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篇讀經中,《德訓篇》的作者說:「一棵樹的栽培,可由它所結的果實看出來。」(德25:7)福音中耶穌也指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的好壞,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路6:43-44)的確,一棵樹的品質由它結出的果子來判斷。同樣,一個人的行為顯示出他的本質。當一個人常常行善,我們便知道這是一個善良的人;相反地,若有人總是在製造紛爭,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他內心存在問題。所以說行為反映人的內在。
我們的信仰也是,它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甚至內心的「信」,而是需要「誠於中而行於外」。就如聖雅各伯宗徒說的:信德「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7)因此,我們的行為必須反映出天主對我們的恩賜。若我們的行為與信仰不相符,那麼實際上我們就是在拒絕祂的救恩。我們常仰賴天主的仁慈,但我們也必須以基督徒的生活來回應這份仁慈。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麼我們的果實——也就是我們的行為——便會顯示出我們信仰的虛偽。
《德訓篇》接著說「一個人的心意,也可從他思想後,所說的話看出來。」(德25:7)耶穌同樣指出:「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路6:45)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總是有些人會編造、傳播謠言,甚至挑撥離間,製造紛爭。中國有句古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確,當一個人來告訴你別人的是是非非時,這個人本身就已經在搬弄或者說製造是非。所以,我們的口舌應該如今天答唱詠中所說的:歌頌天主的聖名;傳述天主的慈愛;宣揚天主的仁慈,而不是散播是非,製造不睦。
耶穌警告祂的門徒:「瞎子豈能給瞎子領路?不是兩人都跌在坑裏嗎?」耶穌的這句教導並不僅限於「教會的訓導」內,或者「權威」、教育機構內,也存在於家庭之中。當我們在信仰和生活上遇到疑惑或困難時,除了向書籍與知識淵博的人請教外,更要跪下祈禱,求聖神助佑我們在信仰上成長。「瞎子不能引領瞎子」,因此,天主賜給我們聖神,也賜給我們教導職,為引領我們走在正道上。
「怎麼,你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而不理會自己眼中的大樑呢?」這是我們今天的人常犯的錯誤,我們總是在指責他人、社會、世界的諸多問題,但卻忽視了我們自己本身可能就是問題的製造者。按心理學的說法就是:我們往往將對自己缺點的不滿,轉嫁到他人身上。我們譴責他人的缺點,實則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主耶穌在這裡展現出卓越的心理洞察力:「先處理自己的缺點。」當我們處於負面情緒之中,覺得別人的行為都令我們厭煩時,不妨退一步反思:我們的哪些行為讓他人不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哪些行為使自己不安?
本週三,我們禮儀年曆將進入四旬期。四旬期是一個讓我們在信仰生活中成長的時期。讓我們祈求聖神的指引,在這成長的時期,通過自身的反省,審視自己基督徒的生活,使我們的行為總能顯示出基督的救恩。
讀經一(一個人沒有發言以前,不要讚美他。)
恭讀德訓篇 27:5-8
篩篩子,總留下一些渣滓;人的言談,也總有一些不乾不淨。
爐火試煉陶匠的陶器;言談試驗人的人格。
一棵樹的栽培,可由它所結的果實看出來;同樣,一個人的心意,也可從他思想後,所說的話看出來。
一個人沒有發言以前,不要讚美他,因為人的好壞,從言談中,才可見到。
——上主的聖言。
答唱詠 詠92:2-3, 13-14, 15-16
【答】:上主,歌頌你的聖名,是多麼美好!(參閱詠92:2)
領:至高的上主,感謝你,歌頌你的聖名,是多麼美好;清晨傳述你的慈愛,夜間宣揚你的仁義,是多麼幸福。【答】
領:正義的人像棕櫚樹一樣茂盛,似黎巴嫩香柏一樣高聳。他們被栽植在上主的殿裡,在我們天主的庭院裡,開枝散葉。【答】
領:他們雖已年老,仍然結果,枝葉茂盛,永遠長青。可見上主是多麼公義;他是我的磐石,他處事無不公允。【答】
福音前歡呼
領:亞肋路亞。
眾:亞肋路亞。
領:你們應在世人前大放光明,有如宇宙間的明星,將生命的話,顯耀出來。(斐2:15,16)
眾:亞肋路亞。
福音(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恭讀聖路加福音 6:39-4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講了這個比喻:「瞎子豈能給瞎子帶路?不是兩人都跌在坑裡嗎?
「沒有徒弟勝過師父;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父而已。
「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不理會你眼中的大樑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樑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樑,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每一棵樹的好壞,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茨藤上,也摘不到葡萄。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基督的福音。