗,甜美可人。瞬間,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自責羞愧之心湧上他的心頭,他看到自己的卑劣可厭,難受得想一頭撞在燈柱上。這時他才真正看清了自己。
如果這個女孩子遠離這個男孩,這男子會從這個女孩子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卑劣可厭嗎?一個惡人的悔改需要義人接近他們,給他們機會。同樣在天主面前的罪人也需要常常與天主接近,我們才能看清我們自己的不潔與罪過。一個人若常能來到聖潔的上主面前,就更能常常發現自己的不潔不義,以至於痛悔前非。所以我們在今天的祈禱當中,特別祈求天主,不但賜給我們一顆善於發現自己罪過的心,也祈求天主賞賜我們敢於接近我們社會中的那些所謂的惡人,希望通過我們和他們的接觸,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罪惡,而回歸到正義之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